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谁为我点亮心灯

老师,请为自己点亮“心灯”

1

又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

其实,这一天,就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日子,有了这个“节”,只不过是多了一些仪式,多了一些关注,也多了一些期许和意义。

教师传承文明、延续文脉,古往今来,教师都是令人尊重的职业。我以为,高看教师,就是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善待教师,就是对孩子未来的重视;尊敬教师,就是对一个国家与民族发展的重视。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实中还有很多的不如意,诸多的不理解,给教师这一本来神圣而崇高的职业蒙上了一些灰垢,甚至还罩上了一层浓浓的雾霾,让老师们没有感受到教师职业应有的幸福和尊严。

2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苔》的小诗,想必老师们耳熟能详。苔藓,一种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且阳光照不到之处,可是它仍有强烈的生活意向和蓬勃的生命力,它并不会因为环境的不如意而失去生长的勇气。

作为老师,平心而想,也许我们所处的教育生态和工作生活环境同样不是那么理想,特别是作为一个普通教师,也许是那么的卑微和不起眼,但是我们不应该小看自己,更不应该作贱自己,我们应该像“苔”一样,顽强向上,努力向美,积极进取,不屈不挠,突破局限,超越自身,努力让自己生命绽放的同时,更让每一个孩子开放出朵朵灿烂的教育之花。

若干年前,在新入职教师培训会上我曾给大家讲过“木匠造房”的故事。有个老木匠手艺出众,为老板建了一辈子房子,快退休时,老板舍不得他走,问他是否能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说可以。但是这个时候老木匠的心已不在工作上,房屋用料不讲究,做工也是粗制滥造,在马马虎虎中总算把房子建好。当老木匠去交差时,老板把钥匙递给他说:“这是你的房子”“算是我送给你的退休礼物”。老木匠在目瞪口呆中,羞愧得无地自容。他后来不得不住在一幢自己粗制滥造的房子里!

我想,我们的教师每天不也是在为自己“建造”自己的“房子”吗?如果我们在某个时候,或者在关键时刻,不是全心投入,全心以赴,也不是善始善终,善作善成,而是消极应付,马虎大意,懈怠职业,荒芜人生,完全也有可能,我们会自食苦果,住在那个亲手造的“房子”里了。

作为教师,我们是拥有职业心态,还是应该持有一种事业心态,至关重要。如果把教书育人仅仅当成一种职业,那就仅仅是挣一份工资,讨一碗饭吃,大不了养家糊口而已,这其实就是一种交换。而一旦把教书育人视作一种事业,教育就会成为我们一种生命的需要,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

通往山顶的山路崎岖坎坷,特别难行,一位健壮的男人,背个小包攀爬,已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当他看到一个瘦弱的小女子,背着一个小孩,从他的身边缓慢走过,便同情地问:“小姑娘,你背那么重的小孩一定很累!”小女孩听到后说:“呵呵,不累呀!你背的是包袱,但我背的是我的弟弟。”

只要心中有爱,就不是负担;只要肩上有责任,就不会感到累;只要担负起使命,就绝对不怕包袱;只要把所从事的工作融入到自己的精神与生命层面,就永远不会有苦闷和厌倦!

在当下这个弥漫着喧嚣与功利的时代,虽然有时候免不了许多尴尬与无奈、纠结与挣扎,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没有在现实中沉沦,他们依然会把教育当作一种信仰来坚守,依然会把生命的根牢牢地扎在教育的土壤里,依然会把生命的须伸展到教育大地的深处,是因为他们把教育视作了一种事业,甚至作为了一种志业、命业,他们能在教育中找到生命的快乐,得到精神的安宁,寻觅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3

人工智能时代已来,或许很多行业都面临着失业的风险,而一权威机构所发布的365种职业在未来的“被淘汰概率”,其中教师以0.4%的被取代率成为最不容易被人工智能淘汰的职业,这并不是一些网络专家所宣扬的,未来的学校和老师将不存在了。

之所以教师职业在未来被淘汰的概率这么低,不易被取代,是因为教师这个职业是触及心灵世界、传递美好情感、感受人文价值,而且是富有创造性的一个职业。这其实并不代表我们的教师能够马放南山,高枕无忧。

我在想,如若我们的教师只停留于教书和应试,只是靠反复讲练、机械训练、死整蛮缠去“授业”,只是日复一日地充当知识的搬运工,只是把学生当作一个容器去填装和倾注,只是用过去的那张旧船票去重复昨天的故事,而不注重对教育规律的探寻,对教育本真的认知,对“传道”“育人”的践行,对教育美好人性的挖掘,面对未来已来,我们被时代的抛弃和淘汰,那也在所难免。

现在的学生为什么没有我们上学读书那个时候对老师那么崇拜与尊敬了,我以为,不是现在的学生有什么变化,而是现在的学习手段与方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过去,老师是学生们获取知识的唯一通道,在他们心目中,老师就是博古通今,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圣人,老师对于学生来说那是地地道道的心中偶像,那是绝对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

而现在进入网络和大数据时代,各方面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老师不再是孩子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也不再是孩子们心中的偶像和绝对权威,对于很多问题,其实不用老师解答,一些知识的获得,他们也用不着依靠老师,孩子们可以依靠手机学习,可以在网上自主学习,可以采取百度的方式搜索学习。

在这样的一种学习手段和方式的变革中,如果我们的老师对学生不重新定义,对自己不重新定义,如果不加强学习,不更新知识,不让自己拥有知识的活头源水,则完全有可能防不胜防地被学生弄出一些问题而让自己成为丈二和尚。如果我们老师因自己知识的盲区和在学生面前的孤陋寡闻,而让自己的学生瞧不起,那就更难言及尊敬和崇拜。当然,这更是一个身为人师的人的不幸与悲哀!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孔老先生在两千多年前讲的。陶行知先生说:“我看这两句话有因果的关联,唯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觉到疲倦是很困难了。因此咱们做教师的人,务必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礼记·大学》中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教师的不断学习,还不仅是与时俱进,不被淘汰的问题,也不是学生瞧得起的问题,关键是会让我们远离职业倦怠。

因为我们只要不断学习,坚持不懈,每天每个时刻都可以吸取鲜活的知识,每天每个时刻都能够与学生进行生命对话,每天每个时刻都能够与学生共同成长,每天每个时刻都有一颗充实的内心,每天每个时刻都能够拥有一种丰盈的精神世界,每天每个时刻都能够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最关键的是,我们更能够永远保持着一种激情昂扬和永不懈怠的职业状态。

4

澳大利亚作家麦考洛在小说《荆棘鸟》中写道:“传说中有一种荆棘鸟,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界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她就在寻找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然后,她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刺上,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里,她超脱了自身的痛苦,那歌声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

这歌的确幽扬婉转,悦耳动听,然而却是用生命铸成的,不免有惨烈悲壮、凄美哀怨之感。

作为老师,千万不要成为“荆棘鸟”,也千万不要把自己全部给了教育,给了学生。我们除了工作和付出,还有自己的生活,还要懂得享受和回报。我们应该善待自己的生命,呵护自己的身体,关爱自己的健康。病了,学会休息,及时治疗;困了,打个小盹,养养精神;累了,好好调节,懂得放松。

无论我们多么忙,都应该做到人忙心不忙,都应该让自己忙里偷闲,都应该给自己心灵放个假,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志趣爱好。

或听听音乐,喝喝咖啡,看看电影,让生活多一点浪漫情调;或弹弹琴、绘绘画、练练字、照照相、看看书,让平淡的日子多些优雅;或养养花、种种草、钓钓鱼、踏踏青,让人生多一些“梨花一瞬”;或者利用寒暑假和节庆,趁着还有一种出门的冲动和期盼,走出去游游名山大川,观观异域风情,居居古朴村落,享享繁华都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把工作上的事情抛到脑后,尽情地徜徉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之间,过上一段“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生活。

作为老师,就需要这样一些时刻,暂时放下教师这个“角色”,让疲惫的脚步停下,让紧张的心情放松,“虚度”一段最美的时光。

这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学生,为了教育,为了自己对职业永远保持一份“新鲜感”。这也不仅是为了消解职业倦怠,也是为了教师今后在退职退休之后,虽远离了职场的热闹,不至于过得冷冷清清,自己仍然可以潜心沉醉到自我世界中,尽兴地享受生活的精彩和人生的美好。

5

在教师节当天晚上8时至9时,全国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有的地方还会延伸至各县区市,将在各自的地标建筑上“亮灯”,在大屏幕显示“老师,您好!”的字样,以向老师们致敬。

我以为,一小时的“亮灯”,转眼而过,瞬间即逝,如果老师们能够做到善待职业、善待学习、善待生活,老师们就能够给自己自主地点亮“心灯”,而且这灯将持续烛照,永不熄灭,尽管微弱,或许只有一丝光亮,但那由自己“心”发出的光,将辉映职业,光泽讲台,照耀人生,同时也将照亮孩子前行的路。

一盏盏由教师自己点亮的“心灯”,一束束由“心灯”所发出的光芒的汇合与聚集,将会闪亮教育的星空!

