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骄傲的沙陀人

沙陀部族

沙陀,又名处月,以朱邪为姓氏。原是唐朝时西突厥的一部,属于多民族的混合体。7世纪中叶,唐太宗灭薛延陀,抽调同罗、仆骨(突厥别部)部族中部分人员组建了沙陀都督府,继而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部族。

沙陀人游牧于今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南一带,因其地有大沙丘,故而得名。估计当地要是有大石头,那就该叫石陀人了吧!

沙陀是个值得骄傲的部族,他们实在有骄傲的资本。翻开历史书看一看,整个五代前中期,沙陀士兵基本处在无敌的状态,直到北方镔铁民族契丹的崛起。

除此之外,纵观整个五代,从后梁建国(907年)到北宋建立(960年),短短五十四年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建立政权,而其中沙陀人先后创建了三个大的政权,分别是李存勖创建的后唐、石敬瑭创建的后晋、刘知远创建的后汉。

而且,在五代后期的951年,沙陀人刘崇在太原建立北汉政权(十国之一)。凭借着契丹的扶持,一直和北宋死磕到太宗赵光义时期,最终在979年才告灭亡。算上北汉,沙陀人一共建立了四个政权。

当然,没有任何民族自诞生之日起就能立于巅峰,俯视世间万物。由弱小到兴盛,由谦卑到骄傲,沙陀人足足奋斗了两百年。

这个过程足够漫长,也足够艰辛。

在安史之乱前,沙陀人一直处于打酱油状态,跟着天朝军队四处平乱,顺便混点军功和赏赐,刷刷存在感。自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朱邪孤注率部响应西突厥叶护(突厥官名)阿史那贺鲁反叛被迅速平定,沙陀部族唯大唐帝国马首是瞻,再不敢妄生异端。

龙朔二年(662年),沙陀首领朱邪金山跟随左武卫将军薛仁贵,也就是小说和影视作品中的那个“白袍小将”,平叛漠北有功,还捞了个墨离军讨击使的官职。

那个时期,大唐国力强盛,抚育万邦,能跟随唐帝国征战各方,对许多少数民族来说都是大大的光荣。那些上阵立功而受到帝国赏赐的将士们,也可以无比骄傲地向族人好好吹嘘一番:

“看见没有,老子可是跟着天朝打过仗的!”

随后安史之乱爆发,沙陀首领骨咄支因参与平叛有功,唐肃宗李亨授予他特进、骁卫上将军。他死后,子朱邪尽忠继位,尽忠升任金吾卫大将军,封酒泉县公。后来吐蕃崛起,率军占据河西走廊,大唐无力争夺,沙陀与唐朝的联系受阻而中断了一个时期。

安史之乱作为帝国的一个分水岭,体现在民族关系上也很明显。漫长的八年平叛,消耗了帝国太多的精力,而且留下了一大堆无解的难题,令后世之君头痛不已。那些受到大唐庇护的少数民族部落,有的选择发动叛乱,有的选择另随强者,“天可汗”这个曾经响彻万邦的称号,几乎很少再有人提起。

大唐贞元年间,迫于吐蕃的武力威慑,沙陀率部宣布归顺。这倒无可厚非。只是吐蕃首领可不像大唐国君那样有怀柔万邦的胸怀,本着“非我族类,其心必殊”的原则,吐蕃强占了沙陀原居住地,将这个刚刚归顺的小兄弟,举族迁徙到甘州。

吐蕃的死对头回鹘攻取凉州,而武威距离甘州很近,吐蕃首领怀疑沙陀人暗中串通回鹘,准备强迫沙陀迁至黄河以北地区严加控制起来。

沙陀部落在投降吐蕃的这个阶段,不是充当炮灰,就是被远远孤立在偏远地区,生存条件极其艰苦。

穷则思变,吐蕃可以迫使沙陀屈服,但不能剥夺其生存的权利。跟着吐蕃混不下去,沙陀首领朱邪尽忠与其子朱邪执宜暗中商议,决定重回大唐怀抱。

归来吧,归来吧,浪迹天涯的游子!大唐才是你们永远的避风港湾!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沙陀部落三万人启程东迁,途中遭到吐蕃部队的阻击,部众死伤两万余,朱邪尽忠也在混战中被杀。继任者朱邪执宜率余下不足万人逃到灵州,得到大唐率军接应,才没有全族覆没。

