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李白正传

家世和出生地

研究者们把许多注意力放在对诗人的家世和出生地的考察上,连篇累牍的文章,观点相左,争论不休,难以得出确定的结论。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白恐怕是唯一的一位。这是因为,环绕在李白家世和出生地问题上的迷雾太浓厚了,而现有的资料又不足以揭开这些迷雾。

关于自己的家世,李白说: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与韩荆州书》)

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赠张相镐二首》其二)

陇西是秦汉时郡名,治所在狄道(今属甘肃临洮)。唐时,李、崔、郑、卢、王是所谓五大姓,而陇西是李姓郡望。唐人喜欢以郡望称其姓氏,所以研究者一般只承认陇西是李白的籍贯,与李白家世并无本质联系。但也不尽然,因为李白同时又说他的祖先是“汉边将”——西汉时号称飞将军的李广,这又明明与他的身世有关了。李广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所以李白自称陇西,实际上也就指陇西郡成纪。

李广距李白太遥远了,说李广是自己的祖先,也可能仅仅是因为郡望的关系而随便拉扯上他。但是李白又说他是东晋安帝时据河西五郡的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这个材料出自李阳冰的《草堂集序》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李阳冰《唐李翰林草堂集序》)

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

李阳冰与李白同时,李白称他为族叔。唐代宗宝应元年(762),阳冰在当涂县(今属安徽马鞍山)做县令,贫病交加、垂垂老矣的李白去投奔他,在病榻之上,李白将他的手稿付与,托其为自己编集作序(即《草堂集序》)。关于自己身世的说法,应出自李白之口述。范传正也是唐代人,年齿晚于李白五十岁左右。范传正的父亲范伦是李白的朋友,两人有诗酬答(诗今不传)。李白去世五十多年后,范传正做宣、歙、池等州观察使,寻访到了李白的两个孙女,关于李白系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的说法,得之于李白之子伯禽的亲笔手疏,也如同李白自述一般。可见以上两个材料的可信程度都是不容置疑的。而凉武昭王九世孙一说,与李白自称“陇西”又同出一源,并不矛盾。李暠正是西汉李广之后。唐朝天子也是李暠之后,李白既自称是李暠之后,则与唐天子为同宗。关于这一点,李白自己也不否认,他有许多与唐宗室赠答的诗,或称从兄、族弟,或称族叔、祖翁。然而问题的最大疑团也即在此。

唐开国皇帝李渊是李暠七世孙。按照辈分排下来,李白应是玄宗李隆基的族祖。唐玄宗时,曾下诏把李暠子孙“列入宗正寺,编入属籍”,即皇家族谱,李白并非湮没无闻之人,为什么并没有被编入属籍?据詹锳、郭沫若考证,李白在与唐宗室诗文交往中,凡标题中表示的祖孙、叔侄、兄弟关系,以李暠九世孙为准予以核对,世代多不相符。多数情况下,是把自己辈分降低了,降低一辈、两辈以至四辈,这说明李白对自己的身世也是自相矛盾、游移不定的(见詹锳《李白诗论丛》、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所以郭老进一步得出结论,说“所谓李暠九世孙之说,看来是李白本人或其先人所捏造,目的就是抬高自己的门第”。

问题恐怕不是简单的一句批判就能了事。李白固然有其庸俗的一面,但以他一贯傲岸、蔑视权贵的性格看,他完全没有必要去捏造一个辉煌的远祖,何况与李唐天子认同宗,本身要担多大的风险!

李白家世中,从李暠到李白九代人的变迁,李白有这样的自述:

白本家金陵(按陵或为城之误。金城即今甘肃兰州,当秦汉时亦属陇西郡范围),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上安州裴长史书》)

“沮渠蒙逊难”,事在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李暠死后,其子李歆、李恂继立,均为沮渠蒙逊所攻灭,歆、恂败死。歆子重耳等奔于江左,后归魏为官,即“奔流咸秦,因官寓家”。李氏这段经历与李暠称凉武昭王相距二十余年,见于《晋书》,距李白诞生约三百年。另外还有李阳冰《草堂集序》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的两段大致相近的叙述:

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李阳冰《草堂集序》)

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已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

“条支”和“碎叶”皆在西域。条支当是指唐时的“条支都督府”,所辖地域相当寥廓,具体位置今已难以确指,郭沫若以为其地望与葱河、天山等相接。碎叶为唐时镇名,应当包括在“条支”以内。李阳冰《草堂集序》中的“中叶”,是指自李暠至李白九世之间,即李白的四世祖时,其时正当范传正《新墓碑》所说的“隋末”(约605—618),上距李白诞生不足一百年,恰好是四代人。但是,所谓“非罪”“多难”,具体是什么罪、什么难,则不得而知了。虽然如此,从“易姓与名”“隐易姓名”看,罪名或者灾难是很可怕的。直到李白诞生时,才恢复了“李”这个本姓。“伯阳”即老聃李耳,“天枝”谓帝室之支脉。