给老师一个宁静的讲台

记得是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我曾写过一篇《教师也需要“减负”》的时评,发表在去年3月14日的《中国教育报》上。之后,在热议为中小学生减负的同时,中小学生教师负担重的问题,也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广泛关注。

在今年1月18日召开的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陈宝生部长特别强调“教师也需要减负”。

的确,教师也需要减负,教师急需要减负。当下中小学教师负担已经异常沉重。

前不久,应《中国教师报》之约,就“您觉得当下中小学教师的负担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教师减负,您觉得可以从哪几个方面下手?”两个问题,让我谈点看法。于是我对平时在教育行走中,所了解到的情况,所听到的校长与老师们的一些呼声和想法,做了一个梳理。

我以为,中小学教师的负担主要来自以下这些方面。

一是来自凡事留痕的管理思维与方式。一些学校事无巨细,都要求老师要留下“痕迹”,家访要留下痕迹,召开家长会要留下痕迹,对学生的交心谈心要留下痕迹,安全检查要留下痕迹,作业批改要留下痕迹,学困生辅导要留下痕迹,学习培训也要留下痕迹。大凡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哪怕是再正常不过的日常工作,都必须留下痕迹。这种凡事都要留下痕迹的强制管理思维与方式,既使一些本来很有意义的教育教学行为异化变味,又给教师带来了不必要的负担。

二是来自校内校外过多的考核、检查。一些地方的考核检查,过多过滥。有的考核检查倒还与教育教学有关,而很多考核检查的内容却根本与教育丝毫不沾边。而且现在差不多考核、检查都是重资料、轻实效、走过场。学校为准备迎考迎检,不得不安排老师写材料、准备资料、做展板、办黑板报、换宣传栏、拉标语、挂横幅,甚至逐一培训学生如何应对检查,如何玩鼠与猫的游戏,由此耗费掉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特别是不得不浪费与牺牲老师很多时间,包括属于老师正常的休息时间,有时候老师付出的时间甚至比上课都还多。

三是来自学校政出多门,随意炮制。不少学校行政化越来越严重,内设部门五花八门,交叉重叠。这些被行政化的部门,为了刷存在感,也为了体现权威,今天这个部门弄一个表格需要老师填写,明天那个部门弄个什么问卷要老师配合调查,后天有可能另一处室又搞一个什么意见需要老师征集。今天这个部门出台一个规定,接着明天另外的一个部门又发一个什么文件叫老师执行。同样,刚刚这个部门才召集老师开了会,有可能另外的处室又要组织老师学习。泛滥成灾的表格,多如牛毛的文件,应接不暇的各种会议,让老师苦不堪言。

四是来自社会上的一切都要进校园。一切工作都要进校园,这是近些年来不少地方政府部门、单位的一种工作模式。我以为,进校园活动,可以有,只要具有教育意义,但不宜多。曾有一篇文章写到,校园只有这么小,一切都要进校园,校园装得下吗?孩子们的脑袋只有这么大,一切都要进课程,孩子们装得了吗?诸如创卫要进校园,创文明城市要进校园,禁毒要进校园,法制要进校囩,科普也要进校园,甚至殡葬改革、禁止焚烧秸秆、土地保护等等都要进校园。这些进校园活动需要学生参与,当然更离不开老师们的组织与忙活,有的地方还要求师生围绕进校园的主题背标语、考试答题,如若背不到,考试过不了关,还要通报处分老师,为此给老师们增添了很多负担。

五是来自不同层面给老师的额外“派活”。当下不少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在内的一些部门将学校纳入业务管辖范围,把学校视作搞形式主义、捞取政绩的工具,层层给老师们下指示,逐级给老师们分配任务。比如抽教师协助中心工作、组织“小手拉大手”活动、参加知识竞赛、关注微信公众号、转发文章、下载App、平台注册。老师们迫于无奈,只好扎扎实实走过场,认认真真干虚活。

六是来自一些地方让老师变了味的扶贫。精准扶贫是国家战略,全社会都应全力支持,尽心尽力,责无旁贷,教师也不能例外,教师也必须参与其中。按理说,老师教好书,育好人,通过“扶智”“扶志”和“扶自”,让孩子获得相应文化科学知识,帮助孩子们从小树立志向,学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最终成为一个合格公民,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这也才是最大的扶贫。

除此之外,教师参与扶贫,还有一大任务应该是完成教育扶贫任务,包括宣传教育扶贫政策,督促指导教育惠民政策落实,特别是通过细致而深入的工作,确保适龄儿童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

然而在有的地方,却让教师必须蹲点扶贫,每人要包三五户贫困户。有的地方为了监督教师扶贫,每天要让教师通过手机上传照片,以至于有老师一给帮扶户打电话,帮扶户便条件式地反问:“是不是又叫我们拍照?”还有的地方甚至要求教师与贫困户同吃同住同劳动。

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一无技术,二无资金,三无项目,教师去扶贫,给贫困户也解决不了多少实际问题。于是有些地方置正常的教育教学而不顾,把学生放了去扶贫。老师们下去扶贫,干了些啥呢?不外乎是填填表,算算账,弄弄资料,帮贫困户洗洗碗筷,打扫打扫卫生。

这种走过场,让老师参与的运动式扶贫,既严重干扰了教育教学秩序,也给老师们增加了巨大的压力和负担。

七是来自对教育责任的无限承担。本属于社会及家庭承担的责任,有的地方也莫名其妙地压给老师,让本来已是负担很重的老师更是不堪重负。比如有的地方为解决“3点半问题”,要求老师每天放学后必须对孩子守护陪伴。有的地方发文要求教师要担负起留守儿童“兼职父母”的职责。还有的地方为防孩子玩水溺亡,在暑假中要求老师轮流巡检巡守湖塘堰河。对于差不多农村寄宿制学校,都没有配备专职生活教师和宿管员,寄宿生的管理只能由教师兼任,老师们既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负责学生的吃喝拉撒,饮食起居。

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理所当然,但如果许多本应由家庭或社会承担的教育责任也都压在教师身上,由教师过多地承担,让教师疲于应付,不仅会让教师过早地对职业产生厌倦情绪,而且对教师正常履行教育职责也会有害无益。

八是来自应试教育的压力。教育上的唯分数论,让应试成了唯一属性,让“分数”和“升学率”成为悬在教师头上的两把利剑,让当下的考试不是在考学生而是在考教师,教师在学生之前先戴上了镣铐,为了让自己在考试中胜出,教师不得不拖堂,不得不补课,不得不占用一切可以占用的时间,不得不超量布置作业,不得不对学生进行身心控制,不得不拼时间、拼身体甚至拼生命,这既使学生原本繁重的负担“雪上加霜”,也让教师的负担日益加重。

要给教师以真正的减负,我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全社会都要大兴务实之风,力戒形式主义。形式主义的东西,对社会危害很大。如果形式主义不除,由社会向教育渗透扩散,那对教育的破坏力更大。因为教育工作与其他行业不同,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发展,教育的一切也最终是为了塑造人,教育必须通过潜移默化去启迪思维,洗礼灵魂。教育的特殊性和魅力,决定了教育必须求真求实,必须做真教育,必须实打实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必须远离浮夸,杜绝虚无,破除形式。

不仅如此,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做真人”,如果教育被形式主义所污染和笼罩,如果校园到处弥漫和充斥的尽是形式主义,如果承担教书育人的老师被形式主义所浸染,并且满脑子都是形式主义的想法,满身都是形式主义的习气,一切行为都是形式主义的作派,在这样的“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之下,所培养的学生也会从小被形式主义所毒害,我们的学校和教育则很难培养出合格的“真”人。

第二,应大力营造和弘扬尊师敬教的良好风气。教育承担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教师是承担和面向这一未来的重要角色。因此全社会都应理解教育的重要地位和教师的特殊使命,尊重学校教育的主体性质和教师工作的独特性,给教育以应有的支持与关爱,给教师以应有的呵护与善待。

我有一个最朴素的想法,就是我们或许还一时做不到真正的尊师与敬教,但是我们至少应该做到对教育、对老师不打扰、不添乱、不折腾,尽量减少额外非教学任务对教育、对老师的摊派,给教育一方宁静的空间,给老师一块宁静的讲台,给孩子们一张宁静的课桌,让教育回归到应有的路上,让教师的主业一定要回归到教师的本职工作。

第三,教育应由管理走向现代教育治理。市场的主体是企业,教育的主体是学校,办学是学校的事情。造成教师负担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学校的一切都是大一统管理,而且是多头管理,学校的“婆婆”“妈妈”很多,这种管理既捆住了校长的手脚,又给学校和教师增添了不少负担。

