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数字技术与城市发展

从蒸汽机、电力到互联网,技术发展对城市的影响不只是改变城市的流动方式、照明模式与交流模式。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铁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城市在贸易、物流以及生产生活方面的进步。电力的发明与应用从家用电灯、城市路灯开始,一直到催生城市生活电气化时代的到来,电冰箱、电风扇、空调等电器设备进入城市生活的客厅,给城市的消费模式、服务模式等带来了巨大影响。互联网的诞生从最开始的连接信息到连接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显然已经越来越突破互联网发展之初对“数字化生存”的想象。互联网不只是改变了城市运行的基础设施,电商平台、社交平台、直播平台、游戏平台等在城市中的崛起,物流、人流、资金流、数据流在城市运行过程中的交织,意味着数字技术支撑的平台、数据和算法正在重塑城市的生存方式。我们不仅看到个别边缘城市在互联网直播间的流量驱动下被重新唤醒和激发价值,也看到有城市因为错失了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良机而被抛下时代的列车,进而逐渐失去工业时代的荣光。

2018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智慧城市:数字技术打造宜居家园》报告指出,技术为城市发展模式带来的变革,包括低成本的信息流通和互动模式、动态实时的全局信息和响应能力、新经济与新产业的崛起等。从以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为代表的“铁公基”,到以5G、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数字时代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升级与重塑使城市发展正在面临底层逻辑的刷新。截至2021年3月底,我国已累计建成超81.9万个5G基站,高于2020年底的71.8万个5G基站。[6]根据ABI Research最近的一项研究,预计到2025年,中国5G用户将达到7.39亿。这一数字将占全球5G市场份额的近40%。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1776.4亿元人民币,且由于疫情防控,以信息申报、扫码通行、视频会议等为主的SaaS需求陡增。GS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发布的《2020年移动经济》报告显示,预计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总连接数规模将达到246亿,中国物联网连接数将达到80.1亿。Markets and Markets预测,到2023年全球数字孪生市场规模将达到157亿美元,到2025年将突破26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38%。中国数字孪生城市投资活跃,预计到2023年,本地新型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到1.3万亿元。中国城市信息模型(CIM)相关投标项目从2018年的2项快速增长至2020年的19项,仅城市信息模型公开招投标项目规模已经超过8亿元。[7]技术驱动的城市发展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由技术创新、投资以及商业模式变革所带来的城市内部的产业结构、服务体验、治理秩序的变革也成为全球各大城市日渐关注的焦点。

数字技术的崛起不仅为城市决策、治理与服务带来新的解决方案,同时也激活了平台企业、社会组织、市民积极参与城市治理和服务创新的热情。艾瑞咨询在《2019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报告》中指出,智慧城市的相关应用能使城市中的袭击、抢劫和偷窃率降低30%~40%,使城市温室气体排放和不可回收垃圾减少10%~20%,使市民通勤时间减少15%~20%,使城市就业数量提升1%~3%。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技术的角色与价值也在随着城市的发展阶段与诉求不断演变。数字技术之于城市,正在由一种工具、资源等被动型、支撑型角色,逐渐转变为关乎决策意志、市民权利、安全风险的主动性力量。

移动互联网正在快速提升城市的发展势能。移动互联网通过对城市服务场所与服务时段的无边界扩展,使城市服务的供给数量得到了释放与跃升。此外,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特性与智能手机及其他智能设备在线生态的能力,城市服务的流程与体验得到了优化与改善,移动城市服务产品的轻量化与人性化成为基础服务标准,“用户获得感”与服务温度成为移动城市服务的关注焦点。大数据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正在成为城市运行的新“燃料”。对于城市而言,大数据在城市运行决策优化、城市治理模式精准化、城市服务模式定制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城市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可以提前感知和预判未来一段时间内城市的运行态势,提前对风险隐患启动应急预案,防患于未然;结合不同空间、时间以及不同条线部门的大数据,分析城市问题的核心症结,从而从根本上提出解决方案,做到标本兼治;对目标市民群体及企业的城市服务诉求进行精确感知,在不同时间、位置以及场景进行个性化服务推送与输出。物联网则正在成为城市运行“感觉系统”,并成为“一网统管”的重要基础设施。通过对不同城市的基础设施安装符合管理需求的传感器设备,对监测目标进行实时动向监测、数据采集与分析,及时准确地预测、分析和判断,以确定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行状态、是否遭到破坏以及是否需要维护或更新;通过物联网平台与设备对城市水、电、煤气等能源的远程监控,可定时记录与观测城市能源损耗状态,对目标区域的能源浪费实现精准控制,如遇城市大型活动及突发紧急状况,可对电力通信供给进行战略优化与远程调度;对于工作人员无法抵达的区域和空间,可通过无人机定期巡航实现近距离触达,以监测目标绿地、河道、森林等的生态保护状况,或替代工作人员进入危险区域进行作业。

此外,人工智能在城市治理与服务的流程、体验及创新上正在改变城市的治理模式与服务供给方式。通过对城市治理与服务流程的标签化设置与优化,面向特定城市人群创新城市服务的供给方式,通过身份验证、即时互动等手段,以及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技术的综合运用,为市民办事服务提供全息化、沉浸式服务。人工智能还可以提升城市应对灾害与风险的能力,在城市服务平台的海量用户行为与服务数据沉淀后,通过算法构建与机器学习,对未来可能出现和发生的城市灾害进行提前预警。

区块链的本质则是以一种全新的信用分发管理机制重建一套社会治理与运作结构,目前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政务数据共享及电子证照应用领域。区块链对城市治理与服务的影响主要在于隐私保护与服务创新方面,具体应用场景包括个人身份验证、市场监管、政务公开等。除了通过联盟链方式使市民前所未有地掌握自身数据的使用场景、调用来源及应用流向,区块链+政务服务还可以在“一网通办”“免证办”等方面为市民办事带来更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