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全球化下的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与创新
- 郑志
- 1363字
- 2021-05-20 10:15:57
中文摘要
随着金融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实现金融业的稳健高效运行,成为金融监管现代化追求的目标。而由金融全球化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中国金融监管低效运行的现状及其症结所决定,中国金融监管现代化的实现,不仅应对监管理念进行认真反思和理性重塑,而且应对金融监管机能进行重新审视和准确定位,不仅需要对监管制度进行合理安排和科学创新,更需要对监管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本书的内容依此架构,由导论、正文、结论三部分组成。
“导论”。这部分就本书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状况、研究结构、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之处及研究存在的缺陷等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
第一章,“概念解读:金融全球化”。本章通过对金融全球化内涵及其外在特征的揭示,在经验研究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对金融全球化的效应进行了考察剖析,指出:金融全球化其实就是金融活动“市场化”的延伸和必然要求,即在经济层面上意味着金融交易范围在全球的扩展,在法律层面上表现为“市场化”的金融制度在全球的推广和采用。两者的并行不悖,使得金融管制立法自由化、金融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政策协调国际化、金融监管规则统一化成为金融全球化的显著表征。金融全球化在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明显的消极效应——金融脆化的加剧,因之,金融全球化的进程始终呈现出典型的两面性事实特征:利益与风险共存,经济增长与金融危机同在。
第二章,“关系审视:全球化的变迁与金融监管”。本章首先对现代金融监管体系肇始演进的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尔后分别以泰国和马来西亚为例,着重考察了作为金融风险与危机防范措施的金融管制行为及其运行特征,在此基础上,对金融监管的法律性质、功能以及实现良好政府管制的基本原则,进行了细致梳理和深入探讨,所有这些研讨都充分表明:金融全球化并不意味着金融监管的取消,相反,金融风险的高低以及金融危机的防范,实际上反映并受制于一个国家金融监管的水准。因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设计合宜的金融监管制度,实现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有限而有效的监管。
第三章,“考察反思:中国金融监管运行实证分析”。本章通过对中国金融监管运行现状的系统考察和实证分析发现,金融监管的低效运行,不仅使金融机构缺乏应有的竞争力,而且导致了金融风险隐患的激增。而正是社会本位传统的影响、监管体系结构的扭曲、监管运行机制的不畅以及监管立法规定的粗疏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才是中国金融监管低效运行的根本症结所在。
第四章,“全球化视野下中国金融监管的战略设计”。中国金融监管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从观念到制度以及运行模式的全面更新与同步变革。首先,在监管价值取向上,应秉承竞争优先、兼顾稳定的新型监管理念,进行监管制度的创新,包括金融监管许可权的统一和存款保险制度的设立;其次,在监管机能定位上,应在立足控权的基础上,注重监管激励机能的发挥,通过信息披露制度、监管责任制度、监管运行程式的完善,实现监管目标与经营目标的双赢;再次,在监管政策选择上,应采取开放式保护主义战略,充分利用审慎监管原则,更新完善监管方式,实现金融开放与金融保护的均衡;最后,在监管模式设计上,应通过公私合作监管的宣导,建构政府监管—市场约束—行业自律的合力监管体系,为此,既要健全金融监管法规体系,又要大力发展金融同业公会。
关键字:金融全球化 金融监管 政府管制 市场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