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B

8位微处理器

1972年4月,由霍夫与费金研制的世界上最早的8位微处理器英特尔8008芯片问世。在13.8平方毫米的芯片上做出了能执行45种指令的中央处理器。它能同时对8个二进制数字进行传送和运算。

1973年8月,霍夫等人又研制出英特尔8080型微处理器,它的运算速度比4004型要快20倍。研制8080型芯片最初只是为了对8008型芯片进行改进,但当时速度较快的新型MOS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电路出现了,霍夫和费金把MOS电路应用到8080型芯片上,一举成功,成为第二代微处理器。它是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微处理器之一。

波导管

波导管是把电磁波限制在其内的一种空心金属管。

早在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就建立了金属波导管内电磁波传播的理论。但在此之后的20多年里,在波导理论与实验方面都没有获得重大进展。直到1924年,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哈班与查契克均独自发现磁控电子管能自动发生高频电磁振荡。1929年,克拉维开始进行微波通信的试验。第二年,他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两个电台之间,用直径为3米的抛物面天线进行微波通信。1930年,有人开始用微波进行无线电广播与通信。1933年,在克拉维的主持下,开通了第一条商用微波通信线路,它从英国的莱普尼列到法国的圣·因格列维特。

1936年,索思沃思提出超高频波导管的理论,并发明微波用波导管,波导的理论、实验与应用,开始出现重大进展,促使微波技术日趋完善。此外,20世纪20~30年代电视技术的兴起,也激励了微波技术的发展。

1937年,美国物理学家瓦里安兄弟制出了双腔速调管振荡器。1939年,英国物理学家兰德尔与布特制造出多腔磁控管。这些成果为微波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博多电码

博多电码是法国工程师博多于1874年取得专利的一种电报码,在20世纪中期取代了莫尔斯电码。最初,博多码是由5个长度相同的“通”、“断”信号组成的电码,按不同方式组合而成的电码组共有32种,每种表示一个书写符号,它比利用由长划和短点组成的莫尔斯电码的通信效率高。现代的博多电码,通常用7或8个“通”、“断”信号组成。7个信号可以传送128种不同的书写符号;8个信号则用多出来的一个信号供校验或作其他用途。使用脉码调制,接收机只需检测简单的脉冲型式就可以了,而每个信号相应的脉冲型式是唯一的。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传输错误与传输损耗,消除噪音和干扰,使信号可靠地传输。此外,由于脉冲与连续信号不同,它可以通过传输线路上的转发器利用电子仪器不失真地反复再现。

薄膜刻蚀技术

薄膜刻蚀技术是一种使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使薄膜材料消蚀的技术。它是薄膜淀积的反过程。在薄膜材料的实际应用中,只把薄膜当作保护或装饰材料使用时,将物件表面镀一层均匀薄膜即可。但是用于制作器件的薄膜材料,一般都要求印刷电路板上的铜膜是具有一定形状和走向的线条,因此对各种薄膜材料的形状和大小的要求就更为复杂和严格。形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图形薄膜的方法是在镀膜过程中使用掩模板,使基体表面裸露部分生长有薄膜材料,而被掩盖部分则不存在薄膜。

20世纪60年代以后,集成电路促进了薄膜技术的发展。在腐蚀工艺中,采用液体化学腐蚀剂的方法称为湿刻法。其中,采用感光法进行薄膜图形刻蚀的技术称为光刻,抗蚀膜的制作就采用光刻法。20世纪70年代以后,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又要求获得更精细的、直至亚微米级的图形薄膜。湿刻法已不能适应需要,于是出现定向腐蚀法,它是通过等离子体刻蚀或反应离子刻蚀得到的。因为这两种技术不使用液体化学品,所以称为干刻。

薄膜集成电路

薄膜集成电路是将整个电路的晶体管、二极管、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元件以及它们之间的互连引线,全部用厚度在1微米以下的金属、半导体、金属氧化物、多种金属混合体、合金或绝缘介质薄膜,并通过真空蒸发、溅射和电镀等工艺制成的集成电路。薄膜集成电路中的有源器件,即晶体管,有两种材料结构形式:一种是薄膜场效应硫化镉或硒化镉晶体管,另一种是薄膜热电子放大器。更多的实用化的薄膜集成电路采用混合工艺,即用薄膜技术在玻璃、微晶玻璃、镀釉和抛光氧化铝陶瓷基片上制备无源元件和电路元件间的连线,再将集成电路、晶体管、二极管等有源器件的芯片和不使用薄膜工艺制作的功率电阻、大容量的电容器、电感等元件用热压焊接、超声焊接、梁式引线或凸点倒装焊接等方式,就可以组装成一块完整的集成电路。

