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遂

气味苦寒,有毒。主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癥坚积聚,利水谷道。
甘遂始出太山及代郡,今陕西、江东、京口皆有。苗似泽漆,茎短小而叶有汁,根皮色赤,肉色白,作连珠状,大如指头,实重者良。
土味曰甘,径直曰遂。甘遂味苦,以其泄土气而行隧道,故名甘遂。土气不和,则大腹。隧道不利,则疝瘕。大腹则腹满,由于土不胜水,外则面目浮肿,内则留饮宿食。甘遂治之,泄土气也。为疝为瘕则癥坚积聚。甘遂破之,行隧道也。水道利则水气散,谷道利则宿积除。甘遂行水气而通宿积,故利水谷道。
《乘雅》论:甘遂其为方也,为大,为急。其于剂也,为通,为泄。但气味苦寒,偏于热,为因寒则非所宜矣。 (《本草崇原》卷下)
甘遂苦寒有毒,专于行水攻饮,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乃泄水之圣药。故大陷胸汤用之者,能直达上而泄下也。主泻十二种水疾,去痰水脚气,阴囊肿坠,痰迷癫痫;噎膈痞塞。
按:以上三种,性皆苦寒而有毒。盖苦能泄下,寒能清热,毒能破坚也。

【歌诀】

甘遂留饮并宿食,大腹疝瘕痛满急;
面目浮肿水胀消,利水谷道破癥积。 (《医学要诀》草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