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们在浩渺的宇宙中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的思想却能囊括整个宇宙。培养创造性思维就是摆脱惯有的思维模式,让我们的思维独辟蹊径,让我们的智慧遍地开花。
1 思维导图:实用性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是20世纪最引人瞩目的发明之一,它改变了大约3亿人的思维习惯,可以用于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任何一个领域。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简单却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通过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起记忆链接。它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思维导图实质是一种可视化的图表,能够还原大脑思考和产生想法的过程。通过捕捉和表达发散性思维,可以对大脑内部进程进行外部呈现。它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
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记忆,也就是个人数据库。
人类一出生就开始在大脑中累积这些庞大且复杂的数据库。大脑惊人的储存能力,使我们累积了大量的资料。经由思维导图的放射性思考方法,除了加速资料的累积数量外,更多的是将数据依据彼此间的关联性分层分类管理,使资料的储存、管理以及应用,因为更有系统化而提高大脑运作的效率。
思维导图使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他关联项目。借由颜色、图像、符码的使用,不但可以协助记忆、增进创造力,也让思维导图更轻松有趣,且具有个人特色以及多面性。
思维导图更注重绘制过程,通过把我们大脑中的想法用彩色的笔画在纸上,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印象,再次学习,并加以分析和总结,能够激发大脑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有规律的色彩是思维导图的关键,画得漂亮的思维导图才是好的,才会得到显著的学习效果。
思维导图最大的优点,就是拥有无限发散性和添加能力,相比较一般线性笔记,更容易修改和添加。它是彩色的,图文并重,这有利于开发智力;它是发散性的,这有助培养全面性思维;它是无局限的,可以应用于各个方面。
思维导图是充满想象、记录联想的过程,因此能够激发更多创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直接地接近和实现个人目标,更轻松地学习和记忆各类知识,更有效地支配生活,更完美地规划自我。用思维导图提升智力能力、提高思维水平,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
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是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让你的左右脑同时运作,将你的思维痕迹在纸上用图画和线条形成发散性结构,极大地提高你的智力技能和智慧水准。简单地说,思维导图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更加有效地将信息“放入”你的大脑,或者将信息从你的大脑中“取出来”。
思维导图能够按照大脑本身的规律进行工作,可以使我们抛弃传统的线性思考模式,改用发散性的联想思维思考问题。它可以在我们做出选择、组织自己的思想、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和脑力风暴、改善记忆和想象力等方面,给与有效的帮助。
思维导图与传统学习方法有极大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它源自脑神经生理的学习互动模式,并且激发人人生而具有的放射性思考能力和多感官学习特性。这种收放自如的学习方式,往往会产生令人惊喜的效果。
用简单易懂的讲解和实用易学的思维导图,挖掘头脑中的创造潜能、思维潜能、精神潜能、记忆潜能、感觉潜能、计算潜能和文字表达潜能,用来解决各类疑难问题,可以使我们的学习更加轻松、更加富有成效。
运用思维导图,可以让大脑更好地处理各种信息,这正是它的优势所在。大脑作为发散性思维联想机器,思维导图就是发散性思维的外部表现。一个能够发散思维的大脑,应该以一种发散性的形式来表达自我,它会反映自我思维过程的模式,给我们更大的帮助。
