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离乡赶潮竞风流(1)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这是1980年代国人的一句口头禅。

当改革开放过了1984年的春节之后,深圳等珠三角地区的建设那是如火如荼,其乡镇企业也已经是初具规模了,此时,这些地区亟需招收大量的产业工人,因此,获悉的人们便背着行李从四面八方纷纷地涌向深圳等珠三角地区打工了。

时年,往深圳等珠三角地区打工的多为年轻人,这些年轻的男孩被称为打工仔,而女孩则被称为打工妹。打工妹大多是进入电子厂、服装厂和玩具厂等等这些“三来一补”的工厂从事流水线上的手工劳动,而有些打工仔除了是进入上述的工厂外,更有不少则是充当起了建筑工人。

东西南北四面八方的人都去了,那作为在粤东的广东人怎么会例外呢?他们更有地缘的优势和便利,因此,那罗家的年轻人们也在酝酿着外出深圳打工了。

罗家寨首先外出打工的是罗伟强和罗伟忠俩兄弟,因为他俩比别人有着更为有利的关系网,这就是在前一年,那杨健聪所在的建筑工程队就已经外出深圳承揽建筑工程了,其父子们便在随自己的工程队在深圳施工了。

在1984年春节的年初二时,那杨健聪和罗海燕携带着杨光、杨亮、杨威、杨武、杨勇五个儿子及其儿媳妇和孙子、孙女等10多口人来娘家拜年。

期间,那杨光、杨亮、杨威、杨武及杨健聪父子们便谈起了自己在深圳的情况和所见所闻,那深圳的建设及其发展速度、那港澳的电视节目及明星,还有那邓丽君唱的情歌,等等等等,这些事情便被他们吹得了天花乱坠,这真让人羡慕、让人流口水。

其实,杨光四兄弟在深圳那也只是砌墙、扇灰、和模的建筑工人,在工地时,他们那也是没日没夜的在干苦活累活,那也是满脸的污垢、是流大汗出大力的苦力。

然而,在春节回家后的他们,在乡亲们及亲朋好友们面前,那也要显耀显耀,因此,其兄弟们烫发的烫发,留龙船头的留龙船头,上身都穿着西装外套,下身则都套着喇叭裤,脚上又是铮亮的皮鞋,这种穿着搭配虽然有点不伦不类,但其油腔滑舌的谈吐和说不完的谈资,总讲得头头是道又信口而出,便让人觉得他们个个似乎都是见多识广的成功人士,又似是一副油光亮丽的港澳青年的模样。

哎呀!这兄弟们的行头装束可真是羡煞死众人了,特别是让罗伟强和罗伟忠俩兄弟羡慕死了。

那罗伟强和罗伟忠兄弟俩虽然也穿着堂哥罗念祖和罗念国送的喇叭裤,但那上身却是穿着中山装,脚上却是穿着解放鞋,尽管此时两人的穿着在村中也已经算是新潮的了,但在数位表哥面前,那却是显得了小巫见大巫,却是显得低了许多个档次,却是显得了不够前卫。

因为,此时的年轻人嘛都已经开始是有了赶潮流的心态了。

因此,那19岁的罗伟强和17岁的罗伟忠在相形见绌之时,两人的心里便萌生了也要前往深圳打工的念头了,其心里便荡起了痒痒的欲往深圳赶潮的冲动来了。

当即,罗伟强便十分强烈而又真挚的在央求道:“姑丈啊,表哥呀,深圳那么好,能不能也带我去见识见识一下呀?”

“呃?好啊!强头啊,欢迎呀,我那里正缺人手,正要招工呢。”杨光说道。

此时,那33岁的杨光已经是工程队的领班了,所以,他便爽快地就答应起来。

“对,我也想去,二哥去哪我就去哪,我也要去深圳见识见识。”罗伟忠说道。

“哎呀,细忠啊,从小你就要跟着二哥,二哥去哪你就去哪?你这个跟屁虫啊……”那李雪梅看着满屋的孙子和外孙子,她便欢笑着对罗伟忠趣笑道。

“奶奶,那当然了,你和我爸妈不是老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吗?所以呀,我肯定是要跟着二哥啦。”那罗伟忠撅嘴笑道。

