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共治篇

北京市东城区:多元参与、协商共治 推进社区治理创新

摘要:社会治理创新的目的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根本途径是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在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过程中,北京市东城区坚持以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先导,以社区民主自治机制为基础,着力于制度化建设,通过健全辖区内居民意见表达机制,引导居民及社会组织通过社会协商参与辖区内公共事务,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潜在的矛盾冲突,促进社区、居民及社会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社会治理创新 多元参与 社会协商 北京市东城区

北京市东城区面积41.8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0.9万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东城区坚持以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先导,以社区民主自治机制为基础,在健全表达机制、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矛盾冲突、促进良性互动等方面,形成了“网格议事会”、“开放空间”讨论会、“6631工程”等一系列品牌和经验,孵化培育了“家和万事兴”群众调解之家、“美好家园”居民自治院等一批社区组织,一大批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社区治理效能明显提升,荣获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等国家级荣誉称号。今年,东城区又被正式命名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这既是对东城区工作的充分认可和信任,更是检验东城区社区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尺,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实际行动,开启了和谐社区建设的崭新征程。

一 聚焦模式创新,推动社区建设从单一动力向复合动力跃升

良好的自治模式,能够为社区建设注入强劲动力。东城区坚持从顶层设计入手,改变过去政府主导的单一动力模式,综合政府、社会、群众等多维因素,立足社区,顺应社会民主意识的觉醒,充分落实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尤其是把保障决策权作为重点,构建了“多元参与,协商共治”社区自治模式。该模式是以“社区议事厅”为平台,以“开放空间”“社区茶馆”等新型会议方法为技术手段,以六大委员会及与其对接的六类社区社会组织为服务支撑,将居民反映的急、难、热问题,以议题形式提交议事厅讨论协商,引导居民有序、有效参与社区事务的一种形式。参与式是对利益相关方合作管理的倡导,强调自下而上,强调平等和公平、集体决策。通过“还权”“赋能”“归位”,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改变了以往政府对社区事务大包大揽的做法,使政府将想为百姓做的事与百姓对政府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极大地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多元参与,协商共治”要实现三个目标:实现社区居委会对社区议事协商的有序组织,社区主体组织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实现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事务,社区各方力量对社区建设共同支持;实现用民主协商的方式解决社区问题,将政府为民所想与民之所需有效衔接,实现良性互动。

具体实践中,重点提高四种能力:一是提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能力,完成从“替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转变;二是提高区、街、社区的服务居民能力,建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社区服务体系;三是提高群众参与的能力,培育公民意识,通过民主参与、自主决策,实现利益分享;四是提高社会组织服务社区的能力,促进其专业化发展,与政府建立新型互动关系。

二 聚焦治理创新,推动社区建设从“善政”向“善治”跨越

社区治理重在体制创新,东城区坚持问题导向,不断破解实践瓶颈,切实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方面,推进工作理念转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内容更加丰富、包容性更强,强调的是多元,是参与人群、方式、途径的多元,最终要形成共治的结果。东城区搭建的协商共治社区自治模式,为我们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变提供了有效载体。通过实验区创建,要使相关职能部门、街道转变理念,做到制定服务民生的政策要顺应社区居民意愿,出台举措要借重社区居民智慧,评价工作成果要征询社区居民意见。时刻把居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作为推进创新实践的第一信号,把居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判实践成效的第一标准,让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全体社区居民,让社区居民真心拥护改革实践,让改革创新实践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另一方面,推进政社互动,激发社会组织参与活力。2012年,东城区实施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工程,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通过社会组织与社区社会组织共同开展项目的方式,投入资金50余万元,在居家养老、扶贫助困等领域购买了东城区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的服务,培育了建国门等8个街道16个社区公益服务项目。孵化培育工程的实施,使社区社会组织的组织化程度和自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社区的活力和凝聚力得到增强,推进了政府工作在社区层面的创新实践。2013年,东城区又将孵化培育工作引向深入,实施公益创投,挖掘公益种子,培育公益项目。公益创投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面向全区社会组织和社区社会组织征集创投项目,共收到78份项目书,内容涉及为老服务、心理健康等方面。组建专家评审委员会,从项目目标、产出、实施效果以及项目创新性等方面对入围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最终7个社区社会组织项目和8个社会组织项目获得资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制定了《北京市东城区公益创投项目管理办法》,规范创投实施。公益创投活动,涌现出了纳百川亲情志愿服务等一批百姓急需、创新性强的优秀公益服务项目,培育了一批优秀的社会组织,成功注册了“平安星防震减灾教育中心”等5家社会组织,为社会组织扎根东城奠定了良好基础,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基层社区工作者创新思维方式提供了支持。

三 聚焦服务创新,推动社区建设从“有限”空间格局向“无限”发展内涵延伸

社区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为民服务水平。东城区牢固树立“社区有限,服务无限”理念,着力推动服务供给由政府提供向市场调节转变。

