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带血的政治

汉文帝刘恒的三个阶段

1、高祖时

高祖时,魏王豹跟随刘邦反秦,因为一个叫许负的相士,决然背叛刘邦自己单干。

什么情况呢?这有关于文帝的母亲,薄姬。

薄姬是魏王豹的老婆,许负相薄姬当生天子。

魏王豹很高兴,特么老子的女人生天子,那我不就也是皇帝了,干嘛跟着刘邦这痞子混,老子单干!于是背叛刘邦,与楚联合要争权天下。

结果呢,被汉将曹参击杀,估计他到死也不明白,薄姬虽然是他的女人,可后来跟了刘邦,生下一个儿子就是刘恒,后来的汉文帝。真是有趣,魏王豹也是傻的可以。

魏王豹一死,魏宫里的女人当然都归刘邦了,战乱世道,就是这样,打来打去就是抢钱抢东西抢地盘然后抢女人。

薄姬不是特别有姿色,人也老实,就被分配去做织造的活儿。薄姬有俩闺蜜,都选中了去服侍刘邦。

偶然这俩女人在刘邦的面前说起曾经的好友薄姬,当初呢,三个女人约好,不拘谁,若富贵,不相忘。

现在薄姬那么辛苦,俩女人说起这茬觉得可笑。刘邦听了,觉得薄姬可怜,就召见了薄姬。

薄姬跟刘邦说,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苍龙据吾腹”。刘邦说这是好事啊,“吾为汝成之”,我帮你实现这个梦。

就这一夜情,薄姬怀孕了,后来生下刘恒,就是代王,后来继承高祖天下被称为千古仁帝的汉文帝。

那夜以后,刘邦差不多把薄姬给忘掉了。后来高祖平定叛乱,封8岁的刘恒为代王,就是现在的太原。

虽说刘恒是刘邦的儿子,毕竟没有名分,算是庶出,刘邦也不怎么重视,薄姬也不讨刘邦的喜欢。

子以母贵,既然当妈的受冷落,做儿子的也没地位。代地偏远,地盘小,刘恒母子呢,也是喜欢安静的人,不争不竞,在代地相依为命。

2、吕后时

刘邦一死,吕后行政。这女人因妒生恨,把刘邦生前喜欢的女人,连同女人生的儿子都弄死了。

尤其是赵王如意的母亲戚夫人,那个惨。

手脚砍掉,眼睛挖掉,耳朵舌头割掉,扔在厕所里。

吕后这女人也够狠毒的。唯独放过了薄姬,吕后大概觉得薄姬蛮可怜,自己何尝不是?

于是让薄姬去代地跟儿子刘恒团聚。薄姬这人,天性清净,特别爱读老子,也不与人争,对别人没有威胁,恰恰这样,反而逃过劫难,终于成了一代太后。

3、继承帝位

隐忍善良的刘恒获得意外之福,因为自己没有势力,母亲这边也单薄,反而被选中做了接班人。

汉文帝在代王时先后有过两任王后,第一任王后历史上很少记载,只知道有四个儿子。

第二任王后就是有名的窦皇后,窦太后。汉景帝的妈,汉武帝的奶奶。

汉文帝刘恒的儿子们

首先在代王时,第一任王后生了四个儿子,后来又有了窦氏,窦氏得幸,刘恒喜欢姓窦的女人。

颇为离奇的是,在刘恒继承帝位前后的很短时间内,第一任王后和她的四个儿子先后得病死去。

司马迁在景帝本纪中这样记载:

孝景皇帝者,孝文之中子也。母窦太后。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男,及窦太后得幸,前后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

毕竟是汉文帝的第一任老婆,且有三个儿子,不可能没有相关的记载,这也太随便了吧。

简简单单的这几句,似乎大有深意。

估计司马迁也会有怀疑,鉴于文帝太有盛名,也不敢去特别考证,但是在很多人的传说中他知道有这么回事。

司马迁做史的态度都知道,不可能随随便便去乱写,且往往在字里行间把自己的疑虑藏起来。景帝本纪开篇的这几句似乎无关重要的话,却暗示了一个重大的历史疑案。

太巧合。

孝文继承帝位前后,先后都死了。

为什么?

“及窦太后得幸,前后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

那么三子死后,谁的利益最大,很明显是窦太后。

当时窦太后不是第一任王后,如果有第一任王后的儿子在,那么文帝之后的继承顺序绝对不会是她的儿子汉景帝刘启。

往往儿子继承帝位之前,子以母贵,母后得宠,选为太子。确定继承后,母又以子贵,皇帝的老妈,当然尊贵无比。

相反,自己不得宠,儿子也跟着倒霉,自己得宠,但儿子不是继承帝位的人,母子都要倒霉。

窦太后是一个极其聪明的女人,有手段,为了自己的一生利益,完全可以铤而走险。

司马迁身处汉武帝时期,窦太后是汉武帝的奶奶,汉景帝死了六年窦太后才死,也就是说汉武帝时候,窦太后的帝位相当高,司马迁不敢去多写,点到为止。

还有一种说法,刘恒的第一任王后是吕后安排的,估计是吕家的女子。

后来诸吕乱政,周勃陈平等诛除诸吕,商议选定刘恒为继承人,考虑到他的第一任王后是吕家的人,可能有过私下协议,必须把第一任王后杀掉,连同几个儿子。

凡是与吕家有关系的人,必须铲除,不允许存在政治势力。

刘恒不得已而为之。

那时候已经不是刘恒能做得了主的事情了,皇帝的位子就是你了,朝廷上权臣说了算,叫你去你就得去,刘恒一生小心翼翼与他的出身卑微有很大关系。

那一刻,那个女人最后悔的就是此生做了王的女人,那几个儿子最后悔的便是生在帝王家。

这事两种说法,一是归于汉文帝,一是归于窦太后,没有确实的历史资料,当然肯定也不会允许这方面的记载留下。

但是司马迁在他的《汉景帝本纪》中非常大胆的记了一笔,这个事一定有,但也不敢乱说,写的非常小心。

我自己的观点,司马迁是偏向于认同窦太后所为。

及窦太后得幸,前后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

说实话,也是一点面子没有给汉武帝的奶奶留,这就是史记,这就是司马迁。

所以后来有人评议史记是一部谤书,有他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