要真正给学校和教师减负,就必须去学校行政化,制定学校章程,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实现管办评分离,确立新型政校关系,建立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责任清单,明晰相应的权利边际和责任界限,明确教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教师负担的根子,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不在教师本身,而在管理者。由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还要求管理者必须走进教室、走进教师、走进学生、走进教学第一现场,了解课堂里发生了什么,教师做了些什么,坚决摒弃痕迹主义。

第四,着力改变学校考核评估制度。地方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尊重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改进并优化对学校的考核评估办法,尽量剔除与教育教学无关或者关联不大的考核内容,将学校从各种考核检查中解脱出来,不以各种考核检查评价教师,将教师从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烦琐事务中解救出来,让学校能够专注于教育教学,尊重教师的专业认知、专业判断与专业自觉,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用于充电提升和专业成长。

第五,切实转变教育政绩观和教育质量观。唯高考是从,以分数论英雄,既使教育乱象丛生,又让教师与学生们一起被捆绑在应试教育的战车上,驰骋于硝烟弥漫的战场,被拼杀得血流成河,遍体磷伤。

当务之急必须有序推进中高考制度改革,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以彻底扭转唯分数和唯升学率的束缚,不以学生考试成绩、升学率论英雄,将学校真正办成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学习环境,从而实现为老师们的彻底减压减负。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中小学生的减负不仅是一句空话,而且中小学教师负担重的问题也难以真正化解和消除。

第六,尽力配齐配全教师和教学辅助岗位人员。教师的工作量绝不是一天上几节课的事,教师每天看似只上几节课,但在几节课的背后,却是大量的隐性工作量,包括教案准备、教学设计、课件制作、作业批改、学生管理、突发事件处置、家校沟通等等,作为班主任的工作当然更为繁杂。

据了解,这些年来,不少地方教师结构性编制补充较为滞后,不少学校教师普遍紧张,教学辅助岗位人员也很缺乏,又特别是对于一些农村寄宿制学校,工勤人员更是严重不足,本来就已经超工作量工作的教师还承担着为学生生活服务的职责和任务。

因此各地应结合当地城市化进程、二孩政策、学校实际情况重新核定教师编制数,特别是核定并落实教学辅助岗位人员及工勤人员编制,并足额配齐教师和相应人员,让教师不再为超负荷的工作而弄得焦头烂额,从而保证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备课、教研、培养学生以及自身的专业发展。

第七,切实提高学校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我一直以为,使教师负担过重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一些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素质不高,管理能力不强,管理水平有限,在对学校和教师管理上没有系统性,缺乏整体思维和统筹考虑,在工作上往往是政出多门、自以为是、随意而为、重复交叉,从而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很多负担。

因此一方面应提倡教育家办学,让懂教育的人管教育,让内行指挥引领内行。另一方面应通过系统性的培训学习,通过岗位的实战演练和历练,不断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增强他们的管理经验和智慧。

还有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来自外界对学校和教师的诸多莫名其妙的负担,来者不拒,全收不误,一味迁就迎合,没有说“不”的勇气,没有拒之于校门外的底气,没有为老师和校长担当的义气。

前不久,在天津市和平区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大会上,上任不满一个月的该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明建平为校长、教师“减负”立下新规,深受校长与老师们的拥戴和欢迎。

如果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都能像天津市和平区那样,主动精减会议,砍掉一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东西,为校长、老师松绑,同时对于来自外界对校长、对老师不搭边的一些任务和安排,敢于亮剑,敢于抵制,敢于拒绝,就能够给校长和老师们营造一个可以心无旁骛地教书育人的氛围与环境。

教师职业要收获幸福,教育要变得更加美好,唯有对教师实现真正的减负。可以这样讲,教师负担不减,教师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也就难以落实,教育成为强国之基,民族振兴之所望,便更是一句空话。

举全社会之力,达为教师减负之识,收为教师减负之效,应该有为之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跟职业倦怠说“拜拜”

相信每一个教师在刚参加工作走上讲台的头天晚上,应该是心潮起伏,热情似火,激动不已,甚至是心绪不宁,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特别是第一次走上讲台,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神,听到孩子们对老师那一声声甜甜的“老师好”的问候,那简直是倍感教师职业的崇高,使命的神圣,自己人生的灿烂!

也许在刚刚开始从事教书育人的那段岁月,对工作有可能更是饱含热情,充满激情,全心投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知疲倦。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岁月的蹉跎,一些教师便慢慢地对职业产生了厌倦情绪,患上了职业倦怠症。

一、职业倦怠,是教师职业难以避免的

任何职业都会产生倦怠,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其实也不足为奇,不必大惊小怪。

教师工作生活在狭小的空间里,与外界差不多隔绝,面对一群未成年人,而且长期从事的是单调重复的工作,难免不产生厌倦、压抑、不满等情绪。同时教师承受着莫大的压力,除了安全的压力、学生成长的压力,还有专业发展的压力、家庭责任的压力,又特别是长期陷入应试教育怪圈下的质量与升学压力,让教师不堪重负。

不仅如此,教师还要面对大量繁重的非教学任务,诸如各种督导评估、达标验收、检查评比、数据表报等,让教师无所适从,也无法静下心来教书。这些多重因素的叠加与困扰,让职业倦怠就像魔影一样附着于教师,让教师难以脱身。

可以说,教师职业的倦怠已经成为制约教师专业成长,影响教育持续发展的一大屏障。

尽管职业倦怠是教师职业难以避免的,也是教师职业的天敌,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调节,让我们远离职业倦怠。

二、远离职业倦怠,教师应该具有教育理想

理想是夜行人前方的明灯,是长途跋涉者行进的原动力。一个教育人,什么都可以没有,唯一不能没有的是教育理想。教育理想对于一个教育人,那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一个教育人有了教育理想,就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就有了激情,就有了动力,就有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有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就有了永远不会后悔的选择。

就像一个人在夜晚的大草原上行走,天空中有了北斗星,哪怕天再黑,路途再遥远,总会有一种执着的信念在支撑和牵引,他会信心满满地坚持走下去,走过最黑的草原,走过最远的路。

在当下这个杂草丛生、顽石遍地的教育现实面前,依然有很多教师没有选择退却,没有因烦琐而艰辛的工作而倦怠,是因为他们心中有教育梦,有教育理想。

对于一个平凡而又普通的一线教师来说,要永葆童心,要远离职业倦怠,要时刻都昂扬着一种对职业的那种斗志和激情,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

这个理想是什么,就是完全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成为从课堂上,从教学第一线生长起来教育家。这个“教育家”,并不是高不可及,也不是望而生畏,是每一个有教育理想的教师都能够实现的。

因为这个“教育家”,它不应该只是一个闪耀着荣誉的光环,而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它不应该只是给我们教育生涯贴的一个标签,而应该是我们的人生奋斗的轨迹和成长方向,它不应该只是用来唬人或炫酷的一个称号,而应该是对一个教育人责任与使命的担当,它不应该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而应该是潜下心来用心教书育人之后的必然回报,它不应该只是一颗夜空眨巴着眼睛的小星星,而应该是躬耕于教坛、奉献于讲台的一个个脚踏实地、不知疲倦的身影。

三、远离职业倦怠,教师应该不断地持续学习

学习是时代永恒的主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取之不竭的“活水”便是学习。

对于现代人,学习已成为人的生存和生活的必然选择和最佳方式。而对于教师,学习更是让教育思想不老化,教育观念不过时,教育手段不落伍的不二法宝。

特别是,教师的学习更是让教师远离职业倦怠的利器。

因为作为教师,我们每天每个每刻通过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每天每个时刻都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每天每个时刻都能够与学生进行生命对话,每天每个时刻都能够与学生共同成长,这样的一个幸福的过程,我们就会永远保持着一种昂扬的职业状态,就会把教师这个职业作为一种事业、一种志业、一种命业,就绝不会患上职业倦怠症!

特级教师吴非老师曾说:“我在退休时,曾想到,如果说自己的教育经历有什么值得总结,值得对人说一说的,那可能莫过于把自己教成了一个比较好的学生。我把自己教成了一个学生,我把自己教回到课堂,我把自己教回了童年……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离开课堂之后,我仍然对教育保持着热情,仍然对世界保持着好奇心,仍然在思考着在学校里和课堂上发生的所有教育。”

读书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也是一个教师应有的姿态,更是一个教师最美的倩影。如果一个教师随时还能拿起一本书在读,这意味着他还没苟且于这个现实,没有合污于这个世道,也没有被教育的功利所吞噬,他还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挣扎、奋斗,还在思考教育的本义与本真,还在琢磨教育的行进方向,还在摸索教育的改变之道,还在探寻教育的另一些可能,还在尽一己之力如何让教育变得温馨而美好!