2 建构大脑:创新性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大脑建构一种全新的“图像思维模式”,用简单的文字、清晰的逻辑以及有趣的发散结构,像图画一样去呈现大脑的整个思考过程。它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简单到你只需要一张白纸,就可以清晰地展现出来。
思维导图的建立,有利于人们对思考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描述与分析,有助于人们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和富有创造性的思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或关键环节。
思维导图的制作非常灵活,没有严格的限制原则。关键点在于,能够体现制作者的思考特征和制作目标。
思维导图具有无限的发展性,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制作者思考的发展而发展的。一个思维导图可以具有无限的层次性,它能够充分体现一个人的思考特点,具有非常强的个性化特征,还能够体现个人思考的多样性。
在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中,大脑会不断地有新发现,一个想法将以几何级数倍增,从而激发创造思维。它可以把哲学层面的许多思考方式毫无障碍地表现出来,包括思考的连续性、思考的深刻性、思考的批判性、发散性思考、联想思考、类比思考、形象思考、灵感思考、辨证思考等。
简单地说,思维导图就是一幅精细的示意图,通过参照脑细胞的结构,呈现出由中心向外辐射分支的形态,并通过关联形式逐渐演变。通过运用关联逻辑,思维导图能够直指问题的核心,同时也让你拥有更全面的视角,它既是微观的,也是宏观的。
所有的思维导图都有一个中心主题,它的中心主题就好比是一篇文章的标题,它是整个思维导图的核心。一个完美的思维导图,中心主题一定要是整个思维导图的概括和总结。
关键词和连接线是思维导图中最主要的要素,在任何一个思维导图中,关键词和连接线都是必不可少的。尽管一个思维发散性较强的思维导图看上去内容会很多,但它绝不是一片混乱,而是主次分明的。
思维导图的魅力,源于它的简单。表面上,它只是一幅绘制了信息的彩色图纸。然而,它却能有效地刺激大脑皮层的工作,激发全脑思维,包括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还有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等。
我们的大脑其实就好像一座图书馆,不仅需要身强体壮的图书搬运工往里面搬运知识,而且随着时间和知识的累积,信息量会不断增加,我们更需要一位精明的图书管理员更有效地管理这些知识。而思维导图就是这样一个工具。
思维导图提倡高度个性化的思维发散,它的发散型结构更容易让人发现不同分支间的关系,也更容易让人产生新的关联以填补空白,以此激励我们更长久地进行创造性的思考。真正的思维导图在每条分支上仅标注一个词语,因为单个词语更有视觉冲击力。
思维导图透过“树状结构”和“网状脉络”来表现它所构成的整体性。常见的思维导图有圆圈图、树状图、气泡图、双重气泡图、流程图、多种流程图、括号图和桥形图。制作思维导图主要是逻辑关系的梳理过程,通过一系列逻辑关系将大量信息进行分层。
思维导图的分支层次分明,可以使我们的思路更加清晰,也更容易让我们抓住问题的关键。思维导图能够激活大脑,使我们思考问题更加灵活,帮助我们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法。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我们的思考效率可以得到提升。
思维导图具有科学合理性。据调查显示,人类的沟通学习方式有视觉型、动觉型和听觉型三种,大部分人都会自然而然地偏好于自己喜欢的类型,而思维导图则恰巧符合这三种学习形态的需求。
思维导图同时也符合沟通原理,包括与自己沟通、与别人沟通两种。与自己沟通比较适用于自我审查和思考记录,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可以使自己的思绪清晰。采用图文相结合的思维导图与别人沟通,可以降低接受信息的误差性,加深彼此理解。
因为思维导图需要左右脑同时工作,所以它是多功能的,能够被运用于所有的认知功能中,包括记忆、创造、学习和各种思维形式。这就是思维导图被喻为“大脑瑞士军刀”的原因之一,它不仅有益、实用,而且还很有趣。
3 创新思维:神奇的第四只眼
随着我们个头的不断长高,我们的思维也在不断地发展。现在的我们不再像爸爸妈妈那个时代的少年,我们知道的事情更多,思想更开放、更活跃。
