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说谎的情绪反应

基于说谎时产生的一系列情绪和生理变化,测量生理反应的测谎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司法刑侦、商业金融、国家安全等领域,但是人在说谎时为什么会产生一系列情绪反应和生理变化呢?这些变化是否具有普遍、固定、可识别的模式?解答这些问题在社会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1.1 说谎与情绪的关系

近30多年的说谎行为和测谎研究表明说谎与情绪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甚至说谎和欺骗行为本身就是情绪性的:一方面,情绪驱动人去说谎和欺骗;另一方面,说谎反过来又会激发说谎者的情绪(Buller & Burgoon, 1996)。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反映了主体与客观刺激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当受到对自身生存和发展有利的刺激,或处于对自身生存和发展有利的环境中时,都会产生正性的情绪或情感,反之则产生负性的情绪或情感。说谎时的情绪特点同样也符合这样的规律(Ekman & Friesen, 1969; Zuckerman, Depaulo, & Rosenthal, 1981),而且情绪和情感贯穿了说谎的整个过程。

1. 说谎的动机与情绪

人为什么会说谎?人说谎的原因千变万化、各不相同。在说谎之前,每个人都会先产生说谎的动机。

(1)动机与情绪概述

动机与情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动机是驱动我们产生行为的内在力量。情绪的动机维度理论认为,情绪不但具有正负性效价和强度,也具有动机维度(Gable & Harmon Jones, 2010; Carver & Harmon-Jones, 2009)。不同的情绪状态由于其动机强度和指向的不同,也会驱动个体做出不同的行为反应。例如,高动机强度的负性情绪有愤怒和恐惧,愤怒会驱动个体攻击引起他愤怒的对象,而恐惧则会驱动人们快速逃离引起他恐惧的对象。正如前文所述,情绪会驱动人去说谎和欺骗,情绪是说谎的内在动机(Buller & Burgoon, 1996)。

(2)趋利避害的说谎动机

通常,人们说谎的主要动机是为自己谋取各种各样的利益或者避免损失。趋利避害,这是生物的本能。趋利避害的内在动机是情绪系统在起作用。获取利益便是给自己的生存或者发展带来好处,因此利益的获取不但从客观上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帮助,主观上也会给自己带来正性的情绪、快乐、满足,甚至成就感。说谎的另一个主要动机是避免负性结果。为了避免给自己带来麻烦,或者为了掩饰自己犯下的错误而躲避惩罚,个体试图通过谎言来降低对自身利益的损害。尤其是在司法和刑侦领域的测谎情境中,说谎通常是为了逃避法律责任和被处以刑罚的严重后果(Kristina & Matthias, 2018)。

(3)成就感与说谎动机

有时,人们说谎可能并不会给自己带来实质性的利益,而仅仅是寻求成功地掩人耳目、蒙蔽他人的刺激感和成就感。说谎之所以会给人带来刺激感和成就感,是因为说谎类似于人与人之间的博弈,存在失败的风险,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自我控制能力。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在他的《说谎——揭穿商业、政治与婚姻中的骗局》一书(Ekman, 1985)中提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他在芝加哥大学就读时,该校学生以到学校经营的书店偷书为娱,甚至新生入学后的“入门仪式”之一便是偷书。埃克曼在书中也总结了三种说谎快感最大的情形:第一,被欺骗的对象本身难以愚弄;第二,所实施的谎言本身具有挑战性,需要隐瞒或者编造的情节和信息非常有难度;第三,有局外人知道或者关注这个谎言,并且对说谎者的说谎和欺骗技巧表示赞赏。

(4)道德感与说谎动机

另一个与说谎动机密切相关的情绪是道德感,以及随之而来的罪恶感和羞耻感。如果说生物本能的趋利避害作为一种外部的诱因会促使人为了利益去说谎,或者因为惧怕说谎带来的严厉惩罚而不说谎,那么道德感,以及随之而来的罪恶感和羞耻感则是关于说谎的内在准绳。道德感强烈的人,可能会预见到说谎行为所带来的沉重的罪恶感和羞耻感,从而避免说谎。埃克曼(Ekman, 1985)认为,羞耻感和罪恶感是两种不同的情绪,罪恶感是个体的自我批判,是在别人不知道自己说谎的情况下的自我反省,而羞耻感则是源于谎言败露时,他人对说谎主体的非议所带来的情绪体验。

虽然道德感是约束人们说谎的内在准则,但并不是所有人,或者人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会对说谎产生羞耻感和罪恶感,例如,某些具有精神病态人格的人。当一个人将说谎和欺骗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或者习以为常时,那么这个人在头脑中便会合理化自己的谎言和欺骗行为,从而不会产生羞耻感和罪恶感。例如,上面提到的埃克曼大学时代流行的偷书行为,大学生们合理化自己的偷书行为,并没有感到任何罪恶感和羞耻感(Ekman, 1985)。

还有很多情况下,人们对特定的说谎行为抱有“特赦”心理,把说谎和欺骗当作特定情况下被允许的行为。例如,人们对于卧底警察、国家机器的间谍特工、谈判专家、外交领域的政客、面对重症病人的医生、商场里的促销员(他们的赞美和恭维,很可能都是程式化的,而非发自内心)等人群的职业行为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对于这些人来说,说谎和欺骗是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这种技能甚至攸关性命或国运。

2.说谎过程与情绪

说谎行为实施的过程与情绪密不可分(Buller & Burgoon, 1994; 1996)。说谎行为通常包含欺骗性的言语内容,以及附属的言语(那些与谎言本身无关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语气、语调等语音信息,以及表情、肢体动作和姿态等),附属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通常都是用于传递情绪性的信息。