而且更意味着,他还拥有自己美好的内心世界,他还有着一种强大的精神状态,他对教师这个职业还保持着一种仪式感,或者至少意味着他还没有职业倦怠。要知道,一个喜欢读书的老师,往往是一个有比较强烈幸福感的老师。

四、远离职业倦怠,教师应该有做真教育的勇气和智慧

如果教育的属性只剩下应试,教师追逐的只是分数,采取的手段全是死整蛮干和反复考、反复讲、反复练,获胜的法宝除了拼时间、拼身体,就是拼生命,教师和学生们成天被捆在应试教育的战车上,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被拼杀得血淋淋的,这样的教育是残缺的,也是最简单的。这样的教育,不需要走心,不需要智慧,只要层层施压便行。然而这样的教育在苦了孩子的同时,更会让老师倦怠不堪。

一个只懂得实施“术的教育”的教师,一个靠刷题、靠反复考讲练、靠“三拼”支持教育生涯的教师,除了能够给自己带去残酷的教育生活,带去无尽的压力,带去身心的疲惫,带去诸多的忧闷烦愁,带去对职业的厌恶和痛苦,很难想象,还能够给自己带去什么。

教育是幸福的事业,学校是创造幸福的地方,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把握好“幸福”这一基调,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对教育规律的遵循、对教育常识的践行、对教育本真的捍卫中,不仅要把教育目标指向于幸福,而且要把幸福作为教育的一切价值和取向;不仅要把幸福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和理念,而且还要把幸福弥漫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要为学生未来幸福人生奠基,而且要让学生在当下过上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不仅要培养学生获得感受幸福的能力,而且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具备为他人创造幸福的能力;不仅要让学生收获学习生活的幸福,而且要让自己在用心的付出中收获教师这个职业本身所蕴含的幸福。

如果校园里到处弥漫着幸福,老师们时时处处都感受到了一种职业幸福,随时都洋溢着一种幸福,师生们都过上了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老师们还会职业倦怠吗?

这些年,在阆中教育的实践中,我们把教育的架构定义于践行朴素教育理念,追寻幸福教育目标,实施教育的内涵发展,最终的价值取向是让师生过一种快乐而幸福的教育生活。师生们共同营建书香校园,共同创设校园文化,共同研发卓越课程,共同生成有效课堂,特别是各个学校组织的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每一个老师既是学科教师,又是相应社团的指导教师,这些社团,既给孩子们搭建了个性化成长的舞台,又为老师们搭建了专业化发展的平台。老师们与孩子们一同参与活动,一道放飞教育梦想,校园充满生机活力,师生们荡漾着快乐和幸福。就包括一些年纪较大的老师,他们感觉自己童心犹存,童年还在,童真未失,童趣无穷,都焕发出了一种生龙活虎、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对于阆中差不多教师,包括偏远的乡村教师,他们应该感受到了教师职业的荣光、鲜活与幸福,而不是疲惫和厌倦。

五、远离职业倦怠,教师应该对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

摩西十诫的寓言,说的是耶和华在西奈山向摩西传十诫,其中第四诫是:星期天必须休息。他甚至下令,凡在星期天工作者格杀勿论。有一个人在星期天捡柴,他便吩咐摩西,让信徒们用石头把这个人砸死。

尽管这个寓言充满着残忍,但它启迪人们,闲适是生活的乐趣所在,是生命的必然状态,是人生的幸福要义,也是老师自我放松、自我调节,让自己生活多姿多彩,生命永远保持张力,人生五彩纷呈,斑斓缤纷,让自己远离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然而,当下很多老师似乎离闲适越来越远,他们总是那么紧紧张张、忙忙碌碌,总是那么手忙脚乱,疲于奔命,总是有做不完的事情,忙不完的工作,总是像陀螺一样,不停地旋着,总是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嘀嘀嗒嗒”永不停歇地转着。久而久之,再轻松而幸福的职业都会倦着,更何况教师这个职业呢?

就在这几天,河南濮阳油田实验学校九年级(8)班女班主任张清华肩扛一根输液杆的照片爆屏网络。张清华老师承担着4个毕业班的政治课教学任务。5月21日,她慢性阑尾炎发作,腹部疼痛不止。大夫建议她接受手术治疗,被她婉言谢绝:“手术后好几天不能下楼。再过一个多月,我教的210多名学生就要走进中考考场了,我不能耽搁学生最关键的复习。”

可怜天下教师心!张清华老师肩扛输液杆一边打点滴,一边坚守讲台,这种置个人身体健康于度外,为教育、为孩子无私奉献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但是我想说的是,作为老师,应该善待自己的生命,呵护自己的身体,关心自己的健康。

身体是工作的本钱,生命不可逆转,健康更是金钱换不来的法宝。有一种说法,健康的身体是“1”,其他的名利财富都是“0”,“0”再多,没有“1”,其他的一切都等于“0”。

与此同时,教师不能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学校,都给了学生,教师还应该有自己的时间,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志趣爱好,有自己的生活情趣。

如果作为一个教师,拥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时间,拥有一种属于自己的闲适生活,有一些属于自己的志趣和情趣,你就会不自主地让自己进入一个无关功名、无关利禄、远离喧嚣、逃离浮躁的世界,将自己的精神托付给一片绿荫,将自己的灵魂托付给一片轻羽,将自己的一切托付给一片花地,曼妙翩飞,浅走低吟,优雅寻觅,有情有调,有兴有致,有张有弛,有诗有梦……

这样的状态,你还会职业倦怠吗?

六、远离职业倦怠,教师应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尽管我们所处的工作条件还不令人满意,所遭遇的周围人群也不让自己称心,所从事的职业更让自己感到压力很大,危机四伏,所面对的教育环境或许还不十分理想,也许还不尽是“绿水青山”,甚至在一些地带可能杂草丛生,布满荆棘,如果这个时候,我们牢骚满腹,怨声载道,抑或悲观失望,消沉失落,甚至见异思迁,心不在焉,职业倦怠也许就会由此而生,并会一直跟随着你,如影随形,让你挥之不去,脱身不开。

山不过来,我们可以过去。这一切也许我们还一时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活法,改变自己的情绪,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人生状态。

这正如我们不能改变他人,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我们不能改变天气,我们可以改变心情,我们不能改变现实,我们可以改变活法,我们不能阻止鸟儿在头上飞过,但我们完全可以阻止鸟儿在头上筑巢一样。

在欧洲有一个甚为流传的故事。

一个人死后到了一片可以任意享受的乐土,在那里,可以随意消遣,可以尽情娱乐,可以大快朵颐,品尝所有的佳肴美食。

然而在有一天,这个人却感到一切是那么的单调无聊、索然乏味,便对侍者说:“我厌倦这一切,我需要做一些事情,能给我一份工作吗?”

侍者竟然摇头说:“先生,很抱歉!我们这里唯一不能给你的,就是工作。这里没工作可做。”

这个人十分沮丧,大怒道:“没有工作可做,还不如把我留在地狱好了。”

那位侍者把手一摊,眨着眼说:“你以为你在什么地方呢?”

我们身边很多的人,拥有一份自己的工作,就如同我们的教师拥有一间教室和一方神圣的讲台,但是却没有认识到它的意义,它的价值,一味在哪里埋怨、诅咒,画地为牢,把自己沦为囚徒。殊不知,人生的价值、人生的幸福,往往就深藏在这些普普通通的工作中。

只要我们去除屏障,转换心态,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就会目睹幸福的真容,善待并珍惜当下的一切!

我曾讲过和尚过河的心灵故事,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下山,路过一条河,看见一个妙龄少女要过河又过不去,于是那个老和尚就背着妙龄少女过了河。小和尚心里一直犯着嘀咕,又不好责问师父。

就这样一前一后地走了二十里地,小和尚终于忍不住了,就问那个老和尚:“男女授受不亲,你为什么要背那个女人过河呢?”老和尚说:“我过完河就将她放下了,你为什么到现在还放不下呢?”

的确,人生的很多事情,还在于放下。人生的快乐,在于放下;人生的洒脱,在于放下;人生的境界,在于放下;职业的幸福,还在于放下。

教师在面对名利得失时,要从容淡定,坦然面对,懂得取舍,深谙进退,活在当下,学会放下,保持一颗平常心,涵养一份恬淡情。

人生的要义总在取舍间,幸福的感觉总在放下中,万物的归宿总在必然里。很多东西一旦放下了,面对每一个教育日子,我们自然就会从容得多,就会收获幸福的教育人生,就会为职业添加一层厚厚的保鲜剂。

我们的老师不仅可以做自己人生的主人,而且可以做自己职业生涯的主人,我们可以让自己享受职业的幸福,也可以让自己患上职业倦怠症。这一切,完全掌握在教师手中,关键是看你自己愿不愿意对职业倦怠说“拜拜”!

