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黄陂

湖北黄陂蔡氏一族并非当地居民,而是明代洪武二年(1369),由江西饶州府乐平县迁来的。

为什么明清以来的谱牒大都记载,大批黄陂人均是从江西筷子巷移民而来的呢?

这是因为当时偌大一个黄陂县,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有移民需求。而且刚刚建立大明王朝的朱元璋,推行强制移民的政策,使移民黄陂变为现实。

当今的黄陂人也许不明白:黄陂在历史上,不是一度号称拥有“曹操人马”的人口大县吗?如今分布在全球的黄陂人多达四五百万,在当时怎么会人烟稀少呢?

有关移民史料显示,黄陂在历史上的确几度出现过人口荒。究其原因,这与黄陂的地理位置及天灾人祸息息相关。

据史志记载,黄陂始属西陵或安陆地,东北部曾隶属于豫州,南部则由荆州管辖,地处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交汇地带。境内的古代黄金水道府河、滠水、漂水,可穿越大别山、桐柏山的隘口,往北可直达商朝王都郑州;又可出长江,入汉水、涢水,淌过随枣走廊,跨越南阳盆地,通往关中地区;往西亦可通过长江、汉江抵达巴蜀;往南则直达江汉,并借洞庭湖、鄱阳湖及其干流通往江南诸省;东乘长江一泻千里,又可沟通吴会,通江达海。

同时,黄陂又是被称为“青分豫楚、襟扼三江”的陆路关隘武胜关(中国九大名关之一)的必经陆路要冲。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国道(20世纪的107国道就曾贯穿黄陂南北)。故自秦汉以来,黄陂屡遭兵燹,当地人在历次战乱中不是被乱兵杀掳,就是背井离乡颠沛流离。

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曾经指出,在公元前279年(楚顷襄王二十年)的战国时期,秦国大将白起曾在黄陂激战,并一举攻占古邑西陵。[2]

蔡以忱编纂、蔡元培所作序《蔡氏宗谱》

到了后汉末,刘表则以黄陂作为江汉之口,为防止吴国侵轶,特派黄祖于此筑城镇守,因名黄城镇。城南的武湖,时为与长江相连的天然湖泊,浩浩荡荡,因黄祖在此习战阅武而得名。也是三国时屯兵练兵与鏖战之地。

唐末天复年间,唐朝帝国名存实亡,各方节度使形成拥兵自重的局面。天复三年,江淮节度使、吴王杨行密,遣将李神福陈兵于鄂州城下,州帅杜洪求救于割据势力强悍的宣武节度使、梁王朱全忠,朱全忠立即遣兵屯于黄陂南乡滠口,对吴军构成威胁。

在宋末,北方的蒙古军从黄陂陆路(武胜关沿线)与水路(滠水、府河、武湖)南侵,并在境内与宋军兵戎相见。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说:“宋末,忽必烈南寇,取道于此。”黄陂居民又遭兵燹,不是家破人亡,就是流离失所。

元朝末年,湖北是红巾军与元朝军队,以及朱元璋所率部队厮杀拉锯的主要战场,社会动荡使黄陂以及江汉平原田园荒芜,百姓不是被强行征兵,就是四处亡散,庐舍为墟,许多地方渺无人烟。黄陂位于兵家交战的漩涡,首当其冲,县民逃亡殆尽。有元代诗人郝经游历于此赋诗《宿黄陂县南》为证:

茅屋欹斜竹径荒,

稻畦残水入方塘。

营屯未定夕阳下,

雁点秋烟不著行。[3]

再说此时的江西,经过宋元时期的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人口大省。而毗邻的湖北、湖南虽人烟稀少,但面积却是江西的2.5倍。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在统一长江流域之后,遂决定组织人多地少的江西人迁往湖南、湖北。此即“江西填湖广”的强制移民政策。

这里的“湖广”是指明代的省一级政区名称,时辖今湖南、湖北两省。而在元代则包括今湖南、湖北、广西、广东、海南全省,以及贵州的一部分。清代将湖广分为湖南、湖北两省后,“湖广”的名称仍在使用,把两省的总督叫作湖广总督,只是不再是一级行政区的名称。民谚中所说的湖广,其范围就是指明清时期的辖区。

“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政策实施后,以江西为主的长江中下游移民,或溯江而上,一艘艘民船逐队西行,或从陆路拖家带口,络绎不绝。率先抵达湖北境内的移民,选择毗邻的鄂东定居,故东部江西移民最多。后续移民者分三路向湖北中部、北部、西部扩散,一路继续沿江西进,一路进入汉水逆流而上,一路则走随枣走廊的陆路通道。

由于故土难离,大多数人不愿背井离乡。于是,官府就将移民用绳索捆绑,推上船、押上路,进行强制移民。两湖地区把上厕所称为“解手”即缘于此。那是因为移民们被捆绑着用船押运时,途中要大小便,须先呼请押送官兵解开手上的绳索,于是“解手”便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它与“洪武开坎”的传说,一直沿袭至今。

据明清方志与谱牒载,自明初起,有大批县民是通过官方与民间两种渠道移民至黄陂的。当时黄陂80%的居民,均系从江西筷子巷由官方强制移至此的。另外,一部分外出逃难幸存的原黄陂人也陆续返乡,重建家园。据成化八年(1472)统计,81年间,黄陂人口增长了两倍。即由洪武二十四年(1391)的42068人,增加到121900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