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生殖系统

一、生殖系统组成和功能

生殖系统包括男性生殖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其主要功能是:产生生殖细胞,繁衍后代;分泌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男女生殖器官均由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两部分组成。内生殖器位于体内,包括生殖腺、生殖管道和附属腺;外生殖器露于体表。

内外生殖器组成见表2-1。

表2-1 内外生殖器组成

(一)男性生殖系统

1.男性内生殖器

(1)睾丸。

睾丸是男性生殖腺,左右各一,呈卵圆形,是产生雄性生殖细胞(即精子)和雄性激素的器官。

(2)附睾。

附睾呈新月形,分头、体、尾三部分。附睾有暂时储存精子、分泌液体营养精子和促使精子成熟等作用。

(3)输精管及射精管。

输精管是输送精子的管道,是精子从附睾被输送到前列腺部尿道的唯一通路。输精管壶腹末端变细,与精囊管结合成射精管。射精管很短,长仅为2cm左右,管壁很薄。

(4)精囊、前列腺和尿道球腺。

精囊为一对扁平长囊状腺体,左右各一,表面凹凸不平呈结节状,位于输精管壶腹外侧和膀胱的后下方。精囊分泌液主要参与精液的组成,占精液的70%左右,对精子的存活有重要作用。前列腺为一个栗子状的腺体,能分泌前列腺液,参与精液的组成,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及多种酶类。尿道球腺位于会阴深横肌内,左右各一,豌豆大小,开口于尿道球部近端。可分泌少量液体,为精液的成分之一。

(5)精液。

精液由精子和精囊腺、前列腺分泌的液体组成,呈乳白色。健康男性一次射精2~5ml,含精子3亿~5亿个。

2.男性外生殖器

(1)阴囊。

阴囊是位于阴茎根部后下方的皮肤囊袋,分为左、右两侧囊腔,分别容纳睾丸和附睾。

(2)阴茎。

阴茎由两条阴茎海绵体和一条尿道海棉体构成,以皮肤和筋膜包裹。尿道海绵体位于阴茎海绵体腹侧,尿道贯穿全长。阴茎分为头、体、根三部分,前端膨大为阴茎头,后端膨大称尿道球。阴茎皮肤薄而柔软,有伸展性,皮下无脂肪组织,包绕阴茎头的双层皮肤皱襞是阴茎包皮。在阴茎头腹侧,连于尿道外口下端与包皮之间的皮肤皱襞,称为包皮系带。

(3)男性尿道。

男性尿道起自膀胱的尿道内口,止于阴茎头的尿道外口,长16~22cm,管径0.5~0.7cm,具有排尿和排精的功能。

图2-9 生殖系统模式图(男-左,女-右)

(三)女性生殖系统

1.女性内生殖器

(1)卵巢。

卵巢是成对的实质性器官,扁卵圆形,位于子宫两侧的卵巢窝内,是产生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的器官。卵巢的大小随年龄变化。幼女时期卵巢小,表面光滑;性成熟期卵巢最大,因后期多次排卵,表面出现瘢痕,凹凸不平;35~40岁卵巢开始缩小,50岁左右随停经渐渐萎缩。

(2)输卵管。

输卵管是一对细长而弯曲的肌性输卵管道,左右各一,连于子宫底两侧,长10~14cm。

(3)子宫。

子宫位于盆腔中央,膀胱与直肠之间,子宫是壁厚、腔小的肌性器官,是胎儿发育成长的场所,也是月经产生的部位。成年人子宫似前后稍扁的倒置梨形,长7~9cm,宽4~5cm,厚2~3cm。新生儿子宫高出骨盆腔上口,子宫颈较子宫体长而粗。性成熟前期,子宫发育迅速,壁增厚;性成熟期,子宫颈与子宫体长度相近;经产妇,子宫颈与内腔都增大,重量比未产妇重一倍;绝经期后,子宫萎缩变小,壁变薄。

(4)阴道。

阴道是前后稍扁的肌性管道,富有伸展性,是排出月经和分娩胎儿的通道。

(5)前庭大腺。

前庭大腺位于阴道口的两侧,前庭球后端的深面,形如豌豆,导管向内开口于阴道前庭,如因炎症阻塞导管,可行成前庭大腺囊肿。

2.女性外生殖器

女性外生殖器即女阴,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道前庭、阴蒂和前庭球等。阴道前庭位于两侧小阴唇之间的裂隙,前部有较小的尿道外口,后部有较大的阴道口,在阴道口与小阴唇之间偏后方有前庭大腺导管开口。

二、生殖系统的衰老表现

老年女性生殖系统改变以女性的卵巢变化最明显。更年期后排卵停止,月经终止,生殖能力丧失,卵巢分泌功能改变,机体出现一系列更年期征候,需经一段时间自我调节后才可稳定。女性在停经后,雌激素及前列腺素分泌减少,引起子宫、阴道、外阴部及乳房的变化。如子宫及卵巢萎缩,阴道壁变薄,阴道变短、变窄,且失去弹性。阴道分泌物减少导致阴道干燥、发痒、分泌物呈酸性,易患老年阴道炎。会阴部肌肉松弛,子宫韧带松弛,易发生子宫脱垂。

老年男性主要表现为睾酮分泌减少、阴茎变小、精液数量减少、精子活动能力下降及形态改变、前列腺增生等。性生活时老年男性因性腺腺体分泌减少、性器官感觉迟钝及体力不足,从而引起老年男性阴茎勃起延迟、性欲反应下降等性功能减退的表现。60岁以后,部分男性出现更年期综合征,表现为倦怠、体重减轻、食欲减退、全身衰弱、易疲劳和容易激动等。性欲抑制通常伴随性能力逐步丧失,不能集中注意力。老年人的性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减退,并在性欲方面存在身心分离现象。老年人性功能减弱一般呈渐进性,但在严重躯体疾患或精神创伤后,可能呈阶梯形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