再亏不能亏教师

1

近日,安徽省歙县、含山县、铜陵市、天长市、滁州市、望江县、宿松县、当涂县、无为县等多地政府补发了教师和公务员同等标准的一次性奖励工资,广大教师为之欣喜,拍手称快。

而我看到这样的报道和消息,心里却泛起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总是兴奋和高兴不起来。

这之前,很多地方以缺钱为由,让广大教师没有享受到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的待遇。其中焦点在于教师和公务员没有同等标准享受到一次性奖励工资。

为此安徽六安等地陆陆续续爆发了教师讨薪事件,由此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务院随即派出督查组奔赴全国各地督查教师待遇落实情况。

2

过去只听说农民工讨薪,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为人之师,作为关乎着国家兴旺、民族振兴、孩子未来而备受人们尊从有加的神圣教师,怎么竟到了讨要薪水的地步,这确实让人不解,这也的确说明教师职业的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令人担忧。

如果教师连最基本的生活都保障不了,他们怎么会安下心来扎根于教育,静下心来教书育人呢?

当下一些教师身在曹营心在汉,见异思迁,跳槽辞职,孔雀往外飞,还不在少数。还有一些教师为了养家糊口,正常维持生计,不得不冒着违背师德师风之风险,在校外培训班上课兼职,在私底下办辅导班收费赚钱。

如果教师还要为薪水而群体上街讨要,那么还有多少优秀人才选择教育,还有多少大学生会看上这一行,爱上这一行呢?

“学姐赛天娇,全上211,师范慎选;学长勇于虎,踏平985,师大莫入”,这样的口号,无疑反映了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漠视,也体现着教师职业在人们心中的认同度和地位。

安徽最近发生的两件事情,更说明教师职业地位在与日俱下,教师职业已不再是人们臆想中的“香饽饽”了。

6月上旬,全省教师招聘,报名结束时,200多个职位无人报名,还有多个职位报名不足3人;6月下旬,省教厅出台定向培养2500名乡村小学全科型老师的政策,其中,初中起点专科层次拟招聘2200名,尽管某县最低控制线低到了触目惊心的330分,而该县普通高中录取控制线是420分,但报名者仍然寥寥无几。

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招聘遇到如此寒流,教师素质竟然如此低下不堪,说一句不好听的话,未来的孩子的命运都是掌握在现在的这些人的手中,谁还敢把孩子拱手送上?

3

站在讲台上的人决定着教育的品质,也决定着民族的明天,孩子们的未来。如若一个国家吸引不来优秀人才从教,如果站在未来讲台上的人竟是这样的“学渣”,我们民族的希望在哪儿呀,我们的下一代希望又在哪儿啊!

马云前不久在母校杭师大发表演讲,他说:“未来的发展关键在于教育,教育的关键,在于老师。老师,应该真正成为一个崇高的职业,一个受尊敬的职业,应该让最优秀的人去担当做老师。”

让真正最优秀人选择教育,去做老师,靠口号不行,靠美丽的空话也不行,必须要大幅度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真正让选择教师这个职业者感受到职业的尊严和幸福。

我以为,如果对于大幅度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在短时期内还难以做到,那么至少要把《教师法》所明确的“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落实兑现,这应该体现教师地位和对教育重视的最基本的底线。

4

终于在国务院派出督察组的督察下,安徽省多个地方政府开始补发教师和公务员同等标准的一次性奖励工资,安徽省政府还出台了具体实施意见,确保中小学教师待遇及时足额保障。

看来,教师待遇落实的问题,从根本上讲,还不是钱的问题,也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

为什么过去就差钱,现在一夜之间就有了钱,就不差钱了呢?为什么应该按照法律政策必须落实的教师待遇问题,却一直打着折扣,非要等教师集体讨薪不成?为什么教师待遇在有的地方久久拖着不落实,却要等到国务院派出的督查组的督查下才能落实?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其实考量着执政者对教育重视不重视,对教师关爱不关爱。我以为,执政者只要有尊师敬教的执政理念和胸怀,只要把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只要对教育发展带着一种责任,对广大教师带着一种感情,钱的问题、财力问题那就绝对不是事儿。

5

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所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长久以来首个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布的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意义重大,党和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力度可谓空前绝后!

我们期待着能够全面贯彻《意见》精神,能够按照《意见》要求,全面完善和落实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健全教师工资保障的长效机制,建立教师工资水平与公务员的基本工资、津补贴、奖金同步调整的联动机制,确保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让尊师敬教蔚然成风,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真正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我们期待着对教师待遇的保障落实,对教育的重视支持,对教师的尊重和呵护,能够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能够成为各级执政者的第一要务,第一理念,第一共识,第一自觉行动。不再克扣教师应有的待遇,不再出现教师集体讨薪的苗头和事件,不再等到上级派出督查组督阵之后,才被动地去补救落实,也不再看到什么补发之类的消息和报道。

我们期待着全国的所有中小学教师在各级党政的关怀重视下,都能享受到应有的待遇,都能衣食无忧,都能体面地活着,都能安心从教、舒心从教、乐于从教。

我们更期待着有更多的优秀人才能够选择教育,选择教师,选择一辈子做“孩子王”。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天赋最好、成绩最好的学生纷纷报读中师,落榜者才不得不去念高中、考大学,可以说,那个时代的中师生撑起了后来包括当今中国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天下。什么时候能够出现那时的局面,能够有更多的优秀人才愿意从事教育事业,那就是孩子们的幸事,教育的幸事了。

6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只有切实保障并提高教师福利待遇,依法保护教师合法权益,让教师心中都有梦,眼睛里都有光,让教师能挺直腰杆工作,能更有动力教书,能更有尊严地育者,做一个幸福的教育者,中国的孩子才有希望,中国的教育才有希望,民族才有希望!

为排座发文,值吗

大凡当过老师的,都应该知道学生座位编排是怎么一回事,无非就是老师让全班同学按个子高矮排好队,然后依次从前排坐到后排,就即或没当过老师的,只要是做过学生的,都曾经接受过老师的座位编排,也知晓老师座位编排的原则。

座位编排,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件再日常不过的事,也是一件非常简单、并不复杂的事,如果按高矮落座之后,有可能个别特别近视的同学,会被老师适当调到前排,享受一下特殊的照顾,偶然会遇到前排同学个子高于后排,会遮挡后排同学视线的情况,老师然后把前后调整一下就好了,因而这更是一个不会存在什么猫腻,老师也干不出什么能够影响到师德师风的事。

近日,江西省樟树市教育局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学生座位编排工作的通知》,用正式文件对学生座位编排加以“规范”。《通知》事项涉及工作原则、编排方式、工作要求三大块。

在工作原则中,首要原则是“校级统筹原则”,要求学校要成立由校级领导、主管处室、年级组长、3~5名家长委员会成员等构成的学生座位编排工作领导小组,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和开放度。班级编排学生座位时,要邀请科任教师、家长代表等人员共同参与,而且还用括号注明家长代表按学号随机抽取。

对于编排方式,文件中对于排座,不仅要求要“经纬交替动态排序”,还要“预留机动座位”。在座位轮换上,不仅要细分中小学的轮换频次,还要左右轮换,前后轮换,学习小组内轮换。

第三大块工作要求,要求学校要将学生座位编排方案张贴于学校公告栏,并公布学校和教育局监督举报电话,便于学生和家长监督,各班级而且要在新学期开始即将座位编排结果在本班级公示。同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对学校负责人和教师借编排学生座位接受家长吃请和财物,对在编排学生座位等方面出现“吃拿卡要”、侮辱或变相体罚学生等违规违纪问题,一经查实,将追究当事人和学校负责人的责任。

哎!一个小小的学生排座,里面怎么竟然有这么多高深精尖的学问!我看后,一方面顿有云里雾里、晕头转向之感,不知道老师们能不能看明白。另外一方面不觉心生诸多纳闷。

这个“通知”,几乎是在手把手地教老师们如何编排座位了,那里的老师怎么弱智到这样的一种程度,连编排个学生座位都不会了?

从“通知”要求的全面、细致、周密来看,说明当地校园里的“排座问题”已经病入膏肓,一个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怎么连这样的“机会”都不放过,都要打起歪主意,动起歪脑筋?

这些年师德师风建设,一直在经常抓,抓经常,那里的教师师德问题怎么严重到了这种难以自拔的地步?

师德师风是教师的一面镜子,也是一方教育生态的风向标,由《通知》所折射出的当地的教育生态,怎么恶化到这种情形?

校园应该是最干净、最明亮地方,如果连给学生编排个座位都被用来“谋私”了,校园之内还有净土吗?这个社会还有一块净土吗?

教育管理者应该有一种清新的思维,应该有一种为学校和教师服务的全新理念,应该明白自己的职责使命,应该知道自己该管什么事,不该管什么事。当地的一些管理者为什么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为什么要小题大做?是不是该管的没管,不该管的而又管理过度?