大唐将沙陀人安置在盐州,并设立阴山都督府,封朱邪执宜为阴山府兵马使,执宜随后陆续收编流散民众,才最终安定下来。

经历过辛酸沉痛的迁移(甚至称得上千里大逃亡)的沙陀,日子依然不好过。大唐同样怀疑沙陀人反复无常,今天投靠我,指不定明天又聚众叛逃了。

朝廷为此想了个办法,操作起来很简单:内迁+分化。

灵盐节度使范希朝调任河东节度使之际,朝廷下令让沙陀举族跟随迁往河东。范希朝选其骁勇一千二百骑,号称“沙陀军”,统归自己掌管。其余族人安置在定襄川,执宜部则居神武川的黄花堆,更名“阴山北沙陀”(我才是正统好不好)。

不管过程多么艰辛,沙陀族最终完成了内迁。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实力恢复了不少。反观大唐,多年来不但没有重塑盛唐气象,国力、军力、声望都在逐渐下滑。

中央无力独当一面,此后宪宗、武宗对藩镇以及吐蕃、党项、回鹘用兵,都曾借助过沙陀之力。

帮着帮着,沙陀部族就成了大唐王朝最忠实的马仔、跟班,几乎每次搞事,朝廷都会拉上沙陀。与其说是重视,不如说是利用更恰当些。

冲锋在前,撤退在后,沙陀人为了生存,无怨无悔。

整个一部沙陀史,就是一部饱含血泪的迁徙史、炮灰史。甚至到唐末懿宗(僖宗他爹)时期,沙陀还是和周边诸多小部落一样默默无闻。细数整个发展历程,沙陀也不像唐代强势民族吐蕃和回鹘那样,可以如阿Q先生那般毫无压力地吹嘘自家祖上曾经阔过。

几百年间,他们只有手中紧握的武器和胸中奔腾的热血,为保卫整个部族奋勇向前。在他们的字典中没有失败,也没有退缩。一个弱小的部族几乎跨越整个唐朝而屹立不倒,乃至发展壮大,这本身就很值得钦佩。

沙陀人,用铁与血锻铸的民族精神,永远不可能被困难击败!

他们信奉“强者生存”的真理。他们一直在等待,等待着自己的英雄,部族的强者。

救火两父子

边镇守将如何迅速博取名望,甚至控制中央政权?

条件有二:一是天下大乱的客观环境,二是奉诏带兵勤王的好时机。汉末董卓乱政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屠户出身的大将军何进要铲除宦官,执意调镇守陇西的董卓进京相助,不料事泄,何进被阉宦所杀。等董老贼风尘仆仆赶到洛阳的时候,十常侍之乱已被袁绍等人平息。

按理说事情已经解决,董卓应该迅速返回陇西。可老贼仗着手里的三千精兵,强行控制了中央政权,好好地祸乱了一把朝政。

董卓这种乱臣贼子,为后世树立了极其恶劣的典型,为人所不齿。但不可否认,董老贼把握住了机会,让自己从一个默默无闻、事迹仅存在于历史缝隙中的边关将领,生生镀成汉末第一逆贼。

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不好说董卓算不算大丈夫,遗臭万年倒是没跑。

当然,历史上真正的救火英雄也不少。以唐为例,往远了说,有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李光弼,往近了说,有沙陀人苦苦等待的部族英雄、堪称唐末救火两父子的李国昌、李克用。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提僖宗李儇的老爹——唐懿宗李漼。要论谁更懂享受生活,娱乐人生,这父子俩还真有一拼,只不过僖宗没有老爹那么幸运。懿宗在位时内外局势还很稳定,老爹舒舒服服玩了一辈子,龙驭宾天以后,留给李儇的除了一个烂摊子外,还附赠了一场“黄巢起义”(僖宗即位第二年黄巢加入起义军),搞得李儇一辈子都不得安宁。

如此说来,懿宗真是坑儿子!