报纸传真机

报纸传真机是一种用扫描方式发送整版报纸清样,接收端利用照相记录方法复制出供制版印刷用的胶片的传真机。还有一种报纸传真机,称作用户报纸传真机,它装设在家庭或办公室内,通常用来接收广播电台或电视台广播的传真节目(整版报纸信息或气象预报等),直接在纸上记录显示。

保密通信

1978年提出了称为RSA法的新的数字签名验证法,可以确证对方用户身份。其前提是,数字签名可以由公开密钥系统产生出来,其前提是公开密钥和秘密密钥是互逆的,就是说,假使一个明文报文是用某个秘密密钥“解密”的,则公开密钥“加密”就可以将报文恢复为明文格式,这就是保密通信。

变形银幕

这种电影银幕像变形金刚一样。放映时,这种电影的画面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而变化,时而狭窄,时而宽大,时而呈半球形,银幕大小也变幻无穷,从而达到更好地效果。

“编码”

信息传输系统中的信源、信道和信宿三要素与交通运输系统中的车辆和道路有点类似。交通运输中有装货和卸货的过程,信息传输时也有“装”和“卸”的问题。“装”就是将欲传递的信息变换成适合信道传输的信号形式;“卸”是指将从信道上送来的信号转换成使信宿能够接收的形式。在信息系统中,前者称作“编码”,后者叫做“译码”。

传递一份电报,发报人(信源)先将自己想表达的意思拟成电文,经报务员把电文通过机器或按键转换成电码,这就是“编码”,这里的“码”就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起来的符号序列,经过编码,消息(信息)就演变成了信号。在实际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往往要经过多次编码才被送入信道传输。

电码信号通过信道传送到接收端以后,收报员先将电信号接收下来,随之将电码还原成电文,这就是“译码”。译码实际上是编码的反变换,经过变换,使收报人(信宿)理解发报人要表达的意思,这就是电报传递信息的过程。不仅发电报如此,一切信息传递过程概莫例外,只是具体的信源、信道、信宿以及编码、译码的方式方法可能有所不同罢了。

“饱和路由法”

“饱和路由法”也叫“泛搜索”,顾名思义,是广泛进行搜索的意思。当主叫用户拨号后,泛搜索系统首先在用户所在的节点内进行搜索,寻找被叫用户。如果找到了,立即向被叫用户发起呼叫并同时回叫主叫用户,使他们达成通信;如果没找到,说明被叫用户不在本节点所辖范围内,继续往相邻节点搜索,按照同样的方法寻找被叫用户,直到将用户找到为止。你可能在想,这样找来找去,该花费不少时间吧?其实不然。地域通信系统具有高速的自动搜索功能,信息通过一个交换节点通常不超过500毫秒,通过10个交换节点时,充其量也不超过5秒。概率统计表明,网内用户间沟通的时间通常在10秒钟以内。有了泛搜索功能,主叫用户无需知道被叫用户当前所处的位置,只需拨他的电话号码就可以在全网进行自动搜索,即使用户经常变换位置处于运行状态,也能迅速将他找到。除此以外,地域通信系统还拥有一套灵敏高效的“自诊断系统”,能在不中断通信的过程中,自动诊断和检测各种隐患,对网内的设备及其运行状况进行有效的技术控制,以及时预防障碍的产生。

说它“新”,还在于地域通信网络的信息传递时效性远比传统的通信网络高。通信时效是指单位时间内的通信量。用公式表示如下:

通信时效=总通信量/通信时间

包容全球

1994年7月14日,北京中国大饭店,ATFT贝尔实验室现代信息技术研讨会在这里举行。在能容纳上千人的大厅里,座无虚席,周围还有许多人倚墙而立。主席台上,一个“∞”形状的灯光标志闪闪发光。

ATFT(中国)总裁华瑞昆在致词中说道:“绕成∞形状的光纤,代表着信息技术的无限应用与无限前途。”

听着华瑞昆先生热情洋溢的讲话,不禁使人想到,信息技术就地理而言,也是无限广阔的,它没有国界,包容全球。

800号业务

800号业务,也叫被集中付费业务,即允许电话用户接受来自规定服务范围内发出的电话呼叫,而主叫用户不付费,改变了传统的“谁打(出)电话谁付费”的“黄历”,而代之以“我打电话你掏钱”。

1998年9月1日起,已在我国各城市普遍实行了800号业务。实践表明,800号业务给企业带来效益,给用户带来方便。为了迎接香港回归祖国,1997年,我国有关部门以市内电话网为依托,研究开发成功了800号业务,它能使固定电话用户号码具有移动功能,即能像“大哥大”那样在各地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