(1)伴随说谎的伪装情绪

人们在说谎的时候通常需要伪装自己的情绪来掩饰内心的真实感受,或者通过故意的情绪表达来误导,甚至诱使他人相信其谎言。一旦人们采用情绪性的表现来误导、诱骗他人,那么情绪本身也就成为谎言的一部分。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无一例外都习得了大量在某种社会情境下应该表现出的某种特定情绪、情感的知识和经验。例如,当朋友或者亲人在向我们转述一件令他非常扬扬得意的事情时,我们应该表现出欣赏的神情;当我们去看望危重的病人时,应该说很多宽慰病人的话,假装病人快要好起来。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知识,并且能够把自己的情绪矫饰得滴水不漏。20世纪90年代,轰动美国的美式橄榄球运动员辛普森杀妻案在调查之初,警方在证据不足的前提下,认为辛普森具有重大的杀人嫌疑。这是因为辛普森在向探员否认自己犯有杀害前妻的罪行时,并没有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悲痛情绪。探员基于之前采访受害人家属的经验,主观地认为辛普森有很大的嫌疑,然后便炮制了各种证明辛普森杀人的证据,这严重违反了美国司法体系所严格遵守的程序公正原则,因此最终辛普森被判定对其妻子和情夫的死亡仅仅负民事责任,此案成为美国历史上“疑罪从无”疑罪从无原则最早源于古罗马法的“罪案有疑,利归被告”的原则,从有利于被告的角度出发,做出从宽或从免的判决,之后被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宪法或者国际条约采纳。中国的法律也采用疑罪从无原则,中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第三项规定: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的最有名案件。在这个案例中,辛普森没有能够很好地矫饰自己的情绪,他对前妻的冷酷态度导致警方先入为主地认为他有嫌疑,从而发生了伪造证据的闹剧。

(2)说谎行为引发的情绪

正如第4章所介绍的,说谎行为可以分为意图、执行和反馈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说谎者都需要隐瞒客观真实的信息,建构错误或者虚构的信息,并采用恰如其分的方式把自己建构的信息表达出来,这些都需要付出认知努力来保证说谎最终成功。在这个过程中,说谎者需要处理基于真实信息的反应倾向与基于虚假信息的反应倾向之间的冲突,或者说需要抑制真实反应。因此,真实反应倾向与虚假反应倾向之间的冲突,增加了说谎者的认知冲突和认知负荷,消耗说谎者的认知资源,不但使其反应时间变长(Suchotzki et al., 2017),而且说谎者为了努力使谎言成功,会对自己行为过度控制,引起情绪唤醒水平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动机损害效应(motivational impairment effect, Ben-Shakhar & Elaad, 2003; DePaulo & Kirkendol, 1989)。因此,当说谎者希望自己的谎言成功的动机越强烈时,就越需要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对自己说谎时的行为表现进行更强的控制,那么这些认知活动可能会使他更加紧张和焦虑。

(3)预测说谎后果引发的情绪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谎言败露所带来的负性结果会让说谎者不安、恐惧和焦虑。除了害怕谎言败露所引发的恐惧和焦虑,愧疚感和罪恶感也是说谎时以及说谎之后常见的情绪体验。虽然担心谎言败露会引发恐惧和焦虑,但是如果这种恐惧或者焦虑的情绪比较轻微,非但不会使说谎行为失败,反而会使说谎者始终保持警惕,更加注意控制自己的言行和神态。但是,如果这种恐惧和焦虑的程度比较严重,那么说谎者则很可能会在说谎过程中表现出异常的行为特点和生理反应。因此,埃克曼认为,传统测谎仪测的不是谎言本身,而是情绪信号(Ekman, 1985)。

接下来,我们将简要介绍说谎情绪的三个成分,并在5.2节深入介绍说谎情绪的神经生理反应。

5.1.2 说谎情绪的三个成分

目前,心理学研究者普遍认为情绪包括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个成分。相应的,说谎的情绪反应也对应三个成分:说谎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

正如本节所介绍的,说谎时伴随的主观体验非常复杂多变,有可能是恐惧、焦虑,也可能是羞愧、内疚,还可能是扬扬得意、暗自窃喜,在此不再详述。

情绪的外部表现主要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是情绪主观体验的外部行为表现。在所有外部行为表现中,微表情被认为是最具有识别谎言价值的面部表情。美国福克斯广播公司播出的电视剧《别对我说谎》更是将微表情渲染上一层神秘色彩,也将保罗·埃克曼关于微表情的研究带入大众的视野。

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会同时伴随脑部的神经生理反应,以及全身外周神经、内分泌系统等的变化,也就是生理唤醒。通常伴随情绪发生的生理唤醒不太容易受人的主观意志控制,所以成为测量情感、测谎的相对客观的指标。因此,多导生理记录仪(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测谎仪)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与情绪有关的研究,以及谎言识别领域,用来记录对情绪变化敏感的多项生理指标,然后进行综合分析。

小结

本节主要介绍了说谎的情绪反应。说谎行为与情绪紧密关联,情绪会驱动人说谎和欺骗,情绪是说谎的内在动机。通常人们说谎的主要动机是趋利避害,也有可能是寻求欺骗成功的刺激感和成就感,而道德感以及随之而来的罪恶感和羞耻感则是约束人说谎的内在力量。说谎行为实施的过程也与情绪密不可分。当采用情绪性的表现来帮助说谎时,情绪本身也成为谎言的一部分。在准备说谎、实施说谎行为的过程中对说谎行为结果的预测会引发复杂的内心情感体验。说谎的情绪反应对应三个成分:说谎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传统的测谎仪测量的是人在说谎时的自主神经生理反应。

思考题

1.说谎动机与情绪之间有什么关系?

2.道德感如何影响人的说谎行为?

3.说谎时可能伴随哪些情绪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