对于学校和老师,从值日生安排到课堂提问,从任命学生干部到评优评奖,从楼层位置到教室的明确,同样存在着利益寻租,而且相比之下,排座位应该是油水最少的环节了,是不是接下来会在学生值日生安排、班干部任用、上课提问、年级楼层以及教室的确定方面,也要下发通知加以规范呢?

古希腊有一位著名雕刻家皮革马利翁,他十分钟情于自己雕刻的一尊女神像,于是把她当成有生命的姑娘而日夜守护,后来,这件雕刻竟真的变活了,而且女神还做了雕刻家的妻子。

有一座图书馆的门,经常被踢坏,馆长把木门换成铁门,仍无济于事。后来来了一位新馆长,他把铁门改成了玻璃门,奇怪的是门再也没坏过。有人不解地去问馆长,馆长说:“装铁门充满了挑战味道——这一下你应该踢不破它了吧?而装玻璃门意味着信任,相信他们会爱护这道门的。”

播种信任,才能收获信任。信任比黄金重要。如果我们对老师充满信任,老师们就会成为我们所期望的那样的人。

如果连编排一个学生座位,对老师都不信任,还要如此大做文章,岂不让老师心寒吗?老师们还会有教育梦想、教育激情吗?他们还能收获职业幸福感吗?

或许我们暂时做不到尊重老师,但是我们要尽可能地给老师多一些信任,给老师多一点尊严。也许我们还一时做不到善待老师,但是我们至少应该给老师少一点尴尬,给老师少一些难堪。这不仅是为了教育,而是为了孩子,为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家长为老师师德打分不足取

据报道,就在前几天,安徽合肥市中小学师德考核评议系统正式上线,合肥的学生家长们,将通过网上的《合肥市中小学教师师德家长测评表》,给老师的师德打分。整个的网上师德考核评议将一直持续到7月31日。

教师从事的是教书育人工作,教师的师德关乎着教育教学态度,关乎着教师队伍和一方教育的形象,也关乎着对孩子精神的引领,品格的塑造,价值观的形成。作为国家也极力强化师德建设,并将其纳入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安徽省合肥市启动师德考核评议系统,体现了对师德建设的重视,这本身并没有错。

然而师德既包括教师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品德尺度,也包括教师作为人之师的职业操守准度,这两个方面其实都属于“道德”的范畴。对于道德范畴,通常情况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作为一种虚化的意识形态,是很难用一个精准而机械的分数去考核衡定的。

我们关注师德,考核师德,我以为,宜粗不宜细,宜宏观,不宜微观,宜定性,不宜定量,宜描述,不宜数据化。只要教师在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上,在教师形象、廉洁从教、勤恳敬业、为人师表上没有差错,没有大的问题,老师们的师德就能过关,就符合教书育人的要求,就有资格做一个人民的教师。

当然要求老师师德高尚,这种对老师的要求是必须的,也是应该的,这是老师在师德方面的遵循目标和行进方向。

老师们人人都能做到师德高尚,那当然是好事,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但是老师们也是人,不是神,不是圣人,老师们同样有七情六欲,有缺点、有闪失,也会犯错误,更何况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在一千多万这样的一支庞大教师队伍中,同样存在着参差不齐,高下各异。要想达成人人都师德高尚的要求,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或许还要假以多少岁月。

这正如为官者要讲官德,也在强调为官者要官德高尚,是不是所有的为官者都做到了高尚呢?我敢打睹,官德高尚者固然居多,对于官德一般者,甚至还有低下者,也绝对不乏其人。

在对教师的师德考核与评价中,我们可以听听方方面面的意见,听听来自不同渠道的声音,包括听听家长、学生们的看法,但是要通过打分的方式,而且还要至少叫70%的学生、70%的家长参与给老师打分,这的确值得商榷!

试想一下,学生及其家长对师德的内涵知之有多少,对教育的理解又有多少,他们评价的依据是什么,他们打分的标准又是什么,他们打出的分数客观公正吗?还有,对学生平时要求严格,甚至对于一些表现差的学生,有着这样问题那样问题的“问题”学生,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成长负责的老师,还有可能对学生施以了惩戒,这些对老师本来就不舒服的学生,也包括这些学生的家长,他们能为教师打出公正的分数吗?

学生及其家长打出的这些千奇百怪、带着各种色彩的分数,那可不是闹着玩呀!要知道他们笔下生“花”的分数,对于老师们是多么的重要啊!

众所周知,现在师德实行的是一票否决制,而且安徽合肥规定,如果师德分数过不了关,将不仅影响到教师资格登记、职务评审晋升、岗位聘任、绩效工资发放等,而且还将涉及到教师工作岗位的调整,或许还会面临失业!

当下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我以为就是因为社会的浮躁造成家长的过度焦虑,过度恐慌,而对教育、对老师的无情绑架。

我曾经在一个应试教育搞得特别轰轰烈烈的地方做讲座,我在讲了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真的话题之后,中间茶歇,一个分管教学的常务副校长给我讲,他所在的学校在这之前,音乐、体育、美术之类的所谓“豆芽科”没有给学生上,后来他们意识到这与国家的课程要求和孩子们的成长要求大相径庭,于是聘请了相应的教师,也让这些学科进了课程、课表,然而家长们得知后,竟然联手冲撞校园和教室,要求学校和老师取缔这些学科,不然今后影响了学生中高考分数,要找学校承担责任。

在前不久,我到四川合江与那里的部分幼儿教育工作者座谈,大家共同反映的话题,就是幼儿的家长,有的是幼儿的父母,有的是幼儿的爷爷奶奶姥姥,对他们办园的干涉。如果幼儿园按照正常的办园方向去做,不进行超前教育,不搞小学化教育,而是让幼儿生活在童话般的世界中,通过听故事、诵童谣、参与游戏活动,以开启幼儿心智,丰富幼儿想象,帮助幼儿养成好的习惯,这些家长就会串在一起,要求幼儿园必须教幼儿读拼音,识汉字,背唐诗,记英语单词,不然的话,他们就会以这个幼儿园办得差为由把幼儿转走。

记得在广州参加中陶会纪念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100周年学术论坛暨年会的互动对话环节中,安徽省合肥市行知学校校长袁方正谈了一些类似的现象和事实,教育任命的校长因遭家长绑架而泡汤,下大雪考虑学生安全学校放假,也因家长担心影响孩子的学习而群闹作罢。

我于是在想,让学生、家长给老师师德打分,这样一来,一些家长岂不更有了绑架教育和老师的资源和底气了?你老师不依着我,我就给你打低分,我就让你师德过不了关。

老师要生活、要生存,老师也要顾面子,老师更怕失业,要保工作,那就只好一切顺着家长,迎合着家长,那就不得不把家长当成上帝侍候,把家长的孩子当成上帝的上帝侍候。

而且更重要的是,面对老师已经不敢管理学生,不能进行正常批评学生的倾向和苗头,这样一来,让老师觉得更是既得罪不起学生,又得罪不起家长。到最后,老师们对于学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其发展,而在家长面前,则只能低声下气,忍气吞声,畏首畏脚,瞻前顾后,胆战心惊。如履薄冰,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便可能成为老师的一种普遍心态,教育的一种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如果当下把教育完全办成了一种迎合,如果教育被完全异化成了一种讨好,如果教育剩下的只有一种侍候,如果老师们一个个都怕惹火烧身而放弃履行一个教师的神圣职责,这样的教育就已经步入穷途末路了,这样的教育还叫教育吗?

折腾老师的事情年年有,但是没有今年多。让老师试喝存在质量问题的牛奶、让老师守护河塘,一件又一件,在折腾中不知寒了多少老师的心,在折腾中不知让老师的职业在世人的眼中掉了多少价,在折腾中不知为教育的发展添了多少乱!

为了老师的尊严,为了教育的形象,还是少一些学生和家长为老师师德打分这样的奇葩规定好了!