此时,屋里的人也都笑了起来。

“好啊,强头、细忠啊,一起去吧,嗯……大哥呀,都是自己的老表,这事你能做主,是吧?”杨亮先后看着罗伟强、罗伟忠和杨光说道。

“这没问题,这事我能做主。”杨光应道。

“欢迎呀,那我们几个老表在一起,白天一起干活,晚上就可以打扑克了。”那杨威和杨武也说道。

“那就太好了。”罗伟强和罗伟忠便笑了起来了。

“嗯……别高兴得太早呀,你姑丈还没有点头呢。”曾淑萍望着杨健聪说道。

此时,那看着众人的杨健聪在暗暗的微笑着,屋里的人都知道,他此时是该工程队的副队长,曾淑萍说这话是有尊重杨健聪的意思。

“哎呀,妈,我姑丈从小就疼惜我,我有做队长的姑丈,又有做班长的表哥,还是四个表哥呢,这哪有办不成的事呀?是不是?”罗伟强说道。

屋里的人听了这话后,又都为罗伟强的有吹、有捧、有赞和自信的言辞及神情笑了起来。

“嗯,强头、细忠啊,去呢,没问题,姑丈和表哥能做主,但是,你呀要先问一下你奶奶和爸妈同不同意,其次呢,你也要考虑一下,那是搞建筑做苦力喔,是要搬砖、搅灰沙的,是要肩扛手提钢筋水泥的,是会很辛苦的呦?”杨健聪终于笑着说话了。

“姑丈啊,我们在家不也在挑肥水淋菜么?不也是在挑起100斤的重担么?我们什么时候会怕辛苦啊?”罗伟强说道。

“就是啊,姑丈呀,我两兄弟是不会怕苦的。那个……奶奶、爸、妈,你们不会不同意吧?”罗伟忠说道。

“这……可是,如果你们都走了,那家里的这一大摊事怎么办呀?”曾淑萍说道。

“这……也是。”罗伟强和罗伟忠不约而同地搔起了头来了。

罗海龙一直在看着,也一直在隐隐的笑着,此时,只见他说道:“嗯……这样吧,等爸妈和奶奶在晚上商量一下,然后再作决定好不好?决定了以后,你再去回复姑丈吧。”

这样,这事便被暂时放了下来。

此时,那已经工作了两年的罗伟斌为了帮助罗伟强和罗伟忠,他便以自己所在建筑设计院的工作情况与众人分析了当时建筑市场的现状和趋势,他认为建筑必定是此时的一个难得的大发展的时机和大有可为的一个行业,特别是深圳的建筑业。

罗伟斌的有理有据的分析无不让人折服,那杨光便对着罗伟斌说道:“大斌表弟呀,将来如果有机会啊,你设计,我施工,咱们自己组建一个建筑公司,一条龙为人服务,这肯定是一条发财的金光大道呀。”

众人听后,又都为杨光的大胆设想而笑了起来。

接着,众人便又在七嘴八舌、在家里家外的聊得甚浓。

其时,那杨光的思维也可谓是很超前的,没想到的是,此时的表兄弟间的一番玩笑话,却真的是为此后的表兄弟间的合作留下了一个伏笔。

当晚,在杨家人离去后,那罗家人便在商量罗伟强和罗伟忠外出打工的事情来。

此时,罗家还承包着禾坪前的鱼塘,塘边的鸭棚里也还养着鸡鹅鸭,同时也还承包着村前江边的那一带状的竹林,再加上要种作自己的那数亩农田,所以,家里的农活也确实还是比较多,它需要罗伟强和罗伟忠兄弟俩来管理和耕作。

因此,那曾淑萍则不同意罗伟强和罗伟忠外出打工。

但是,罗海龙却同意和支持罗伟强和罗伟忠外出打工,他说:第一,家里目前还有数千元建房时的借款需要还,这需要罗伟强和罗伟忠外出打工赚钱来添凑还款;第二,孩子大了,在这个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里也应该要让他们出去闯荡闯荡;第三,家里承包的鱼塘和竹林嘛,如果罗伟强和罗伟忠外出打工了,家里缺少劳力了,那到期后退掉就是了。

那李雪梅也是开明,她说:孩子们要外出打工,这是好事,就像养的母鸡乸带鸡仔一样,当鸡仔大了,鸡乸就会赶走鸡仔以让他自己出去啄食了,这又好像鸟巢的小鸟,当小鸟的羽毛丰满了以后,就要让它飞出巢自己去觅食才对。

那罗海龙又谈起了当年罗家福让他从部队退伍回家的事情来,他说要吸取父亲误了他的前途的教训,言辞之间,罗海龙对数十年前自己在部队放弃被保荐上军校的决定似乎是心有不甘,也似乎还夹杂着半点的后悔及莫大的教训。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这罗海龙便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服曾淑萍。