沙陀人是怎么和这一切扯上关系的?这源自一场不大不小的起义。

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桂州戍兵发动起义。起因是朝廷言而无信,三年戍期已满,却不允许北返故乡。三年之后又三年,戍兵们在桂州足足守了六年,眼见还乡无望,众人推举粮科判官庞勋为首领,反叛朝廷,史称庞勋起义。

这场起义历时一年零五个月,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虽然时间不长,但影响深远,史书称:“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新唐书·南诏传赞》)由于朝廷军无力独自承担平叛任务,他们又习惯性地想起了大唐忠诚的马仔——沙陀人。

沙陀首领朱邪赤心,也就是朱邪执宜之子,听闻朝廷呼唤,率领沙陀骑兵助唐镇压庞勋起义,因功被授予大同军节度使,赐姓李,名国昌。

赐国姓,这种荣耀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对于沙陀人来说,多年来为朝廷出力平叛,功勋卓著,“救火大队长”的称号,李国昌也是当之无愧。

朱邪这个姓氏,以后不能再叫了。李国昌给自己生于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的长子改名为李克用。

李克用,本书二号男主角。

当然,不想当男一号的演员不是好演员,想当男一号的演员不愿承认自己是男二号。李克用日后多次尝试踢开朱温自己上位,可惜均告失败。

这对宿敌无数次在舞台上同场飙戏,过程中都各自有着精彩的发挥。李克用初登舞台,就让人眼前一亮,但若拼综合实力,他还是斗不过老戏骨朱温。

可以这么说,当李克用拿到金鸡奖时,朱温已经进军国际舞台了;李克用不服,也进军国际舞台时,朱温已经晋升奥斯卡影帝了。

李克用,你小子虽然潜力大,能力强,但终究还是要被我压着。在黄巢起义后的大部分时间里,朱温都拥有明显的进攻优势,李克用多数情况下只能被动地落入防守。现实如此,不服不行。

他们两人差得远吗?并不远,只差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性格。

虽说结局大相径庭,李克用和朱温还是像极了历史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对宿敌——项羽和刘邦。

什么叫性格决定命运?朱李两人再次向世人证明:智商不如情商,贵族干不过流氓!

两人日后会有无数次精彩的交锋和博弈。现在我们先把舞台交给李克用,看看驰援朝廷、扫灭黄巢前他在干什么。

李克用自幼酷爱骑马射箭,十五岁便随父出征,讨伐庞旭叛乱。他冲锋陷阵,无人敢撄其锋芒,军中号为“飞虎子”,着实霸气。又因他出生时有一只眼睛失明,后来在参与平叛时被同行们“亲切”地称为“独眼龙”。

李克用倒不怎么计较,也不因先天残疾而心理自卑。即便独眼,毕竟还是“龙”嘛,估计当时要起个“独眼虫”“独眼狗”之类的外号,李克用会马上拿刀砍死你丫的!

随着实力迅速增长,沙陀也开始打唐朝的主意。唐乾符三年(876年),李克用率军袭取云州,扼住了大唐的北方咽喉。

小弟如今也敢欺负大哥了,这没法忍!

僖宗果断下令讨伐沙陀。此时黄巢刚刚结束在南方的扫荡,渡过黄河正一路向北进攻,朝廷迫于形势,只得集中兵力优先围剿起义军,暂时承认了李克用对云州的统治。

由于云州的战略地位太过重要,此后僖宗三番两次派军围剿,终于在乾符六年(879年)大败沙陀,将李克用赶出云州。没办法,李克用率领残余兵马投靠了北方的鞑靼部。

寄人篱下,是龙就得盘着,是虎就得卧着。否则,屠龙刀、虎头铡伺候!

李克用性格高傲,看不上鞑靼部落。鞑靼首领也认为李克用不会久居人下,保不齐哪天就会取己代之。思来想去,鞑靼首领准备找个机会干掉李克用,顺便把这群讨厌的沙陀人一锅端了,还能白赚大批牛马辎重,真是一笔不错的买卖。

屠龙刀、虎头铡就位,李克用却幸运地躲过一劫。不是他愿意放下身段,甘心听命于鞑靼,而是黄巢大军兵锋直指长安,局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有需求,就有供应。李克用敏锐地觉察到朝廷若想平叛,必会再次向沙陀求助。鞑靼首领既然不能相容,那正好以救援长安为名趁机脱身。

只是朝廷增援的诏书一天不到,整个部族时刻都处在被吞并的危险之中。如何暂时稳住鞑靼首领,李克用想到了一个办法。

没有任何矛盾是一顿酒肉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李克用让族人杀牛宰羊,款待鞑靼首领。席间李克用大发感慨:

“予父子为贼臣谗间,报国无由。今闻黄巢北犯江、淮,必为中原之患。一日天子赦宥,有诏征兵,仆与公等向南而定天下,是予心也。人生在世,光景几何?曷能终老沙堆中哉?”(《旧五代史·武皇纪上》)

话中之意很明显,亲爱的鞑靼首领,你放心吧,我们马上就要走了,不会威胁你的。而且我可能会带着你们这群小伙伴一起建功立业,怎么样,不错吧!

