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们面对死亡的心理变化

这里主要介绍库伯·罗斯的晚期患者心理发展理论。库伯·罗斯的研究结果表明,当个体得知自己患有不治之症或疾病已经发展到晚期,没有治愈希望,面临死亡的时候,其心理发展大致会经历以下5个阶段(图3-1)。

图3-1 库伯·罗斯的晚期患者心理发展的5个阶段

(一)否认(震惊)

库伯·罗斯对约200名晚期患者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晚期患者在得知患了绝症的最初反应是“不,那不是我,那不可能是真的”。有的晚期患者坚持认为一定是医生把诊断搞错了,把其他患者的诊断报告误当成他的了。不论晚期患者是在患病初期被告知真相,还是随着日后疾病发展,晚期患者自己得知病情,他们最初的心理反应都是一样的。晚期患者病情的否认是一种心理防御反应,是个体得到令人震惊的坏消息时的心理缓冲。

(二)愤怒(焦虑)

当有关疾病的坏消息被证实后,晚期患者随之而来的心理反应就是气愤、暴怒和嫉妒。愤怒是急性焦虑的临床表现。

在此阶段的晚期患者总是很沮丧,“为什么我这么倒霉?! ”特别是当晚期患者由于疾病而疼痛难忍或活动受到限制时,此时如果他看到电视中的欢快场面,就会很生气并可能会动怒。对于晚期患者家属和同事来讲,处于愤怒阶段的晚期患者很难照护。

(三)讨价还价(协议)

晚期患者心理发展的第三阶段是讨价还价,其英语表达是bargaining一词,该词也可译为协议。晚期患者这一阶段的持续时间一般很短,而且反应亦不如前两个阶段明显。

晚期患者讨价还价的心理反应实际上是在试图延缓死亡,是人的生命本能和生存欲望的体现。晚期患者在经历了否认(震惊)和愤怒(焦虑)阶段之后,先是倾向于想方设法延长生命,随后是希望身体能有几天没有疼痛与不适,这是一种自然的心理发展过程。讨价还价包含着孩童时“做好事可以获得奖励”的生活体验,也包含着对自己生命最后期限的模糊意识,以及含糊的自我承诺,即如果这次缓解请求得到准许,将不再提出任何要求。而事实上任何一位晚期患者都不会遵守自己的承诺。

在我国,晚期患者的讨价还价多数是与命运讨价还价。他们希望能找到高明的医生及灵丹妙药,或寄希望于医学的重大突破。很多晚期患者在这一阶段突出地表现为“求生尽责”,希望能延长生命以完成未竟事业,能为家人、单位或社会再做贡献。

(四)抑郁

随着病情的发展,身体状况进一步恶化,晚期患者此时不再否认他的病情,而开始接受更多令其痛苦与不适的治疗措施。如果此时的治疗效果不能令其满意,身体更加虚弱,晚期患者的麻木、超脱、气愤或者暴怒,全部被一种巨大的失落感取代。造成失落感的原因可以是具体的,如疾病的进一步恶化,身体某种功能的减弱或丧失,频繁治疗的痛苦,经济负担不断加重,永远失去得到更好工作与社会地位的机会,失业,家人无人照顾等。

晚期患者的失落、悲伤和沮丧,除上述原因外,还来自他们为最终告别这个世界做的准备。前者引发的是反应性抑郁,后者引发的是预期性抑郁。晚期患者的抑郁是上述两种抑郁的复合。

处于抑郁状态的晚期患者通常表现为沉默及对周围事物的冷漠反应。此时如果想使晚期患者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一般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晚期患者的抑郁对实现在安详和宁静中去世的目标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有益的。因为晚期患者只有经历过内心的巨大痛苦和抑郁才能达到接纳死亡的境界。

(五)接纳

如果晚期患者得到了有益的帮助并经历了前面所讲的心理发展各个阶段,并有足够的生存时间(排除突然死亡),他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心理发展阶段——“漫长旅程前的最后休息”。

心理学理论认为接纳死亡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每个人的生命过程中,如同弗洛伊德所讲的“死亡本能”。

接纳死亡是指一个正在走向死亡的人,平静地接受死亡的到来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接纳”与“无能为力”和“无可奈何”的无助心理有本质的区别。“接纳”代表了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最后一次对自我的超越,是生命最后阶段的成长。

在这个阶段,晚期患者不会心灰意冷,也不再抱怨命运,他仍然向他的亲人和朋友以及他所能接触到的人表达他以往的感受。此时他能回忆起许多往事和朋友。通常晚期患者表现为疲倦、虚弱,需要经常睡觉。

虽然库伯·罗斯提出的关于晚期患者心理发展5个阶段的理论被认为是晚期患者心理发展的疾病模式,但是在实践中不少学者对此提出了批评与修正。不同性质的疾病可能影响不同晚期患者面对死亡时的感受,从而影响其心理反应。

实际上,由于晚期患者的文化背景、社会地位、人生观(尤其是生死观)、年龄、性格、疾病种类、病程长短等方面的不同,其个体心理发展和行为反应差异很大,即并不是所有晚期患者的心理发展都表现为上述的5个阶段。即使心理发展的5个阶段在有的晚期患者中都存在,其表现顺序也不尽相同,有的晚期患者的心理发展甚至会停留在某一阶段直到生命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