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点说明

自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著《世说新语》以来,后世各朝不断有仿效之作出现,以至于形成了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世说”系列,清初王晫的《今世说》即是其中的一种。

王晫是清初杭州一带较有名望的布衣文人,《杭州府志》中载有他的小传:

王晫原名棐,字丹麓,仁和人。年十三补学官弟子。天质茂美,笔疏气秀,毛奇龄称其诗自然温厚,不徒以音节入古见长。遭外艰,丧葬遵古制,衔恤陨涕,风雪中重趼远涉,遍告当世巨公长者,乞为志传,成帙曰《幽光集》。士大夫读而悲之。晫好方人,持论风旨,为《今世说》。所居曰霞举堂。

在《国朝杭郡诗辑》卷六中也有王晫的小传,内容与《府志》所载相类,不过又扩增了“四方士夫过武林者必造霞举堂,故座客常满”,“家既落,犹喜刻书,客至,质衣命酒,四十后益困”等描述。

在“世说”系列中,诸作多是从先前的各种正史稗说中采撷素材,然后按《世说新语》的体例作归类编排与改写润色,可是《今世说》的载录却如毛际可在卷首序中所言,是“止以四十年来睹记所及”。严允肇在该书序中进一步介绍说:“自清兴以来,名臣硕辅,下逮岩穴之士、草句之儒,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内容与时代同步,这是该书的重要特色,王晫确定书名时在“世说”前冠以“今”字,其意盖在于此。

《今世说》共含四百五十条,涉及清初名流近四百人,它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文坛的状况、士人的风貌,以及明清鼎革后士林的心态。不过,此书所载士人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江浙两省所占的比例竟高达十之七,这还不包括在江浙做官或寓居者;在江浙人士中,又以浙江为主,而且是集中在王晫本人所居住的杭州一带。可以说,这本书的记载实际上是以当时的“西泠十子”为中心,然后扩及其交游。更令人惊异的是,王晫将自己也载录入册,他自称是其友“节取一二,强列集中”,但条数却甚多,与陆圻并列第一,而且赞誉又极高,难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批评其“载入己事,尤乖体例”。

《今世说》的体例一如《世说新语》,但它只列三十门,略去了“自新”、“黜免”、“俭啬”、“谗险”、“纰漏”与“仇隙”六门,而含贬义色彩的“汰侈”、“尤悔”与“假谲”三门,也分别只有一、二、三条。这只能用王晫的有意回避来解释。描写当世的人与事,要有无畏的勇气才能秉笔直书,在鼎革之变的非常时期更是如此,而王晫显然是顾虑重重。因此,《今世说》对今日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由于时代与作者的种种局限,它的不足之处是很明显的。

《今世说》原刊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咸丰二年(1852)伍崇曜刻《粤雅堂丛书》时收入此书,从此《今世说》在世上流传较为广泛。后来《清代笔记丛刊》、《笔记小说大观》与《丛书集成》初编本所收的《今世说》均据《粤雅堂丛书》本排印。这次标点整理,仍据以作为底本。书中明显刊印错讹,径予改正,不出校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