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铸剑”先驱·蔡以忱(修订本)
- 裴高才 肖咸炎
- 1864字
- 2025-04-08 07:41:58
榨坊起家
随着人丁繁衍,黄陂蔡氏宗亲逐渐分布在大屋畈周围多个村子:蔡官田、白家嘴、蔡家榨、蔡上湾、蔡下湾等,有的甚至迁往孝感、竹溪县,以及相邻的河南、安徽等省。
1865年7月4日(清同治四年乙丑闰五月十二日),由大屋畈迁居白家嘴的蔡氏第十六世孙蔡朴裕(1825—1895),又得幼子蔡宏熩(字映奎,号华陔,卒于民国九年庚申四月初七,即1920年5月24日)。
宏熩在兄弟四人中排行老四(俗称老幺)。他的三个哥哥分别是长兄宏燮(1845—1913,字映南,号理陔)、次兄宏枚(1853—1898)、三兄宏谱(1858—1895,字润金,号兰陔)。其中宏燮要年长宏熩20岁,几乎相差一代人。宏枚、宏谱各年长12岁与7岁。而且老大与老三均是三乡四邻驰名的饱学之士。
在传统的农村,家人特别疼爱老幺。因此小宏熩成了蔡家的开心果,蔡朴裕还吩咐老大与老三,负责调教老幺。
小宏熩也十分受人疼爱,自幼养成勤于思考,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只是长兄宏燮虽学优而不得志,长年游学省垣,不理家计。直到逢年过节返乡,才能对老幺点拨一二。老幺平时的学业自然全靠三兄、著名书法家蔡宏谱心传口授。

蔡以忱出生的祖屋:黄陂蔡家榨白家嘴
宏谱,字润金,号兰陔,是晚清秀才,尤其是在柳体书法上闻名遐迩,其得意门生金永炎,字晓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历任南京临时政府军官学校校长、广西陆军讲武堂堂长、鄂军都督府参谋长、民国大总统府幕僚处处长、北洋政府陆军部次长等职。[8]
在三兄的悉心调教下,聪颖过人的宏熩,学业日益长进,颇有发展前途。
不幸的是,在宏熩进入而立之年前后,父亲、三哥和二哥在三年内先后去世,而长兄又是一个不善持家的书呆子,他不得不放弃学业,挑起家庭重担。
好在宏熩自幼十分懂事,常常帮助父母做家务。由于他悟性高、动手能力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家用的小型农具与家具,大都出自他之手。
那时的农村,水田的农作物只种一季中稻,常年以种田为生的自耕农民,每年有几个月的农闲时间。比较勤奋的人,往往利用农闲帮人打工,挣点零花钱。
宏熩所在的白家嘴附近的集镇有一批榨坊,名曰蔡家榨,专为农户加工榨油。每当夏收、秋收季节,家里的油菜籽与花生榨油时,宏熩就帮助父亲和二哥前去“打油”(黄陂方言对“榨油”的别称)。

黄陂老榨坊之木榨(杨德元提供)
传统的手工榨油作坊的榨油有打板凳油、拗油、人工木榨油、油车榨油等多种形式,蔡家榨采用的是人工木榨式榨油。榨坊由一个双灶台、一个碾盘、一根硕大的木榨槽和一个悬空的圆柱体木槌组成。
一般说来,一根粗硕的“木油槽”,长度约5米,切面直径1米左右,树木中心凿出一个长2米,宽0.4米的“油槽”,油胚饼填装在“油槽”里。开榨时,随着掌锤的师傅与两个壮劳力,执着悬吊在空中大约50公斤重的木柱油锤,有节奏地连续撞击油槽中的木楔“进桩”上,被挤榨的油胚饼便流出金黄的清油,油从油槽中间的小口流出。
每逢寒暑假,蔡宏熩通过到榨坊代亲友“打油”,冬去秋来,终于学到了一手榨油绝活。
毗邻的王家看到青年蔡宏熩知书达理,敬老爱幼,又有一身好手艺,就托人说媒,促成王氏与蔡宏熩结为秦晋之好。
在蔡宏熩24岁那年,即1889年2月3日(光绪己丑年正月初四),长子蔡极忱(永清)降生。蔡家顿时像过节一样热闹,小两口为蔡家有了爱的种子和未来的掌门人而兴奋不已。
随着添人进口,为了替家庭分忧,他受聘一家榨坊当起了榨油师傅。父兄相继去世后,小两口商量,与其帮人打工,倒不如自己当老板。
榨油坊一般都建在村落集中、水源充沛的地方。大抵每年农历四月底油菜籽成熟后开始榨油。传统榨油工艺大致可以分七个步骤:炒干、碾粉、蒸粉、做饼、入榨、出榨、入缸。于是,他们经过东挪西借,选址蔡家榨路边建起了“一间茅草屋,两间瓦片房”的一家属于自己的榨坊。
榨坊是一个体力重,空气环境差的地方。蔡宏熩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对现有的设备进行改造,不断改善工作条件。比如说,把牛拉石碾改成了三头驴并排齐拉,石碾上装有多个轮子,大大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率。过去炒籽用的普通锅铲或者铁锹,经过他的改进,在木耙中间系上一根绳子,拴在梁柱上,由工人拿着把柄,来回翻动即可,既节省了人力,又提高了效率。以前炒20斤芝麻的人力,后来提高到80斤,效率提高了将近四倍。
接下来,小两口喜事连连。继王氏分娩了两个女儿之后,丙申年农历八月初七日,亦即公历1896年9月13日,次子襄忱又降临到蔡家了。
由于蔡宏熩的榨坊不断改进工艺,出油率高,服务周到。再加上他为人正直,待人和易,常常替宗亲乃至乡民调解纠纷。所以,他赢得了不少回头客。经过小两口辛勤打理,勤俭持家,几年下来,他们除还清了债务外,还盖房置地。全家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