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老龄化的基本知识

(1)个体老龄化:指人类的生理机能随时间推移而逐渐衰老的过程。

(2)群体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性表现。

(3)日历年龄:指个体出现到现在按年月计算的时间而确定的年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的。发达国家通常以65岁为标准界定老龄化;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通常以60岁为标准界定老龄化。

(4)生理年龄:指在一定时期内,人的身体器官达到某种功能持续到的某一年龄,是以个体生理学上和解剖学上的发育状况为标准而确定的年龄。

(5)心理年龄:指依照个体心理活动的健全程度确定的个体年龄。

(6)社会年龄:指某年龄个体达到的社会化发展水平,即以社会行为成熟程度代表的年龄。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人口基数大、老龄化增长速度快、高龄化趋势明显、老龄化地区差异较大、失独和空巢老年人比重高、老龄化与社会经济水平不相适应等特点,因此,“未富先老”与“未备先老”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最大问题和挑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社会财富不断累积,国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历经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在2010年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排名依然落后,我国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

严格地讲,我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我国的老年人面临着贫困、疾病、失能、缺乏照料和心理关爱等诸多困难和问题。

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人口老龄化速度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

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使照护老年人的成本上升,公共及个人资源的负荷增大,储蓄率降低,人口红利消失,退休金储备日趋紧张,公共财政负担加重,甚至会推高债务付息支出,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在人口老龄化加速不可避免的情况下,通过合理配置资源,保持经济持续稳健增长,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核心和关键。

养老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无论是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还是目前采用的“统账结合”部分积累制,都是建立在社会财富不断积累的基础上的。从宏观上讲,只要一个国家每年创造的财富大于每年消耗的财富,这个国家的健康发展将得以持续,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则能通过社会财富再分配的方式来解决。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1)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大陆人口已经达到13.95亿。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加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及国民平均寿命的增加,2018年年末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2.49亿。这表明,在21世纪上半叶,中国已成为全球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的15%。

(2)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2001年的6.94%增加到2018年的10.92%,增加了3.98个百分点。据预测,这一比例将来会长时间保持较高的增速。我国已成为全球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3)地区发展不均衡。在我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城市行列的是上海,最晚进入人口老龄化城市行列的是宁夏,其时间差长达33年。由此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具有由东到西逐渐减缓的区域特征,因为经济水平的差异,东部地区显著快于西部地区。

(4)城乡倒置显著。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近年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潮的出现,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老人”或独居老人,加之农村经济欠发达,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的养老问题日趋严重。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

(5)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老龄化进程同步,而我国是在经济尚未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出现了“未富先老”的特殊现象。我国目前仍是发展中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

(6)高龄化、空巢化进度加速。高龄老人是指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老年特征最突出的人口。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8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2600万,约占60岁以上人口的11%,每年新增高龄老人100余万人,增速远超人口老龄化速度。同时,空巢老人的数量进一步增加。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65岁以上空巢老年人有4150万,占老年总人口近14%。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65岁以上空巢老人已超过5100万,我国老年人的养老及照护问题日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