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循环系统

一、循环系统组成和功能

(一)循环系统组成和功能

循环系统是分布于全身的连续封闭的管道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如图2-6所示。

图2-6 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

心血管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动脉将心脏输出的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器官,是离心的管道。静脉则把全身各器官的血液带回心脏,是回心的管道。毛细血管是位于小动脉与小静脉间的微细管道,管壁薄,有通透性,是进行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的场所。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的是血液。

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是血液循环的支流,属循环系统的辅助部分。淋巴系统内流动的是淋巴液。淋巴液沿着一系列的淋巴管道向心脏流动,最终汇入静脉,因此淋巴系统也可认为是静脉系统的辅助部分。

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1)运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全身各部组织,同时把全身各部组织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分别运送到肺、肾和皮肤等处排出体外,维持新陈代谢和内环境的稳定。

(2)将与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物质(如激素)运送到靶器官和靶细胞,调节其活动。

(3)淋巴系统是组织液回收的第二条渠道,既是静脉系统的辅助系统,又是抗体防御系统的重要一环。

(二)血液循环及其路径

根据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的循环途径和功能不同,我们可将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大循环)与肺循环(小循环)两部分。

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流向全身毛细血管网,然后流经小静脉、大静脉,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最后回流到右心房。血液在体循环中,把氧气和营养物质运送到身体各部组织,同时又把各部组织在新陈代谢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运送到肺和排泄器官。由此可见,血液在体循环的过程中,由含氧气较多的动脉血变成含氧气较少而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

肺循环: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及其各级分支,再经肺泡壁毛细血管网,最后经肺静脉回流到左心房。在肺循环中,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经肺泡排出体外,而吸入肺内的氧气则经肺泡进入血液,因此,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三)心脏

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两肺间而偏左,呈倒置的圆锥形,体积约相当于一个拳头大小。女性的心脏通常要比男性的体积小且重量轻。人的心脏的重量约为体重的0.45%。

心脏由心肌构成,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腔。左右心房之间和左右心室之间均由间隔隔开,故互不相通,同侧心房与心室相通,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膜(房室瓣),这些瓣膜使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入心室,而不能倒流。

心脏的作用是推动血液流动,向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应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体内分泌的各种激素和一些其他体液,也要通过血液循环将它们运送到靶细胞,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此外,血液防卫机能的实现以及体温相对恒定的调节,也都要依赖血液在血管内不断循环流动,而血液的循环是由心脏泵血功能实现的。

(四)淋巴系统

该系统由淋巴组织、淋巴管道及淋巴器官组成。淋巴组织为含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网状组织。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脾、扁桃体、胸腺和骨髓。脾脏是最大的淋巴器官,脾能过滤血液,除去衰老的红细胞,平时作为一个血库储备多余的血液。淋巴管道分为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

淋巴系统是人体的重要防卫体系,能制造白细胞和抗体,过滤病原体,参与免疫反应,对于液体和养分在体内的分配也有重要作用。

二、循环系统的衰老表现

(一)心脏

1.结构变化

老年人可因心脏长期受累,使心肌略有增厚,体积增大,重量稍增加。老年人的心肌细胞减少,结缔组织增加,类脂质沉积,瓣膜结构有钙质沉着。心肌细胞内有脂褐质沉积,使心脏呈棕褐色。约50%的70岁以上老年人心血管系统有淀粉样变性,此病理变化约占老年人的心血管代偿失调的25%。

2.功能变化

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减退,心肌老化,顺应性减退,收缩功能每年下降约0.9%,心搏出量随年龄增大每年下降约l%。心搏指数65岁时比25岁时减少40%,但静息时射血分数则仍较正常。左心室顺应性降低,舒张功能下降。心血管功能储备随年龄增大而显著降低。

(二)血管

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等中、大动脉和微小动脉均有改变,表现为动脉内膜增厚,内弹力板呈斑块状增厚;中层纤维减少,弹力纤维变性,胶原纤维增生,透明性变或钙盐沉着,血管变脆。

静脉血管床扩大,静脉壁张力和弹性减弱,全身静脉压降低,血流减慢,使回心血流量减少。

毛细血管总数量减少,弹性降低,脆性和通透性增加,代谢率下降,致使机体出现供氧不足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