设想一下,万一鞑靼首领听力较差,或是前面的话根本没认真听,只听见最后一句“人生在世,光景几何?曷能终老沙堆中哉”呢?

什么?你小子在我的地盘上感慨不想终老沙堆,这不是摆明了想造我的反嘛!早就看你不顺眼了,左右,赶紧把这小子推出去剁了!

结局,可能不堪设想。

表白确实需要搞好铺垫。想当年刘皇叔一拍大腿、两行热泪,感慨自己最近吃胖了(参见腿上赘肉),功业却一事无成,就被蔡瑁等污蔑说有造反倾向,差点在深夜被人乱刀砍死。

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表白有风险,感慨需铺垫!

在这里插个小故事。据说有一回,鞑靼人要和李克用比试箭法,这时天空恰有两只雕飞过。鞑靼人有意让李克用难堪,就取笑他说:“你自诩为神箭手,能一箭射下双雕吗?”没承想话音未落,李克用弯弓发箭,一箭连中双雕(正好穿着烧烤),在场人无不惊叹(郭大侠表示不服)。

参考李克用曾一箭射中两只野鸭,估计他对自己的箭术要求很高,射什么东西都要成双成对的。

要是神雕大侠杨过的好友雕兄路过,动动翅膀也能把李克用扇飞,看你小子还敢射我同类!

不久之后,李克用率众安然离开鞑靼部落(带没带鞑靼人不清楚)。他手里紧握的,是朝廷命他驰援长安、讨伐黄巢逆贼的诏书。

诏书终于盼来了!沙陀终于安全了!

从他策马奔出鞑靼营寨那刻起,就已经决定接过老爹的旗帜,继续扮演救火队长的角色。也许他内心早就忘掉曾经与朝廷的种种不快,也许只是希望从鞑靼部落迅速抽身。有一点可以确定,此时他已决心参与平叛,带着自己所向无敌的沙陀铁骑。

于是,黄巢的末日来了!

横空一击

问:农民起义军怕什么兵种?

答:骑兵。

问:农民起义军比较怕什么军队?

答:少数民族军队。

问:农民起义军比较怕什么战术?

答:行动迅速的闪电战。

问:那是不是能归纳为农民起义军最怕少数民族骑兵发动闪电战呢?

答: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这么说。

问:那原因何在?

答:你是不是傻,双脚走的能干得过骑在马上的?踩单车的能追得上开奥迪的?

问:那就没有任何有效措施了吗?

答:凭坚城,用大炮,指哪打哪最有效!(袁崇焕推荐)

问:可袁崇焕手下是正规朝廷军呀?

答:呃,那倒也是……

中国历史上爆发过多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较为出名的诸如陈胜吴广起义、汉末黄巾起义、唐末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太平天国起义,除去太平天国内部领袖自己作死以外,其余四次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败给了骑兵部队,而黄巢和李自成分别败在了沙陀军和八旗军手下。

农民军自身存在装备落后、各自为战、作战指挥能力弱等诸多不利因素。反观骑兵部队,却具有机动灵活、指挥统一、行动迅速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优劣自见,强弱分明,这仗基本没得打。

火云邪神告诉我们:天下武功,无坚不破,唯快不破。所以说,闪电战绝对是优秀的进攻战略,从古至今都备受推崇。

举个例子,汉武帝之所以能击败强大的匈奴骑兵,靠的并不是战场上正面硬拼,而是一次性派出多路军队,各支部队都有明确的战略任务,在广袤的大草原上寻找战机。恰恰卫青与霍去病都是闪电战的行家,两人以歼灭匈奴有生力量为作战重点,多次发动长距离闪电攻势,打得匈奴措手不及,因而每次都能出其不意,大获全胜。

你快我比你更快,外科手术刀般的精准打击,就问你怕不怕!

