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全球化下的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与创新
- 郑志
- 1716字
- 2021-05-20 10:15:57
《金融全球化下的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与创新》序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金融国际化(全球化)成为一种必然。
郑志博士的《金融全球化下的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与创新》把握金融全球化的时代脉搏,对金融监管的历史演进、法律性质、功能,以及实现良好政府管制的基本原则,进行了细致梳理和深入探讨,为读者系统呈现了现代金融监管的要旨。
全书开篇对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状况、研究结构、研究方法、研究创新及存在缺陷作了概括介绍,这不仅便于读者了解本课题的研究情况和进程,也显示了本书的定位:作者的研究无疑是在审视已有研究状况的基础上的新的推进。
不仅如此,作者的研究并不囿于纯理论的探讨,而是落脚于我国的监管实践。
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内,中国金融国际化发生了四件大事:一是政府主导牵头设立了“两家银行两家基金”,正式开启了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二是沪港通试点于2014年11月17日正式启动,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驶上快车道;三是英国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英国国债;四是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宣布通过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议案,标志着人民币获得国际认可成为可自由使用货币,将进一步推动中国金融体系开放和改革。至此,中国金融国际化的帷幕已完全开启,中国金融已成为影响全球金融的重要力量,而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任何风吹草动也将波及国内市场。
但是我们是否已经做好国际化的充分准备?未来该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分散经济和金融风险?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的金融监管该如何作为?这是作者孜孜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求索的答案。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分散监管,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各司其职,但就监管目标、体制和方式看,还存在很多不适应需求的情况。互联网金融等金融创新不断涌现,目前的监管还没有实现对金融业的全覆盖。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进行外部监管,面对金融市场的瞬息万变,其反应无疑是迟滞的,降低了金融效率。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金融监管目标与货币政策目标的混淆、退出机制不完善,等等。
本书对现代金融监管体系肇始及演进历程的回顾简明扼要,对中国金融监管运行的实证分析则很好地把握了问题的关键,指出正是社会本位传统的影响、监管体系结构的扭曲、监管运行机制的不畅以及监管立法规定的粗疏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才是导致中国金融监管低效运行的根本症结所在。
在经验研究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书中解释金融全球化概念时指出:金融全球化其实就是金融活动“市场化”的延伸和必然要求。即在经济层面上意味着管制立法自由化、金融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政策协调国际化、金融监管规则统一化成为金融全球化的显著表征。金融全球化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存在明显的消极效应,呈现两面性;效益与风险并存,经济增长与金融危机同在。中国如何应对?
作者对于中国金融监管的现代化,提出了多项建议,包括:观念与制度的更新,认为应秉承竞争优先、兼顾稳定的新型监管理念,进行监管制度的创新,包括金融监管许可权的统一和存款保险制度的设立;应立足控权,注意监管机能的发挥,通过信息披露制度、监管责任制度、监管运行模式的完善,实现监管目标与经营目标的双赢;在监管决策的选择上,应采取开放式保护主义战略,充分利用审慎监管原则,实现金融开放与金融保护的均衡;在监管模式设计上,应通过公私合作监管的渠道,建构政府监管—市场约束—行业自律的合力监管体系。为此,既要健全全球监管法规体系,又要大力发展金融同业公会。
作者对于推进中国的金融监管现代化的建议是贴切、中肯的,其中部分建议如存款保险制度等已成为现实。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建议的提出是七年之前的事情了,足见作者的敏锐和科学预见,弥足称道。
金融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已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和每个人生活中,其风险所涉也越来越广,越来越大,具备一定的金融监管知识,也将是现代人的必备素质之一,因此,本书对于决策层及金融业之外的读者也是很有裨益的。
郑志博士历经两年求索,完成本书的写作,其间作了细致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观照国际金融监管实践,视野广阔,充分显示了年轻学者的严谨治学精神和直面挑战、开拓创新的勇气。喜读之际,我愿为之鼓与呼,是为序。

2015年隆冬于北京世纪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