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吊海瑞诗》

《吊海瑞诗》

一封朝奏盼君明,直谏君王除弊行。

圣主闻呈龙怒起,传书欲斩意惩黥。

属言抬榇忘生死,立志除奸保令名。

知汝刚正如比干,叹吾难作纣之形。

水深潭映月含情,霜重林惊松秉贞。

一意无私为众苦,全心有念替民争。

小人心惧权臣恶,君子身廉正气宏。

清廉身后无儿女,德厚生前有令声。

万众披麻哀大吏,千秋颂德念贤卿。

后记

自古以直而为官者,谓唐魏征,身份最为显赫,魏征是个千古有名的诤臣,正直敢言,不畏强权,对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起到了强大的作用。用贤才则朝堂兴,魏征遇到了唐太宗这样的明君,有效发挥了他的才能,虽然太宗为魏征的正直,敢言恼怒不已,但有长孙皇后这样的贤内助辅佐太宗,终是给魏政撑了腰,不畏权威,冒死直言犯谏。再者,唐太宗可谓是善于用人,魏征是个真诚、为国家好的人,有道是忠言逆耳利于行,太宗更加的器重于他。在魏征死后太宗痛哭流涕,说“朕失一诤臣也,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之所以有魏征这样的诤臣,太宗所做不利于国家的事,都能被及时的纠正。

而在反观包拯,同样是宋仁宗时期一个正直大臣,他也是一个不畏强权,正直敢言,铁面无私,心向社稷百姓的人。从他能狠心将自己犯罪的侄子问斩,便可以看出法无私情,他是一个遵法依法的人,世人因此来说他不近乎人情,依我看,他之所以如此的刚正不阿,那是因为他自小见证的自己的亲人被县官冤死,因此便生出了正义感,想着身体立行,遵从法律,改变贪污的局面,而他能从众官员中够脱颖而出,做到宋朝的大理寺卿,也是因为仁宗是一个明君。

而在观明朝海瑞,他也是一个正直敢言,不畏强权,心怀正义,坚守原则的人。可他的一生却连连受挫,那是因为他不懂得为人圆滑之道。为官清廉,触碰到了他人的利益,再者没有遇见唐太宗,宋仁宗这样的明君,从他在棺材铺里买好了棺材,并且将自己的家人托付给了朋友,大胆的上《治安疏》,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揭发官场的弊端和统治阶级的罪恶,同时提出改革意见,希望统治者能够采纳,然而明世宗读了海瑞的《治安疏》,十分愤怒,竟把《治安疏》扔在地上,还想找出其中指使之人,连同获罪。明世宗终是不愿做纣王,将海瑞处死,成其比干良臣之名,只好将其打入大牢。

明世宗这个人心慕道术,又玩弄政治手段,把持朝政,使严嵩和徐阶两党分明,互相权衡对抗。一个人的是非功过,是由大众才评价的。徐阶当政维护了大众百姓的利益,因为做事了(顾忌自己的利益即贪的同时也维护了大众百姓的利益),而严嵩顾忌了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却没有对大众做太多好事,而评价他俩的是大众百姓,所以我们当然认为徐阶好而严嵩奸人。徐阶做事有点清流也是内心利益趋使让自己贪的同时还能千古流芳,这一点还是徐阶更高一筹。

嘉靖皇帝可谓是一个拥有极深的城府、大手腕的君主了,数十年不上朝堂,却能把持朝臣,社会没出现大的紊乱,这是他的厉害之处。但不管怎么说,自明朝武宗朱厚照,荒废国政以来,明朝便已开始走下坡路了,而世宗还不思进取,贪恋道术,玩弄心机。虽然嘉靖皇帝死后,由张居正持政,实行一条鞭法,但未能广泛施行,民生疲劳困苦,君主又好疑,张居正虽总览朝政,但终未能使国家中兴,直到清朝统治者入关,才缓缓实行。明朝的臣子多半都是权臣,不是宦官把持朝政,像汪直,刘瑾,魏忠贤就出现社会动荡的局面,再者便是严嵩,徐阶,张居正这些心机极深的朝臣,不过我这话说的也有些问题,人家没有强的政治手段,又怎能坐到那个位置上呢?明太祖朱元璋大肆杀害臣下,为太子扫清异党,故明朝臣子多半都相当韬光养晦,隐忍待发,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利益熏心之徒。

海瑞的出现真是一股清流,正如老子所说,福之祸之所倚,祸之福之所伏,海瑞因上疏,直谏而获罪,但也因此而脱颖而出,锋芒毕露,成为当时明朝的一股清流,他出狱之后便开始升迁,到地方为官,革除弊端,爱护民众,使贪官污吏皆为震惧,而争相诽谤,由此可知,人即不能过直,太刚强,又不能昧着良心,鱼肉百姓,无所作为,中庸之道,可谓是一门精深的学问呀。

作为封建统治来说,海瑞为官可用,但是不能重用,其可用之处在于革除弊端,引导民众,凝聚民心,对抗腐败之政,干史的作风,有利于实行新法。其不可用之处,封建统治之下,大多都是权势,海瑞为人太过刚强,秉性正直,以清廉自守,仿佛时刻和那些权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岂能为那些人所容,再者他太干净,所以没钱交际,他一辈子也不能入阁,进不了权力中枢。因为他没有自己的势力。但凡进入内阁的,家底肯定不差。他也只能用来地方治世,发扬善政,而不能用作权臣。如果这样的人才,出现在当世,必是人民的父母官,受万人之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