骑兵部队的作战思路很明确,一射二冲三收割。这一整套套餐下来,朝廷正规军队都不一定吃得消,更别提本就行动迟缓、各自为战的农民军队了。

在这里可以参照影视剧场景:少数民族骑兵发动攻击时,首先会远距离放一轮弓箭,然后倚仗战马速度冲开敌人阵营,趁着对手阵脚大乱,就可以顺利完成砍人任务。虽然略有渲染和夸张成分,但实际效果可能并不会差很多。

开国皇帝都是在马背上夺得天下的,马背上的民族,战斗力绝对不容小觑。

沙陀是马背上的少数民族,经过近二百年的艰难发展,他们锻造出强悍的民族精神。对于他们来说,生活本身就是与外界进行艰苦的斗争,每天都是在为生存而战。

他们的骑兵行动迅速、战力惊人,他们的首领机智果敢、英勇善战。在弱肉强食的年代里,这是一个少数民族得以存在乃至繁荣的必要条件。

历史已经多次证明,此后也会继续证明,王朝并非汉人们的专利,优秀的少数民族依靠顽强的意志和强大的战斗力,也能铸就属于自己的神话。

就目前的形势看,黄巢起义军已被牢牢围困在长安附近,朝廷正缺少一支战斗力强悍、能够迅速瓦解农民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部队。

起用李克用的骑兵,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考虑到沙陀人有过偷袭云州的黑历史,朝廷上对于是否派沙陀驰援存在很大的争议。许多大臣都认为狡猾的沙陀人不可靠,万一他们借机袭扰中原,岂不是驱走豺狼又来猛虎。

僖宗刚开始也不赞同,只是随着重返长安的愿望逐渐强烈,朝廷军能力有限,实在不足以迅速平定叛乱,最终,无可奈何的僖宗还是选择了妥协。

中和二年(882年)十一月,僖宗批准杨复光的请奏,同意李克用重返中原,带兵勤王。

小李,这事就交给你了,千万不要让朕失望!

十二月,三万沙陀骑兵挥师南下,以最快的速度直捣长安。

事实摆在眼前,农民军欺负欺负腐败惰化、战斗力低下的朝廷军还行,遇到兵强马壮、骁勇善战的沙陀军队,简直就像耗子遇见猫,小怪兽遇见奥特曼,只剩下被动挨打的份。

沙陀军指挥统一、行动迅速,又全着黑衣黑袍,胯下黑色战马,远远望去,犹如一股黑色巨浪迎面袭来。反观农民军这边,由于缺乏统一指挥,根本发挥不出人数众多的优势。再加上沙陀骑兵进攻气势山崩地裂,节目效果实在爆表,许多部队根本不敢与之交锋,而是直接后队改前队,全体向后转,预备,跑!

整个十二月,沙陀人锋芒毕露,所向披靡。

中和三年(883年)正月,李克用部将李存贞击败黄巢之弟黄揆,李克用因功晋升为东北面行营都统。

二月,李克用与河中、易定、忠武诸军会合,在良田陂大败黄巢军中第一战将尚让。此战斩俘数万人,浮尸三十里。十五万人的起义军被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更糟糕的是,尚让的失利彻底击垮了起义军的信心和战斗力。军队丢了士气,就像人被抽去了魂魄,剩下的仅是一副空壳。

三月,李克用与王重荣合兵一处,顺利拿下零口。东北方仅剩下重镇华州尚未被攻破。

可以说沙陀军的横空一击,迅速提升了朝廷军的作战士气,也让朝廷意识到,收复长安已经指日可待。黄巢辛苦构筑的北方防线被冲得七零八落,加之从其他方向围剿长安的勤王部队迅速跟进,起义军顿时陷入粮草匮乏和军心离散的处境。

从出兵至今,不足四个月的时间,李克用已兵临长安城下,但他并不着急攻城,而是每夜派出部将薛志勤、康君立潜入长安干一票,专烧起义军粮草辎重,顺便杀掉一些守城士兵,然后趁着夜色飘然而去。

夜夜如此,给长安城守军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这样下去,保不齐哪天自己的小命也玩完了。但若连死都不知道谁干的,那是有多悲哀啊!李克用这手,实在是不太地道。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如此看来,李克用也是玩心理战的好手。

