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孟子》——气势浩然的语录体散文集
- 一生的读书计划:一生要读的中国历史100本书
- 碧泠
- 1372字
- 2021-12-30 15:47:25
点击作者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市)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由于他景仰并弘扬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的又一大名师,后世尊为“亚圣”。与弟子一起著有《孟子》七篇。
情节缩微
《孟子》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王》、《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7篇。其思想的核心是性善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其仁政学说和修养学说。战国时期,人性问题成为百家争鸣中的重要问题。孟子在与各种人性学说的争论中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都有天赋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是人与禽兽的区别之所在,也是仁、义、礼、智等善的萌芽,而恶则是后天受到外界影响而产生的。孟子强调,天赋的善性是人所共有的,在这点上,尧、舜与人同,人皆可以为尧、舜;只要自觉努力,任何人都可以成为道德完善的圣人;他大力提倡自觉修养,反对自暴自弃。
孟子还认为,尽心、知性就可以知天,知天的途径就是修养心性。据此,就把“天”落实到人的心性上来。这样,对于天,不必去祈祷、占卜,不必外求。孟子的这些思想鼓励了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主体自觉性,同时也阻断了中国文化向宗教方面发展的道路,对于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在其仁政学说中,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著名论点,进一步发挥了民本思想。他认为,在政治生活中民众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君应该以民的意志为标准来任免或处罚官吏。他劝告当时的各国统治者,要想取得天下,关键在于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了得民心,孟子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和措施,并且认为,保证百姓的温饱是进行道德教化的重要基础。
在修养方面,孟子强调人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自觉精神,明确提出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因此在生与义二者不可得兼的时候要“舍生取义”,提出了要养浩然之气,培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自觉接受艰难困苦的磨练等极有价值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如《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向孟子请教治国保民的良策,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单靠小恩小惠是不能奏效的,接着就阐述了他的“王道”、“仁政”的主张。“仁政”的具体内容,包括发展农业生产、保障人民生活、注重礼义教化、反对贵族奢侈等,这些当然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提出的;但在战乱不止、民不聊生的当时,多少还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孟子用一个通俗贴切的比喻将梁惠王陷入两难困境,不仅借机陈述了“王道”、“仁政”的实施方案,又不动声色地指摘了梁惠王的推卸责任,迫使梁惠王不得不承认他的观点。此种论证方法应该说非常巧妙。
专家小议
《孟子》主要记述了孟子的言行。它善用譬喻的方法说明道理,语言形象生动,议论雄辩有力,是先秦诸子中杰出的散文著作。它不像《论语》那样以简约、含蓄取胜,而是言辞犀利、感情充沛、富于论辩性,不仅表现了一个思想家机敏的辩才,而且文章也写得曲折尽情、酣畅透辟。此种风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影响深远,如贾谊、韩愈、苏洵等著名散文家,他们说理的痛切、感情的激烈、气势的奔放、词锋的锐利,都可看出吸取了《孟子》的长处。
主人公精粹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