关于李白的家世,可知的材料大致如上,真可谓神龙见首不见尾,扑朔迷离,且又充满了神秘的传奇色彩。李白的父亲名客,“客”显然不是名字,只是本地人对外乡人的称呼。李白排行十二,足见他同宗兄弟之多,但李白所有诗文中几乎没有语及父母兄弟之处(李白晚年因事下狱,自分必死,诗中曾高呼过高堂和兄弟一次)。李白对自己的家世绝少提及,有些陈述明显地矛盾不通(如自称“少长江汉”)。李白二十五岁离开蜀地出游,此后近四十年没有回归故乡。他的这一切离奇言行和举动,更增添了他家世问题上的神秘性和传奇性。正因为如此,近年有很多研究者做了多种大胆而有趣的探索。此处介绍两种说法:

国内有学者以为,李白是李广长房长孙李陵的后代。李陵降于匈奴,在匈奴娶妻生子,李氏一脉遂在北方繁衍、生活下来。5世纪初(北魏时)至7世纪初(隋末),李陵的后代均以骁勇善战而为官。隋炀帝时,李氏一门被诬为叛国罪,炀帝杀李氏宗族三十余人,其余无少无长,皆徙边徼(边徼即西域)。这个说法照应了“中叶非罪”“隋末多难”的话,然而李陵一系与李暠并非一房,其解释是,李白其所以称李暠为远祖而回避李陵,是因为李陵为变节分子,在汉族中声誉不好的缘故。

台湾有学者认为,李白是李世民之兄李建成后裔。李渊即位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建成,得为太子。李建成妃子托孤于宫女,随商人入西域,这个遗孤就是李白的高祖或曾祖。台湾另一学者还据此认为李白《忆秦娥》词,即为李白怀念原本属于他的长安宫阙、宫中女娥而作。

此外还有一些说法。如上所述,认为李白乃李暠九世孙是“捏造”,未免失之简单;认真将李白与李陵或李建成联系起来,有些地方仍不免有“凭空虚拟”之嫌,尚不能处处服人。然而这些研究和探索都是有益的。

关于李白的出生地。

李白出生于701年,即唐武则天长安元年。根据是李白自己写的《为宋中丞自荐表》。《自荐表》云:“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自荐表》作于757年,即唐肃宗至德二载,以此上推五十七年,其生年当如是。这一点,学术界无异议。但是关于李白的出生地,如同其家世,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有代表性的是郭沫若的“中亚碎叶”说。中亚碎叶在今吉尔吉斯境内。碎叶是当时汉胡客商杂居之地,郭沫若又据此说李白的父祖辈是西域富商。李白一家是“神龙之初逃归于蜀”的,神龙元年即705年,李白已经五岁,所以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但是,唐时有两碎叶,一处是中亚碎叶,一处是焉耆碎叶。焉耆碎叶在今新疆境内博斯腾湖畔库尔勒和焉耆回族自治县一带,于是又有“焉耆碎叶”说。第三说以为李白出生于条支。如前所说,条支的地理位置十分宽泛,无论是中亚碎叶还是焉耆碎叶,都应包括在条支境内,此说与前二说无异而不如前二说具体。第四说以为李白出生于蜀地(昌明县,即今四川江油),根据是前引的李阳冰《草堂集序》和范传正《新墓碑》两段文字。这两段文字叙述的次序,都是先说逃归,再说李白出生。另有一个根据是魏颢的《李翰林集序》:

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身既生蜀,则江山英秀。

魏颢初名万,年龄晚于李白十岁左右。他是个狂热的李白崇拜者。天宝十三载(754),他曾不远万里寻访李白,东鲁、中原、长安,最后在扬州与李白相遇。盘桓一段时间后,分手时,李白将自己的诗稿交付魏万,托他代为编集。魏万既说李白“身既生蜀”,可信性是很大的。不能自圆的是“神龙之初逃归于蜀”,因为神龙元年(705)时李白已经五岁。持此说者的解释是“神龙”应为“神功(697)”之讹。“神功”也是武则天年号,在长安元年之前五年,也就是将李白父亲逃归于蜀的时间提前了将近十年,那么李白的出生地必在蜀无疑了。

此外还有李白生于长安之说。

李白的家世究竟怎样,出生地究竟在何处,并不妨碍李白作为一个诗人的伟大。但是,通过以上的叙述可以看出,揭开这一团迷雾,确实有助于了解李白思想的底蕴。李白的幽怨、悲愤和不平,仿佛总有一个神秘的内核存在。中国的古典诗歌,抒情言志是最基本的传统,作为主观性最强的李白来说,尤其是如此。李白诗歌的抒情,有时是明朗的,有时却包藏很严密,研究者在读到这些包藏很严密的诗的时候,脑子里总要闪现出诗人神秘的身世,难免要发挥种种带有“凭空虚拟”“捕风捉影”成分的想象。李白的身世之谜、出生地之谜,以及他生平经历中大大小小的谜团,都具有十分吊人胃口的性质。然而,就现有资料看,彻底揭开这些迷雾,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以上的文字仅仅是叙述而已,还不能做出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