罗海龙和李雪梅母子俩不断地在开导着曾淑萍,然后又在计划、安排着家里的农活,期间,罗伟强和罗伟忠一再要求要外出,再加上罗伟斌也在一旁帮口。

就这样,一家人在叽叽喳喳的讨论商量个不停。

在最后,便还是按罗海龙的想法统一了家人的意见,则让罗伟强和罗伟忠外出打工。

那罗伟强和罗伟忠如愿以偿后便高兴了起来了。

在第二天,罗伟强和罗伟忠便骑着自行车前往白沙村,去回复姑丈和表哥们了。

于是乎,在春节假期后的第一天,那罗海龙便去乡里开了证明,然后到镇里的派出所加盖了公章,之后再去县里找了曾永兴,在曾永兴的联系之下,那罗海龙便在一天之内就在县公安局为罗伟强和罗伟忠办好了前往深圳的边防证了。

时年,深圳和珠海那是毗邻港澳的特区,特区内是有铁丝网隔离着的,是有关内和关外之分的,人们进入关内的特区是必需要持有县以上的公安局签发的边防证才能进入的。

而在龙头镇,办一张边防证也是需要交20块钱的,这钱倒不重要,若无熟人,那办证的时间往往需要十天、八天才能办妥。

所以,有罗海龙请曾永兴出面、凭着曾永兴在县公安局的关系,那边防证便在一天之内就办妥了。

在办妥了边防证之后,那李雪梅、罗海龙和曾淑萍便又对从未出过远门的罗伟强和罗伟忠进行了教育,特别是对罗伟强进行了千叮咛万嘱咐,因为长辈们都熟悉罗伟强的性格,说他从小鬼点子就多、不安分,说他从小就爱走歪门邪道、爱走捷径,叮嘱他要听从姑丈和表哥们的工作安排,要带好弟弟罗伟忠,叮嘱他俩要遵纪守法,要注意安全,罗海龙又特别叮嘱他俩不要用武功去持强凌弱,他说自己从练武至今几十年来都还没有用武功去打过人,所以,他也希望自己的儿子们也要能够谨守武德,不要用武功去欺负别人……

唉!长辈们总在啰啰嗦嗦的交待个不停,自古以来,这一代一代,都可谓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那罗伟强和罗伟忠在随了心愿后,兄弟俩便对奶奶和爸妈的话唯唯是诺,都一一的给予了应允。

又在数天之后,那罗伟强和罗伟忠便随姑丈和表哥们坐车去深圳打工了。

在深圳,罗伟强和罗伟忠便随表哥们在建筑工地里搬砖、搅灰沙、递灰沙、递砖、扛木板和模、扎钢筋等等,干的都是建筑工人杂工的活,一个安全帽、一身工作服、一双布鞋、一双手套,伴随着汗水,便使兄弟俩随同众工友穿梭在各个建筑工地之间了。

此时,杨健聪所在的建筑工程队,时而承接私人或单位的住宅建设,时而承揽一些单位的办公楼建设,时而承揽一些厂房建设,时而也承包市政工程的道路建设,随着信誉、质量的广被传扬和被认可,则使其承揽的工程业务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有时更是有数个工程在同时开工。

于是,在随后,那罗伟强和罗伟忠便随同众工友时而忙碌在城东,时而又忙碌在城西,深圳城的东西南北中似乎都留下了他们的足印和汗水了。

建筑工地几乎都是年轻人,他们白天在忙碌,晚上则三三五五的聚在了工棚里,有的在打牌,有的在看电视,有的在谈港澳明星,有的在谈论和幻想女人,有的则在嘻戏吹牛……

建筑工人的生活虽然辛苦,但也算充实和逍遥自在。

罗伟强和罗伟忠就这样在深圳过着这种辛苦而又充实和逍遥自在的打工生活。

咱再回过头来说此时在家里的罗家人。

自罗伟强和罗伟忠外出深圳打工后,那罗家家里便变得了冷清了,因为,罗伟斌在省城广州工作,罗伟芳在潮州上大学,而罗伟峰又在龙头中学住校读初中,儿孙们一个个就像丰满了羽毛的鸟儿一样,都飞出巢去了,因此,那家里便只剩下了李雪梅、罗海龙和曾淑萍了。

