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上的不同教育思想与教育观辨析

历史上,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并称人类教育史上三部标志性著作。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的思想受到苏格拉底的一定影响。苏格拉底的教育观是“智慧即德行”。“智慧就是最大的善……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因为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行为都是美好的;凡认识这些事的人决不会愿意选择别的事情;凡不认识这些事的人也绝不可能把它们付诸实践。”(2)

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阐明的主要观点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各种知识都有其实用价值,但这不是终极目的。教育要培养人从可见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也就是脱离变化着的感性世界、现象世界,眼睛向上,转向光明,看到真理、本质、共相(理念),认识最高的理念——善。善不仅是认识对象,也是认识能力,只有从善念的高度,才能见到真实的世界。柏拉图首次提出了“强迫教育”(compulsory education)的概念。他师承苏格拉底的思想——越是禀赋好的人,越需要受教育,否则,好的禀赋就会使人变得难以驾驭。他提出,一个人得到的培养如果不适合,那么最好的天赋所得到的结果甚至比差的天赋还要坏。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20年。他提出了“有三种东西能使人善良而有德行,那就是天性、习惯和理性。……由于天性、习惯和理性不能经常统一,要使它们互相协调并服从于理性,除了通过立法者的力量外,就寄托于教育”(3)

卢梭是持自然主义教育观的。卢梭认为道德教育应从发展人的自爱自利开始,自爱是本性,人若不能自爱,就谈不上爱护其财产,也谈不上爱护别人。但进入社会以后,若还停留在这种自然的自爱水平上,自爱就会发展成卑劣的自私。德育就是要把这种自然的天性扩展开来,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这样,自爱就成为美德,也可以得到别人的爱。卢梭是把“爱”作为道德的中心内容的,他推动了18世纪“博爱”的潮流,并因此倡导做忠诚的爱国者。

由此可见,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再到卢梭,尽管教育观点有异,但都关注到教育的目的——德行养成、灵魂转向、理性提升、爱的升华。

到了杜威那里,他坚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能力素质,并使社会得到不断的改良和进化。为此,他倡导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学校即社会、做中学。

在中国,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与“无为”,其教育思想也因此而生,主张复归于朴、道法自然,无为而化、不言之教,图难于易、循序渐进,谋于未发、因材施教。同时,他特别重视做人之道和诚信教育。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教育的祖师爷,他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高度重视修身与道德养成,其核心是提倡人性、仁爱、恕道。为此,应志于仁、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的教育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认为教育目的主要是“明人伦”,把人的本性中善的萌芽培育成完善的道德。孟子同孔子一样,认为施教在于培养“君子”,为此提出了“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理想品格。

荀子是“性恶论”者,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将“士”最终培养成“圣人”。他对孔子的“学而优则仕”作了进一步阐释:“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陶行知一方面强调教育的教做人功能;另一方面在杜威“教育即生活”主张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主张,认为教育绝非生活的被动产物,它要积极地参与生活,能动地改造生活,热心地提倡向上向前的生活。他提出:“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蔡元培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

黄炎培是中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家。他认为职业教育应达到四个目的:一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同时,他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主张职业教育应参与社会,职业教育应贯彻于各级各类教育之中,职业教育应贯彻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强调学校既要培养学生职业智能,又要培养其职业道德与服务精神。

综上所述,虽然历史上产生过很多教育思想,但归纳起来大体有两种教育观。一种是源于哲学上理性主义的教育观,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人性非人力,大学以探索真理、培养道德、完善人格为宗旨,坚持自己的个性,不受外部力量如社会政治、经济等力量所干扰,追求独立自主和学术自由。理性主义教育观青睐“大师”而非“大楼”,主张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人的德行完善,抛弃教育中的实用性与职业性;主张教育是为生活作准备,而不是为职业做准备。另一种是功利主义或实用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创造与实现人的社会价值。这种教育观倡导大学培养人要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追求实用价值。如杜威就提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的公民。(4)

时代在进步,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两种教育观都出现了融合趋势,即人文与科学、道德与知识、人格本位与社会本位的融合。教育既要探索知识真理,完善德行、人性与人格,又要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的技能,服务社会发展。只不过,普通教育更侧重于前者,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后者。同时,最突出的是,教育要承担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创业能力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