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孩子的中国书法史
- 小书虫读经典工作室编著
- 1140字
- 2021-04-21 15:16:14
智永和尚与《真草千字文》
南北朝前后不过百余年,十几个政权并立,短暂且混乱,但是这个时期对于中国书法史来讲,却是极为重要的。南北朝承接东晋的书法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喜爱书法,形成了自己的书法特色,同时为后来唐代开创书法盛世做好了充足的铺垫。南北朝时期书法家很多,论名气和成就,最突出的是智永。
智永,名法极,俗姓王,浙江会稽人,王羲之第七世孙。当时社会动乱,连年征战,恰逢梁武帝倡佛,智永的父亲便把他送进了寺院出家,智永虽然身在佛门,但是不忘弘扬王氏书法,后来他成为一代高僧和书法家。
智永擅长各种字体,草书最佳,张怀瓘在《书断》中说智永:“兼能诸体,于草最优。”草书的妙处在于随势生形,笔画间牵丝映带,血脉流贯。草书想要流畅,就少不了简化笔画。智永的草书虽也删繁就简,但笔省意存,神形兼备。草书的简化并非肆意而为,而是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智永因为师承王羲之和王献之,所以在笔画简化方面与“二王”相似,合乎规范。草书最忌讳笔画均匀,缺乏行云流水的气概。智永对于字的结构十分注重,笔下的草体字要么上密下疏、上合下开,要么上疏下密、上开下合,再就是内实外虚和内虚外实,有明显的虚实对比,这些字因此显得挺健、灵秀,给人以沉稳大气的感觉。
【图24】〔南朝〕智永和尚《真草千字文》(墨迹纸本局部)
智永的书法虽精妙,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书迹太少,仅有《真草千字文》《仿钟繇〈宣示表〉》等寥寥数件,其中《真草千字文》最能代表其水平。
《真草千字文》(图24)的布局非常独特,一行草书对应着一行楷书,文字内容相同。虽然两种字体交互,但气韵上毫不违和,端庄的楷书与灵动的草书传递出同一种神韵,一静一动,相得益彰,和谐自然。此外楷书与草书并举也让大家更充分地领会到智永书法的风范。《真草千字文》中的楷书虽结构端庄,但规矩中有变化,用笔遒劲、凝练,方圆并见,外秀内劲,风韵和美、娴雅秀丽;而草书则是在变化中求工稳,线条饱满、行笔圆润,虽笔意飞动,但字与字之间并不相连,柔中带刚,有温润之美。字如其人,从《真草千字文》的笔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智永沉稳老练,同时又温柔敦和、含蓄内敛的性格,以及对精致和潇洒的追求。苏轼就曾评价他说:“永禅师书骨气沉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
智永的书法自古以来就得到推崇,尤其是草书,现代书家祝嘉在著作中就认为,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是“草法最为正确”的范本,初学草书宜从此入门。也有人将学习智永的书法作为学习王羲之和王献之的起步。虽然历代备受推崇,但智永的书法也有局限,他长期偏居一隅,谨守一家,所以作品中缺乏创造性。在这方面和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怀素。同样作为擅长草书的书法家,同样作为僧人,怀素喜欢游山玩水,性格豪放,他开创的狂草体气势磅礴,自成一家,在这点上智永不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