一是构建立体化的社区服务体系。全区17个街道中有13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办公和服务用房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占全区总数的76.5%;187个社区的办公和服务用房面积均达到350平方米。同时,在部分街道建立千米邻里中心,助推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北京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试行)》的要求,在政府有关部门和各街道的共同努力下,十大类180项服务在社区落地,实现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创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制机制。按照“政府牵头、专业支撑、社区参与、居民受益”的原则,在社区服务中心建立区级社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在7个街道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站,在187个社区培训205名心理健康辅导员;组建了以杨凤池教授为带头人的专业咨询团队、205人的社区心理健康辅导员队伍、19人的专职社工队伍、社区网格员队伍和社区志愿者五支专群结合服务队,在全市率先形成了“3+5”心理健康服务新模式。

二是社区便民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由96156社区服务平台、“7+1”社区便民商业服务体系、“181”菜篮子便民服务平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等组成的社区便民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使居民就近享受到便民菜店、早餐、再生资源回收、家政、洗衣、综合维修、信息咨询、连锁超市、数字缴费终端等服务。其中,“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已建成90个,实现187个社区全覆盖。

三是社区志愿服务管理工作不断规范。区、街道、社区三级贯通、上下联动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已经形成,制定出台了《东城区社区志愿者管理办法(暂行)》《东城区社区志愿服务记录实施细则》《东城区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东城区社区志愿者激励回馈制度》等七项制度。目前,全区注册社区志愿者已达10.1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0.47%,网上发布服务项目293个,形成了“为老助残、心理健康、便民利民、扶贫济困、绿色环保、文化教育、矛盾调解、法律咨询、医疗保健、社区安全”十大品牌。探索建立综合性、多功能的养老日间照料中心和邻里服务中心,实现“吃饭有餐桌、托老有床位、活动有中心、精神有关怀、养生有中医、家政有热线、管理有专人、呼叫有帮手、残疾有扶助”的“九有”目标。

四 多措并举,全面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

领导高度重视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工作。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的东城区建设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聘请了社会建设领域专家,成立了专家课题组,确定了建国门、东花市两个市级社区治理和服务示范街道,召开了由民政部、北京市民政局领导和专家学者参加的“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推进大会”。为全面推进实验区各项任务,在顶层设计层面,制定了五个配套文件,着力推进五方面工作。

一是《东城区关于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重点工作、保障措施五个方面,对创建任务要求进一步明确。

二是《关于印发东城区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职责分工的通知》。为确保创建工作职责清晰、运行有力,在领导机制方面,明确了在全区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以及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设置、职责。对推进政府职能转移、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社区事务协商共治三大类别重点任务进一步细化,每项任务确立了牵头单位,协作单位。在制度保障层面,建立了例会制度、信息员制度、信息报送以及督导检查四项制度。

三是《东城区关于推行“多元参与、协商共治”社区自治模式的通知》。确定了“多元参与,协商共治”的自治模式流程,对模式流程中,民意收集、确定议题、协商议事、形成方案、参与实施、评估反馈六个环节配以详细的程序说明,以流程图的方式呈现,浅显易懂,操作性强,旨在提高街道、社区、相关职能部门运用自治模式,开展居民自治的实践能力。

四是《东城区关于社会组织发展三级平台建设实施意见(2014~2016年)》。社会组织的发展培育,是实验区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社会组织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新型居民自治模式对民主决策实施的承接,为推进东城区社会组织发展,政府出台实施意见,从建设目标、职责任务、任务分解、运行方式、实施步骤、工作要求六个方面对构建区、街、社区三级社会组织服务平台,探索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支持体系做了详细部署。

五是《东城区关于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意见》。实验区建设重要的一个层面,就是培育能力水平较高、活动特色凸显的社区社会组织,将社区居民吸纳进不同类型的组织中,实现人人有组织、组织有活动,活动有特色的社区建设目标,意见对培育社区社会组织重点领域、创新社区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建立新型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机制提出了总体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要求,社区建设创新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内容,我们既感到使命光荣,更感到责任重大,下一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高标准谋划、高水平推进,用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的丰硕成果推动社区建设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就。

专家点评

管理即服务。这是现代管理的核心理念,也是各国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基本原则。因此,社会管理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一定是服务,即满足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观念多元,利益诉求多样,社会矛盾易发多发。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把社会管理融入服务之中,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北京市东城区在社会治理创新方面所做的探索,最可贵之处就在于抓住了“服务创新”这条主线,通过构建立体化的社区服务体系,实现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社区便民服务及社区志愿服务的有效衔接。与此同时,以社区议事会为平台,积极推动社会协商在各层次开展,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不同群体、组织与个体在利益表达、矛盾调解、意见整合中存在的问题,为和谐社区建设提供了制度化的保障。

案例提供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委社会工委、区社会办

责任编辑:游祥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