十数年来的儿孙绕膝,家里十数年来的儿孙的热闹,在刹那间便变得了冷清了,这让李雪梅、罗海龙和曾淑萍变得了不习惯了,也让他们有些寂寞起来了。

好在承包的竹林、鱼塘和家里的责任田需要他们三人去打理及种作,便使他们整天忙忙碌碌,同时,那罗伟斌、罗伟芳、罗伟强和罗伟忠也时常有写信回来报平安,那在龙头中学忙于学习的黄蜂仔罗伟峰的成绩又是名列前茅,这便使得他们三人有了安慰,也使他们三人有了全部的精神寄托。

时年,那罗海龙48岁,曾淑萍47岁,夫妻俩几乎操持了家里的所有种作,而已经70岁的李雪梅则在操持着家务,以及在帮忙管理着鱼塘和所养的鸡鹅鸭。

家里三人的日子就这样在忙忙碌碌、日复一日的过着。

至1985年的春节前,按孙辈们在信中所说的时间,那李雪梅便在大年二十二日下午从家里走过潘罗大桥,在龙城公路边等回了罗伟芳,跟着又在大年二十六日下午等回来了罗伟斌,自此,家里便又逐渐热闹起来了。

至大年二十八日下午,李雪梅在罗伟芳的陪同下,祖孙两人又去龙城公路边等罗伟强和罗伟忠回来。

等啊等啊,眼看那大巴车过了一辆又一辆,直到在太阳西斜的时候,那罗伟强和罗伟忠才在李雪梅和罗伟芳的忐忑心情中下了车了。

原来,那大巴车在中途坏车、修车了,以致从深圳到家的三百多公里的路程竟花了大半天的时间。

此时,那罗伟强和罗伟忠各背着一个大大的行李袋,那罗伟强的手上又提着两个纸箱,罗伟忠的手上也提着一个大纸箱,兄弟俩都留着龙船头,身上都穿着整套笔挺的西装,脚上也都穿着光亮的皮鞋,都是一副油光亮丽神气十足的样子。

一下车,那罗伟强和罗伟忠便欢快地与李雪梅和罗伟芳打起了招呼,那罗伟强更是放下了手上的东西,在叫了数声“奶奶”之后,他便对李雪梅又亲又抱,霎时,这乐得祖孙数人呀都在“呵呵”的大笑了起来。

“哎呀,出去一年,我强头和细忠都变成神鬼了,却像小时候那样亲奶奶、抱奶奶了,哈哈哈……哎呀,奶奶都差点认不出自己的孙子来了呀,哈哈哈……”李雪梅在灿烂的大笑了起来。

“奶奶呀,就算我变成了神鬼,那我也始终是你的宝贝孙子嘛,我一见到奶奶呀,就把持不住想亲奶奶了……”罗伟强嘻戏道。

“哦,好,奶奶也想死你们了呀,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都买了些什么东西回来呀?”李雪梅说道。

“哦,奶奶啊,姐,这些东西可都是为家里买的电器呀……”罗伟忠说道。

“哎呀,你们真有点像几年前的二叔公回来那样,是过番回来呀?哈哈哈……哎呀,真以为自己是个过番客呀?”罗伟芳也在打趣道。

“欸,我们比二叔公的过番客回来那可是还要高兴啊!”罗伟强在松开了奶奶后,他便走了过来提起了纸箱,“我告诉你们啊,这是摇头座扇,是给爸妈用的,这是摇转鸿运扇,是给奶奶你用的,将来在天热的时候呀,你们就再也不用摇大葵扇了呀,知道吗,你孙子可要让你们享福了呀。”

“哦?真的?我强头和细忠也能让奶奶享福了?哎呀,好,好好好,哈哈哈……”李雪梅越笑越灿烂、越笑越开心了。

“那当然啦。”罗伟强说道。

“奶奶,姐,这个箱里的呀可是一个宝贝呀。”罗伟忠说道。

“哦?什么东东呀?”罗伟芳睁大着眼睛笑着问道。

“收录机呀!听过没有?”罗伟忠应道。

“啊?那好啊!”罗伟芳露出了惊喜的笑容了。

“嗯,没错,既能当收音机用,又能放音,还能录音,来,我即刻开给你们听听。”那罗伟忠说完后便打开了包装箱,他即刻便把一部卡式收录机提了出来,随即,他的手指往收录机的按钮按了一下。

“嘣、嘣、嘣、嘣、嘣、嘣……”突然,那刺耳的迪斯科舞曲便在轰响了起来了。

“哎呀!细忠啊!你想吓死奶奶呀,哈哈哈……”李雪梅掩耳大笑了。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章续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