重压之下,黄巢撑不住了!他决定放弃长安,重新开展游击战争。

从攻入长安之日开始算起,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年,现在重新搞起老本行,熟练度如何且不说,对手还给不给机会,自己还有几成胜算,黄巢心里其实也没底……

挥手自兹去

中和三年,四月初八。

马踏浮尘,万象俱杀。

长安城外,悲风骤然而生。

一彪人马突然从长安城内匆匆奔出。他们身后喊杀声震天动地,熊熊燃烧的狼烟直冲云霄,兵刃交鸣,仿佛奏一曲别离的悲歌,血腥的味道充斥着长安城内每一条街道,战争的阴影将整个长安城完全笼罩。

很明显,逃离长安的是黄巢及其亲信部队。虽然早在中和元年(881年),黄巢就因判断失误撤离长安,但他很快又将官军击溃,重新将都城夺了回来。然而这一次,实在是不走不行了。

狡兔三窟,人总得给自己留条后路,以免走投无路。

黄巢早已做好撤离准备,在沙陀人兵临城下之前,他已发精兵三万扼守蓝田要道,一旦长安失守便可由此迅速转入河南境内,以图东山再起。其实黄巢从没打算要和长安城玉石俱焚,何况这里的一切本来也不属于自己。

可他还是不愿过早将这座繁华的都城拱手让与沙陀。

人哪,越是迷恋自己辛勤付出收获的成果,越是拿得起放不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即使有一丝希望也要咬牙坚持到希望破灭的最后一刻。勇气固然可嘉,但却白白失掉了东山再起的有利时机,实在算不上明智。

直到听闻华州失守、各路大军在李克用的带领下风卷残云地攻破广泰门杀入内城的那一刻,黄巢才匆匆烧毁宫殿,带着亲信人马狼狈逃出长安。

黄巢走得还算及时,虽然他很有可能会因提前撤离而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但我们也不能对古人要求太高。战局总是瞬息万变,事后分析往往比事中决定来得容易。

奇怪的是,黄巢撤出长安许久,一直没有多少官兵前去追捕。这显然很不科学。

你没有看错,我也没有说错。斩草要除根,擒贼先擒王的道理他们不可能不懂,要是能抓住贼首黄巢,那可是无上的功勋。

无上的功勋却没人热衷,事实就是如此。请问为什么?

原因只有一个,功勋、荣誉称号很虚,平叛军都很务实。攻入长安之后,他们一直做着历史上多支部队攻陷城池后都可能会做的事。杀人放火,奸淫掳掠,强抢民财……

这样的表现简直丧心病狂,很难想象朝廷正规部队也像那些流寇一样凶残。受苦受难的灾民仇富仇官,发泄过头了也能让人稍微有一丝理解。平叛部队入城后不去捉拿贼首,却掉转枪头对准城中无辜百姓。

他们,实在不配做一名职业军人。

始作俑者,正是李克用和他手下的沙陀人!

这也实在怪不得他们。历朝历代每次请求少数民族支援作战,功成之日哪能不放点血?人家千里之外马不停蹄赶来,本来就是有偿援助,不在临走之前大捞一笔,你以为我是人道主义救援呢!

最可恶的是跟随沙陀军进城的各镇官兵,也趁着兵荒马乱尽情搜刮。由于缺乏严明军纪的约束,加上官兵素质普遍偏低,刚一进城,他们就开始大肆劫掠。

打仗时龟缩在后方,仗打完了疯狂争夺胜利果实,无耻!

长安居民在大齐政权的恐怖统治下,三年来屡遭杀戮,本以为能够重见天日,没想到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更大的浩劫。

不消数日,繁华的都城长安已然一片废墟。

正是沙陀人“高抬贵手”,才给了黄巢喘息之机。几日之内,黄巢率余众狂奔好几百里,顺利从蓝田退入商山。一路上,黄巢将随身携带的大量金银珍宝边走边扔,专门留给前来追击的沿途官军,因而得以畅行无阻。

官兵们充分发扬了“抢的不如捡的,多捡一点赚一点”的优良作风,聚精会神谋福利,踏踏实实求暴富。

“追击黄巢叛贼?你说什么,我听不清,再大点声!”

长安城内各路藩镇不来就算了,长安附近各城驻军也玩命低头捡宝。这下真没法追了,官兵们简直是在目送黄巢踏着夕阳远去。走了财神爷,富了一大群,大家各取所需,互惠互利。

黄巢此计,可给满分!

