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笔记的几道工序——忆、补、改、编、分、舍、记

可能大部分中学生都深知做笔记的重要性,它对于随后的学习和复习都是非常宝贵的;它还能帮助人们克服头脑中记忆和储存知识时的局限性。研究结果也表明,做笔记的人比那些不做笔记的人在测验和考试中成绩要好得多。例如,有一项实验,在开始讲课后几个星期,对听课者进行一次测验,做笔记的人获得65%的分数,而不做笔记的人只得25%的分数。做笔记的人在测验前能够按照笔记进行复习和背诵,而其他人只能依靠以前的那点记忆。

然而,要真正让笔记对于你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效用,不仅要记笔记,还要经常整理笔记,整理笔记能帮你更好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可能你也有这样的感觉:在上课的时候,你认为很多问题已经听清楚了,所以笔记上没有详细记录,也没有向老师提问;在整理笔记的时候,你应该思考每个出现的问题,如果你发现自己并未吃透某个问题,那么,你就应该好好地利用老师的答疑时间或者在下节课上提出自己的疑问。

对此,2008年浙江省中考状元道出了自己的学习经验:

他说,这次的中考有点超常发挥,而这得益于他的复习方法。他向大家介绍了他的学习方法,第一就是勤做笔记,第二要善于做笔记,第三时不时整理笔记。陈琨说,自己就是因为对笔记的重视才让自己的学习成绩如此稳定。另外,跟着老师的复习进度推进很重要。

从上面的经验中可以看到整理笔记的重要性。的确,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笔记往往较杂乱,课后觉得不好用,为了巩固学习效果,积累复习资料,指导阅读训练,有必要学会整理课堂笔记,使之成为清晰、有条理、好用的“导读助练”的参考资料。

对课堂笔记进行整理、加工,其方法与程序大致如下:

(1)忆。“趁热打铁”,课后就抓紧时间,对照书本、笔记及时回忆有关的信息。这是整理笔记的重要前提,为笔记提供“可整性”。

(2)补。课堂所做的笔记,因为是要跟着老师讲课的速度进行的,一般的讲课速度要较记录速度快,于是笔记就会出现缺漏、跳跃、省略、简单甚至符号代替文字等情况。在记的基础上,及时做修补,使笔记有“完整性”。

(3)改。仔细审阅笔记,对错字、错句及其他不够确切的地方进行修改。其中,特别要注意与解答课后练习,与学习目的有关的内容的修改,使笔记有“准确性”。

(4)编。用统一的序号,对笔记内容进行提纲式的、逻辑性的排列,注明号码,梳理好整理笔记的先后顺序,使笔记有“条理性”。

(5)分。以文字或符号、代号等划分笔记内容的类别。例如,哪些是字词类,哪些是作家与作品类,哪些是作品(课文)分析类,哪些是问题质疑、探讨类,哪些是课后练习题解类等。为分类摘抄做好准备,使笔记有“系统性”。

(6)舍。省略无关紧要的笔记内容,使笔记有“简明性”。

(7)记。分类抄录经过整理的笔记。同类的知识,抄在同一本子上,或一个本子的同一部分里,也可以用卡片分类抄录。这样,日后复习使用就方便了,按需所取、纲目清晰、快捷好用,使笔记有“资料性”。

总之,掌握整理笔记的几大程序,你一定能吃透笔记,掌握知识,真正理解老师课堂讲解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