梅花香自沟通来——对河南教师辞职信事件的一点思考

就在前不久,河南驻马店西平县一位小学老师把学生在校默写古诗的成绩和照片发到了家长群里,引发了部分家长的不满,家长要求老师登门道歉,不然将老师告到教体局,老师在惶恐中写下三页纸的辞职信。好在经过各方共同努力,老师与家长进行了充分沟通,家长对老师给予了理解,这名老师现在已正常上班工作。

这件事情看来得到了圆满解决,但是从中折射出的一些教育现象和问题,仍然值得我们去反思。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老师不是圣人,老师也有缺点,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肯定有不足,有的需要改进,有的需要改变,有的方面还需要提高。

从这个老师后来发在家长群里的致歉信来看,她每周一、三、五每天六节课,周二、四每天五节课,剩余时间要改作业,包括大字、小字、作文、读写训练,要写各科教案,包括语文、科学、体育、音乐、品德、英语等,有可能在忙乱中一时疏忽将成绩和照片误发,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怜天下老师心,更何况老师的初衷肯定不是恶意,绝对是为了班上学生着急,为了班上学生的学业成绩着想。

天下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完全可与老师主动沟通,进行真诚的交流。比如,对老师在家长群里晒成绩和照片的行为,提出异议,讲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甚至直接指出这种不当的教育行为有可能对差生及其家长带来的自尊和心理的伤害,要求老师今后要注意方式方法。

这位老师其实是一名心地善良、纯朴实诚、胸怀坦荡、对工作认真负责、敢于担当、值得家长信赖的好老师,在事情得到协调后,她主动承认自己一时沟通不畅、情绪失控,而且还深表歉意,第二天,她就正常回校工作,并承诺会像以前一样关心、爱护每个孩子,改进和家长的沟通方式和工作方法,努力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对于这样一位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老师,我相信她能接受批评意见,也一定会在家长及时的沟通与交流中把这件事情化解。

教育部长讲,教育质量是尊敬出来的。对老师我们需要尊敬,如果我们一时还做不到对老师的发自内心深处的尊敬,但我们至少要对老师多些包容,包括包容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一时不当的言、一些不当的行。

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这好的关系当然也包括良好的家校关系。在教育孩子问题上,老师和我们当家长的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老师的愿望和我们当家长的愿望是一样的,那就是把班上的学生、把你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家庭的有用人。

对于老师的一点疏忽,为什么就不能有一点包容的情怀和姿态呢?为什么不能善意地去做相应的对接与沟通呢?为什么非得要带着一种恶意让老师“登门道歉”否则就要“到教育局反映”?

这位家长所面对的是一位有肚量、有雅量的老师,家长这样对待老师,相信这位老师不会对其孩子有异样的眼光,会做到她在致歉信中所承诺的那样“像以前一样关心、爱护每个孩子”,这当然也包括这位家长的孩子。但是,这位家长这样的做法,却会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埋下一种永远也挥之不去的阴影呀!

要明白,家长是孩子永远的老师,家长对老师的不尊敬,要么会对孩子潜移默化,要么让孩子因为家长的不是,对老师一直心存愧疚。

要懂得,一个被家长逼得跪着教书的老师,无论如何也培养不出站着的学生。

我们还需要思考的是,为何家长的一句威胁“告到教育局”,感觉教师如用到什么过敏药物一样,怎么竟然会有如此过激的反应,怎么竟达到这样惶恐的程度?

每一个公民都有反映问题的权利,家长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不满,向教育部门提出正当的反映,那是家长正当的权利。教育部门根据反映进行调查,再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处理,也是教育部门依法履职的正当职责。

然而,在现实中,有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一接到家长的投诉,或者面对相应的舆情,不了解,不调查,不分青红皂白,不管三七二十一,为了表明态度,为了息事宁人,甚至为了保全帽子,一味拿弱势的教师“开刀”,而且从重从快,从严惩处,这之前的“撑伞门”“高铁门”等事件便是铁证。

这位老师也是明白人,家长一威胁便见效,她以为,与其在那儿被动受理,不如来个先下手为快——辞职了事,好落一个爽快义气在人间。

在这里,我们应该为河南驻马店市西平县教育部门点赞,面对家长的言论、教师的辞职信,面对日益发酵的舆论压力,西平县教育局没有被吓倒,也没有乱作为,为了事情的很好解决,他们还专门派出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通过细致的工作,通过促成老师和家长的充分沟通,留住了一个好老师。

教育这么大体量,有点差错闪失,有点些来小事,不足为奇,也不以为怕,只要我们从中多些反思,多些改变,教育的每行进一步,便是朝好的方面的一种靠近!

“好老师”的标准究竟是啥

近日,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向全区中小学推广做“好老师”的标准,内容涵盖“教师形象、教师沟通、班级管理、教学常规”四大类78条工作细则,具体包括“不坐着上课”“女教师穿高跟鞋走路,不发出比较大的声响”“女教师不长发披肩”等等。

其实对于什么是“好老师”,一个“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早在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座谈交流时就提出“四有”好教师的标准,即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并号召全国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

好教师没有统一的模式,没有程式化的界定,但一定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品性和特质,而这“四有”就是大凡好教师的共同品性和特质。这个共同品性和特质,具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功能,它引领千万教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千秋,各尽所能,各显神通,并且让教师们有一个很大的自我奋斗和发展空间。

而杭州市上城区所推广的“好老师”的标准也就是78条工作细则,我逐一看了一下,给我的感觉,一方面,这些条款差不多都属于技巧、方法层面,应该是一个合格老师所需要具备的基本常识和素养,还不是一个真正好教师的标准,好教师的标准更高,就即或是一条条地全部做到了,我以为也充其量只能算一个合格的教师罢了,如果按“四有”好教师标准去衡量,肯定还够不上一个好教师。另一方面,条款事无巨细,过于琐碎,估计一一照收不误,最终会怎样,我想绝对会把一个个好端端、活生生、有思想、有情趣的教师,通过机械式的编程,弄成一台台智能机器人。

当然这当中还不乏一些荒诞不经、不切实际的条款,比如说“女教师穿高跟鞋走路,不发出比较大的声响”,请问女教师穿高跟鞋走路怎样才能“不发出比较大的声响”?难道都缩脚缩手,匍匐前行,抑或是脱下鞋提着走?还比如“女教师不长发披肩”,事实上,女教师一头披肩发,犹如瀑布,会带给孩子们多么时尚、青春、靓丽的气息,会带给教育多少美的氛围和享受,难道女教师都必须非剪短发不可?难道硬要剥夺女教师追求美的权利?再比如,“中午在学生餐厅就餐时,教师之间不说话”,在紧张工作之后,教师之间在用餐时,放松放松,难免不寒暄几句,竟要求“教师之间不说话”,难道都黑着脸板着面孔吃饭不成?这也太严肃,太憋屈人了!

其实,教师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中世纪的清教徒,教师需要相对的自由,也有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更需要有一种教育生长和自我成长的广阔天地。一个有影响的教师,他绝对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有自我可以把控的随性的行为。如果把所有的教师都甩进用这些细则和戒律所编织的笼子里,亦步亦趋、循规蹈矩,不越雷池半步,很难想象,这样的环境下所造就的教师是什么样,还能否产生真正有思想、有影响力的教师。

这正如传统中的课堂,规定孩子听课,只能正襟危坐,双手背后,不能出声,不能东张西望,不能有任何丝毫闪失一样,这样的氛围只能培养出书呆子,只能泯灭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而我先后去看过和体验过的一些真正的高效课堂,孩子们是灵动的、自由的,在课堂里,可以讨论、可以说笑、可以张望,甚至还可以看课外书、可以睡觉,这一切当然都必须以他们进入自主学习、能动学习状态为前提。

身正为师,教师固然是学生的榜样和楷模,也需要身先士卒,言传身教,但是教师所展现给学生的,不应该是那种缰化迂腐、刻板麻木、缺乏活力,活脱脱一个智能机器人般的形象,而应该呈现的是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和风格,有鲜明而丰富的生命色彩和气象,有从容超然的人格魅力和风范,有大胆质疑、不畏权威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品质,有敢于向反教育的言行挑战的豪迈和勇气。

一个教师在当下的课堂里讲了什么,用什么方式讲,课堂是否生动有趣、方法是否得当妥帖,学生们接受掌握的程度如何,给学生们的形象怎样,教学常规做的是个什么情况,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沟通的状况,这些固然重要,值得考量和关注,但更值得考量和关注的,则是学生们离开这间教室、离开这个校园走向未来人生之后,这个教师给他的学生带去了多少潜在而又持续的深远影响!

而老师们给他的学生所呈现的这些东西,却能够成为他们终身受用的财富而让他们受用终身。很难想象,一个沦为智能机器人的教师,一个在压抑桎梏的环境下,折腾得只剩下疲惫的身体和残破的心灵的教师,除了能够给学生们带去生硬的知识传授外,还能够给学生们带去什么!

教育管理者需要做的,是应该思考和研究怎样激发教师的活力和创造力,如何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潜能,而不应该一味地用一些生硬的条款去束缚教师的手脚,去把教师管住管死!

