学校设计简史

美国在1852年到1917年间引进义务教育。在此之前,学校几乎都是在教堂或家里开展,只有富人才能接受正式教育,而穷人则到教堂开办的学校“提升”自我。随着义务教育的引进,有效管理众多学生的需求也随之而来。

多数乡村社区采用的学校模型是带有一间教室的校舍。根据各自的经济状况,每个校舍的质量以及可以提供的设施各不相同。通常一位老师负责教一群小学生。由于空间有限,需要给多个年龄层学生分组。老师也根据学生的年龄或能力,给他们布置各项作业来保证学校的运转。学校通常早上九点开门,下午四点关门,中间有两个15分钟的休息和一个小时的午饭时间。除了教育功能,学校还以另一个方式为社区服务:“校舍是成千上万乡村社区、村庄和小镇的中心和重点。通常,小镇会议和野餐也在校舍举行。”

从学术的角度来看,义务教育运动的目的在于培养能够识字和算数的公民,但一间教室的校舍(也许并非刻意而为)也以某种方式教会了学生许多社交、情感和生活的技能,而从某种程度上市区的学校反而没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讽刺的是,比起之后建立并延续至今的工厂模型学校,学生在一间教室的校舍获得了更多能够在21世纪获得成功和脱颖而出的技能和能力。

图3 达科他州Boxelder上城区一间教室的校舍最初建造在科罗拉多州柯林斯堡西北部三十五英里这个地方。学校建立于1905年,花费290美金;1951年关闭,移址到柯林斯堡博物馆和探索科学中心。

义务教育运动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一百年前的普鲁士运动,意在训练底层阶级成为具有服从精神的士兵和奴隶,当然不是让他们变成学者。为了达到类似目的,而且一间教室的校舍再也不够容纳更多数量的学生,现代学校开始效仿工厂进行教学,即给每个学生配备同样的桌椅,老师在教室前方,学生面朝老师。当时福特的大规模生产理念普及了起来,所以学校也发生这样的变化就不足为奇了。就像把传送带上的小部件输送给工厂的工人,让工人整理好后销售,在起初的现代学校,学生在过道两边的各间教室里,由不同的老师教授不同的科目。在小学,这样的学习以一年而不是每天为基准,因为学生每隔一年才到教学楼的另一间教室上课。

这一趋势自从它开始出现就遭到各种运动的反对,当时教育界一些伟大的思想家,比如玛利亚·蒙台梭利,他们的想法很显然与由一排排桌椅构成的教室不相容。 20世纪70年代的开放式课堂运动就是反对传送带风格的学校的运动之一。然而,工厂模型的学校被默认并持续沿用,而且全国上下继续采用这一模型,尽管很少有研究认为这一模型能够在现今或未来更好地教育孩子。

没有哪个地方比学校教学楼的设计和构建更遵循泰勒工厂模型的“效率”。在泰勒的模型之下,管理层做出所有重要的决定,工人只是被告知应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因为工厂的目标是生产同样的零部件,每个工人做的事情各不一样就没有意义了。教育也被看成这样的一种方式:所有的学生必须从同一位老师那里同时学到同样的知识。因为学校只需要教低层次的信息和技能,所以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不会妨碍他们接受这样的训练及学习。大家认为对工厂管用的体系用于教育同样成功,而且确实,就像弗吉尼亚·赫弗南所说,学校相当擅长提供基础训练,这样的训练对于毕业后就去工厂工作的学生而言已经足够了:“工业化时代的课堂,作为未来工厂工人的培训场,被转变成教学任务、服从、等级制度以及日程安排。”

图4 澳大利亚西部佩思的坎宁谷学校,该学校的修建基于开放型设计蓝图。学校设计不是一个大型、开放的空间,所以与20世纪70年代失败的开放式课堂不一样。学校的设计为各种活动创造了不同的区域,同时为不同小组的学生和交叉学科的建设保留了开放式计划的灵活性。