步入青春期的我们,不再仅凭着表象去判断事物,而是已经有了一些“小心眼儿”,我们不仅会考虑如何解决问题,还能形成自己的思维方法。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还能不断提出新的假设、新的想法和创见来。
与童年时期相比,处于青少年时期的我们更喜欢与人辩论,有时还会钻牛角尖,甚至会打破砂锅问到底,开始敢于挑战老师和家长了,真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这就是叛逆的青春啊!其实,这也是我们的思维所展现出来的魅力。
我们都知道,这个时代是一个处处追求创新的时代,而在我们的体内就蛰伏着一头伺机出击的创新“猛兽”。青春期正是培养我们创新思维的黄金时期,怎么能错过呢?遗憾的是,因为某些因素,我们一直封存着自己的创新思维。事实上一旦有契机,我们每个人的创新思维都能得到发挥。
那么,我们要如何激发出自身创新思维的威力呢?关键在于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
记得印度有一位学者曾写过一本讲述创造学的书,名为《第四只眼》。在书中,他有这样一个观点:“人有两只眼,神有三只眼,如果通过创造力开发,那么人就会比神还聪明,人就会有第四只眼。”显然,这里他所说的人的“第四只眼”,就是创造力。
而创造力得益于我们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到底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就是不受常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它与其他思维方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一种提供新颖、独特产物的思维活动,它难以在现有的知识仓库里找到现成的答案,相反,它要求人们摆脱习惯的思维方式,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以探索出一种新的途径来。
很多青少年朋友对创新有一个很大的误解,总认为创造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其实不然,创造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与贫富、年龄等没有关系,关键在于大家是否善于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上海有一位中学生,他有一件风衣,这件风衣上有一根带绳,绳的两头从风衣内穿出来,可以把衣服扎紧。有时,他不小心会将绳从一头拉出来,但要将绳的一头沿着细窄的穿绳洞穿回去可太难了。每次他都要找妈妈,妈妈用一根别针连在绳头上,由于别针是硬的,可以用它来“牵引”带绳。
有一天,带绳又“逃”出来了,可家里一时却找不到别针。他只好把风衣收进衣柜,很长时间都不能穿。有一天,他从冰箱中拿雪糕吃时,突然想到可以先把这根绳弄湿了放进冰箱里,把它冻成马蹄形,然后就能轻而易举地把已冻硬的“冰绳”穿过风衣上的穿绳洞了。
这里,这位同学就运用了“第四只眼”解决了问题。虽然这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但他的设想却有独创性。大家是否也会想到把绳子也像雪糕一样冻硬呢?
这种独创性思维恰恰是构成创新的基础。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同龄人都运用“第四只眼”做出了很多的发明和创造呢!
有一位名叫刘旭的同学,他的小姨是一位经理,经常为丢掉记事本而苦恼。刘旭便用音乐门铃的元件、小磁块、塑料皮笔记本、女式手袋,发明了一种防丢笔记本。
它的原理是以小磁块为开关,把它装配在女式手袋中,塑料皮笔记本内安装上音乐门铃的线路,当人们从手袋中拿出塑料皮笔记本时,塑料皮笔记本就开始发出音乐声,直至当使用者将塑料皮笔记本放入手袋中时,音乐声才停止。
刘旭把它送给小姨,小姨很高兴,夸刘旭肯动脑筋。可不久,小姨把它又还给了刘旭。小姨说丢是不会丢,可写字的时候音乐吵人;另外,笔记本体积也较大,不便于携带。刘旭没有泄气,又继续进行探索,边观察边思考。
一天,刘旭看见小姨梳头时,扯下了一个漂亮的大发卡。梳好头后,她又赶紧把它别在头发上。这时刘旭想,小姨特别爱戴漂亮的发卡,设计一种能记事的发卡不就解决问题了吗?刘旭高兴极了。从此,他便悄悄地干起来。通过一个假期的努力,一个新颖别致的记事发卡便在刘旭的手中诞生了。
本来,发卡与笔、笔记本是毫不相干的事物,为了某种需要,刘旭硬是把它们联系起来,并获得了成功。他的创造能力真是太强了。这样的发明创造实在太多了,令众多专家学者都叹为观止!
看了上面的故事,大家是不是对自己很有信心呢?现在的社会讲求创新,青少年需要将自己培养成创新型人才,如果大家能够积极地开发和利用自己的“第四只眼”来学习和生活,那么创新能力必将迅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