读书是教师的第一修炼

1

阅读是很美好的事,阅读也是人们永远向往的事,对于学生,在假期需要阅读,对于教师更需要阅读。

教育是一场修行,也是一场苦旅,在这样的一个历程中,我们要给心灵安家,要让灵魂皈依,要让精神丰盈,唯有阅读;我们要寻觅到风景,要看到诗和远方,唯有阅读;在这样的一个修炼中,我们要变得更悲悯,更谦和、更从容、更安静、更大度、更努力,唯有阅读;我们要让每一个日子都变得不一样,要让每一个时刻、每一片光阴都变得温馨而又滋润,也唯有阅读;当然,要远离职业倦怠,始终保持一份初心,始终保持一份对职业的美好,始终保持一种快乐与幸福的感觉和状态,同样唯有阅读。

2

一份对教师阅读现状的调查令人堪忧,有相当多的教师一年除了看看教材、教参,从没发生过其他阅读行为,只有很少的教师一年内能够读上一两本书,更多的教师读的是屏和网络,读的是《知音》《男人怎样修炼魅力》《女人到底需要啥》之类的消遣书和杂志,还有的读的是厚黑学,也就是教人如何搞阴谋诡计一类的书,教师家庭藏书量能够达到200本以上的,也是少之又少,一些教师家里,衣柜、酒柜、鞋柜等等“柜”应有尽有,就是没有一个书柜。

教师有的才能给学生,教师绝不可能把自己没有的给学生。教师有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也才能让学生拥有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教师有深厚的学识素养和文化底蕴,才能培养出有人文情怀和有思想的学生。

可以想象,一个从不读书的教师,一个手头只剩下教科书的教师,一个只懂得实施“术的教育”的教师,一个靠刷题、靠反复考讲练支持教育生涯的教师,除了能够给学生们带去知识的生硬识记和相应的一点解题方法,还能够给学生们带去什么,还有多少力量带领学生走进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还有多少信心与学生一道走向未来已来的时代,还有多少热情能够激情满怀地站立讲台,挥洒自己的教育人生。

3

当下的老师所面对的是一群什么样的学生呢?

有可能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信息技术玩得比我们熟练,接收的外界信息比我们丰富,所看到的外面世界比我们精彩,对新事物的接纳比我们敏锐,认知事理的思维比我们活跃,甚至读的书比我们还要多……在这样的一间教室里,在这样的一个课堂上,我们无法预料到,我们的课他们会感兴趣吗?我们所传授的知识,乃至于方法,他们会吐槽吗?我们也无法预料到,我们的学生会提出一些什么稀奇古怪的问题,我们自己又会以一种什么姿态和方法去应对?

但是,我们一定能够预测到,这样的老师,一定会让他的学生瞧不起。

我经常讲,现在的学生为什么不大尊敬老师,我以为,这不仅是孩子的问题,也不是社会风气的影响问题,而是我们老师自身的问题。你想想,一个被自己的学生都瞧不起的老师,你的学生凭什么死心塌地地尊敬你?

我还经常说,作为一个老师,我们容忍学生对我们的不尊敬,但是绝不能容忍学生对我们的瞧不起。一个被自己的学生都瞧不起的老师,那是一个身为人师的最大悲哀!

基于这一点,也启发并预示着我们的每一位教师,要成为真正的教师,要做一名受学生欢迎推崇的教师,必须读书,必须成为读书人,必须把读书作为对自己的第一修炼。

4

马云在贵州大数据峰会上讲,未来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时代,以往工业时代的很多工作岗位,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他还说,未来70%的职业将面临着失业。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然而在智能时代,教师职业所承载的“授业”“解惑”功能,网络、机器人完全可以实现,唯独在“传道”方面,是涉及情感的传递、价值的确立,是触及心灵的塑造、精神的体验,是牵及人格的培育,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不会流泪、不会微笑的“阿尔法狗”们似乎还无能为力,人工智能也无法取代。

之前BBC曾发布了365种职业在未来的“被淘汰概率”,其中教师以0.4%的被取代率成为最不容易被人工智能淘汰的职业,原因就在于此。

教师职业不易被取代,并不代表着教师都可以高枕无忧,如果教师不注重阅读,不通过阅读夯实我们的功底,不通过阅读涵养我们的人文素养,不通过阅读增加我们的教育智慧,不通过阅读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手段,如果我们的教师还只是简单的贩卖知识,充当知识的搬运工,被取代也就在所难免。

面对扑面而来的智能化浪潮,面对未来已来的时代,如果我们的教师还不与书靠近,与书为友,如果我们的教师还没有形成一种终身阅读的意识,如果我们的教师还没有养成利用碎片时间阅读的习惯,如果我们的教师在暑假这样的成片时间,居然与书无缘,让宝贵的时间在我们的指尖就这样白哗哗地流逝,那么终究有一天遭遇淘汰,那也是一种必然。

5

读书能丰盈我们的内心,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变得高雅而富贵。

我以为,读书是在给自己的精神银行不断地存钱。

绝大多数教师只知道现实中那个能够存钱的银行,但就没有意识到我们每一个人在精神深处都有一个巨大的银行。我们每天的坚持阅读,我们利用一分一秒挤时间阅读,那都是在往自己的银行不断地存钱,日积月累,滴水穿石,坚持不懈,有一天,你终将成为精神上的富翁。

在我们的精神银行,如果我们不仅不注意往里面存钱,在日复一日的工作状态和生命状态下,我们而且还在不停地透支、透支、再透支,终有一天,我们终将面对精神上的破产,沦为精神上的乞丐。

一个人物质上的富有,而精神上的贫穷,是一个人最大的悲哀与不幸!

6

大家不得不接受的一个现实是,现在走上工作岗位的不少教师,过去在学生时代,差不多被赶在应试的羊肠小道上,拼的是分数,接受的是应试教育,除了应付考试之书,他们当中应该很少有爱好阅读的和坚持阅读的。一些教师除了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和学科教学上,能够基本上应付,对于那些人文、艺术、历史、哲学、宗教、社会等方面的知识与常识,却十分匮乏,往往捉襟见肘,甚至陷入完全无意识的困境。

我曾经去听一个数学系毕业的大学本科生上音乐课,学生们在起立,问好,落座后,这个老师便问:“同学们,我们开始上音乐课。你们知道谷建芬爷爷吗?”

一个大学本科生,竟然连谷建芬的性别都搞不清楚,这足以引起我们对基础教育应试性和大学教育过分强调专业性的深度反思。

中高考制度的改革,可以说是得语文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得天下。且不说,我们对阅读的漠视与疏远,我们对学生怎样示范,怎样引领,也且不说,我们对阅读的荒芜与恐惧,我们如何站稳讲台,如何从教书育人中获得尊严,单就我们的老师在重复的劳动中疏于读书,新的知识对他没有吸引力,仅用过去所学的陈旧知识和方法如何指导学生们阅读,如何把学科的魅力传递给学生,如何赢得中考、高考,如何帮助学生们赢得当下和未来人生,如何保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激情,就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考量。

7

对于难得的假期,老师们怎样过,我以为应该有个合理安排。我经常说,教师不能把生命的全部都给了教育,给了学生,应该善待自己、关注健康,学会生活。老师们辛苦一学期,利用暑假可以放松一下身心,调节一下自己的情绪;可以三五朋友相聚,休闲品茗,小酌赏趣,沟通感情,增进友谊;可以打点行囊,结伴同行,四方览胜,感花香鸟语,看风土人情。以此为新学期的再出发,养精蓄锐,做好准备。

当然不能忘了抽出一些时间,寻一个安静处,身处一隅,沏一杯茶,挑几本自己喜欢的书,心无旁骛,全神贯注,潜心而读。或粗读,一目十行,快速游览,大概掌握;或泛读,泛泛而看,跑马观花,浅尝辄止;或精读,字斟句酌,咬文嚼字,必求甚解;或啃读,梭罗说“不要总读一些轻松的东西,让我们的感官放荡或单调地度过余生”,对于一些精典著作,那需要我们慢慢读,反复读,一个字一个字地“啃”读,以至于最后进入“拨开云雾见日出”的境界。

这样的状态,即或是达不到古人那种“操琴于月下,行吟于竹林”的境界,但只要你一旦静下心来,融入书中,与作者对话,在书中神游,你会发现那种美妙和乐趣,则如饮甘霖,如沐雨露,内心得以激荡,灵魂得以净化,胸怀得以宽广,精神得以丰盈,你会参悟一切,看淡一切,放下一切,你会感到一个读书人、一个教育人的美好和价值!

8

一个教师在这个炎热的夏季,在这个完全属于自己自由支配的暑假,能够拿起一本书,在那里静静地读,这应该是一个教育者应有的姿态,应有的倩影,其本身没有什么惊天动地,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然而这却意味着这些老师还没有完全屈从于浮躁、喧嚣、焦虑的社会环境,也意味着这些老师还没有完全苟且于这个现实,没有合污于这个世道,也没有被教育的功利所吞噬,更意味着这些老师还有不满,还有灵魂,还有温度,还有良知,还有梦想,还有追求,他们还想改变,还想有所作为,还想不枉此生,而且他们还在奋斗,还在突围,还在自我成长,还在思考教育的本义与本真,还在琢磨教育的行进方向,还在摸索教育的改变之道,还在探寻教育的另一些可能,还在尽一己之力让教育变得温馨而美好!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暑假正是读书时。拿起书吧,做一个快乐而幸福的读书人,让暑假充盈书香,让书香飘逸人生,或许为这个夏,便能平添几许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