关于教育学生的最好方式(以教师为中心与以学生为中心的对比)的争论在教育社区风行,但这并没有引起相应的运动来改变教学楼的设计。这并不是说所有学校的设计没有新意——但美国所有学校当中呈现出新意的却少于百分之一。有很短一段时间,基于工厂模型的学校其主导地位受到挑战,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才开始认真地尝试将学校设计与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联系起来。这次运动带来了广为人知的开放式学校这样的创举,然而只是昙花一现,以声名狼藉而告终。对开放式课堂运动的回顾可以帮我们理解这次运动如何阻碍随后的将学校设计、更新到现有标准的努力。

开放式课堂的学校

开放式课堂运动的影响以及运动失败之谜,使得教学楼这一领域的进步延缓了大约三十五年。开放式课堂的学校(有时称之为没有围墙的学校)起源于英国,于20世纪60年代引入美国。开放式课堂基于这样的理念,即学生如果不被盒子似的教室限制,那么他们能学得更好。这一理念意在从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变成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实际的操作包括拆除教室墙壁,如此教师团队可以在一个大型的开放空间一起上课,而总数达二百名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兴趣和能力被分成人数各异的小组,一起到这一空间学习。开放式课堂的学校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很受欢迎。

在实践过程中,大多数开放式课堂的学校没能履行它们的承诺,主要原因有两个。最明显的原因是教师没有践行这样的学校所体现的理念,教师还是用桌椅、屏风等把教室隔开,所以还是等同于传统的教室。开放式课堂的学校被摒弃的第二个原因是它们陷入公众对于20世纪60年代的实验主义文化的强烈抵制之中。本来设计成开放式课堂的学校又重新修了围墙,开放式课堂学校运动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就完全失败了。

大家不太了解的开放式课堂学校失败的第三个原因,也可能是它们销声匿迹最显著的原因。第三个原因与开放式课堂学校的设计有关。很少有人理解这样的学校设计存在一些根本上的缺陷。即使是在最好的境况下,把一百到两百名小孩放在一个大型、开放的区域等同于一个极其冒险的提议。没有静音区和恢复区,也没给小组学习和重点学习设计封闭型空间,没有精挑细选的家具,也没有不同活动区应有的音响效果,如此开放式课堂的设计几乎注定失败。回头看看这些学校的实际设计,上述这些元素显然都没有到位,因此开放式课堂的学校被认为只是风靡一时也不足为奇了。

尽管最后失败了,现今做学校设计的决定时,开放式课堂的学校还保留着与之不相称的影响。整个运动主要沿袭下来的是一个怪圈,即改变任何基于教室的传统教育模型意味着重蹈失败的开放式课堂的覆辙。

这个怪圈造成的破坏是它有碍于设计一个取代现有的“教室与铃声”模型、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模型。尽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始于与开放式课堂一样的前提,即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值得个性化教育,但当前在建筑设计方面对这一前提的回应显然必须与失败的开放式课堂大不相同。

现今,重新设计学校的一个新的必要性是科技对教育的影响日益增强。科技让职场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学习环境中也会发生类似的变化,但是失败的开放式课堂运动遗留下来的死板的设计阻碍了这样的变化。那么,学校和学区如何重新开启关于学校设计的讨论,使得学校设计脱离过时的工厂模型、转变成更加开放式的模型?重新设计应该如何进展才不会遭到反对开放式课堂人士的阻挠?

首先,任何想引领改变的学校领导应当熟知开放式课堂运动,这一点很重要。领导需要理解开放式课堂产生的缘故以及运动失败的历史与政治背景。关于开放式课堂的评价写得最好的是拉里·库班,他对整个话题的评价呈现了一个完整且公允的视角。

坦率地说,我们国家现在有价值2万多亿美元功能失调的教学楼不适合教育21世纪的孩子。这本书将提供非常具体的策略让这样的功能失调得以反转,如此我们现有的学校设施能够在未来的许多年里得以维持并且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