逃亡路上的黄巢,大概早已没了当年的豪情壮志。他并未因长安失守而意志颓废,思路也很清晰。他还在畅想,长安城内诸藩镇会因吞赃不均而分崩离析,没准自己还有机会重新杀回长安,砍了这帮鸟人。

纵然大齐政权建立尚不足三年,纵然含元殿上的龙椅还没坐热就被赶了下来,心里肯定不爽,但目前并非无路可走,大不了重走一回革命路线,大不了退回广州重新来过。

黄巢设想了无数种可能,无数种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可能。可运气,似乎并不在黄巢这边。

心若在,梦就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长安,我走了,也许我还会回来的。

也许这一切终究只是一场梦吧,现在梦醒了,我又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该好好做事了!

伴随着黄巢悲伤地离去,朝廷上下已是一片欢欣鼓舞。远在成都的僖宗听说官军顺利收复长安,狂喜之余,立即着手论功行赏。

他加封朱玫、李克用、东方逵同平章事,王重盈为陕州节度使,李孝恭为保大节度使,朱温为宣武节度使,即刻赴任,其余有功将士尽皆封赏。又严令各镇守军务必速速追击贼首,沿途各州守将配合朝廷军队阻击黄巢败军。想必僖宗对之前这帮兔崽子的所作所为也有耳闻,便宜你们占够了,现在也该出出力了。

可黄巢,并非一无所有。据保守估计,其嫡系部队加上沿路收编再加上顺走的长安百姓,他手中至少还有十五万众。即便士气低落,战斗力偏弱,但绝对足以一战,足以支撑他完成战略转移,甚至东山再起的目标。

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

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从目前看来,黄巢是这么想的。

黄巢末日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题菊花》

黄巢爱菊,爱得深沉,爱得热烈。至于原因,大概我们能从元稹“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得窥一二。黄巢以菊自比,对菊花怀有真切的同情。他痛恨桃花、杏花乃至人间百花,它们剥夺了菊花成名的机会,发展的空间。花无言,人有意。他毕竟与菊花不同,他是人,对待生活的不公,他要去反抗、去奋争,为菊花,更是为自己正名:菊花可以立于百花之首,自己也可以成为人中之龙。

从文采上评价,这两首诗实在不算上乘之作。如果黄巢仅有这等水平,应付“科目繁多、录取率低”的唐朝科举,名落孙山也是理所应当。仅从这个方面看,朝廷并未对黄巢本人有任何不公平对待。

最终,黄巢还是反了。他曾经多么希望可以打入统治阶级内部,然后跟着体制内其他成员一起腐化堕落。上天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却在无意之中让他站在万人之上。如今,又想把他从天堂拉入地狱。这个拉他下马的人,正是李克用。

黄巢依然在行着,身后的队伍依然一眼望不见尾。他还是有实力在舞台上折腾一阵子:李克用,打不过,我还躲不过?况且你不可能永远留在中原。

黄巢猜对了一半。

收复长安,沙陀人的任务已经完成。李克用很快便奉诏从长安北返雁门,不久晋升河东节度使,治所设在晋阳,算是暂时(注意只是暂时)不再插手平叛之事。

李克用撤出战场,黄巢心里踏实了许多,他天真地认为沙陀人的离开,就是自己时来运转的开始。

沙陀已去,其余藩镇皆不足畏也!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这群看上去不足为惧的藩镇兵马,也能搞得黄巢生不如死。

黄巢心里是这么想的:打不过你李克用,我十几万大军难道还攻不下几座城池?

结果,还真没攻下几座,这让黄巢大为光火。

起义军所到之处,只有忠武节度使秦宗权力战不支投降,其余各镇纷纷坚壁清野,固守城池,根本不与黄巢交战。面对墙高沟深的城池,起义军无计可施。

更不幸的消息随之而来:亲信大将孟楷,也就是当初给朱温穿小鞋的那位仁兄,在围攻陈州时中计被擒杀,继而全军覆没。

废物!都是废物!

黄巢已经出离愤怒了。孟楷是自己的心腹,黄巢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攻破陈州,把刺史赵犨碎尸万段,替孟楷报仇。

陈州刺史赵犨,绝对是个狠角色。

此人在黄巢败退长安时就曾断言,陈州是其流窜路线上的必经之地。所以赵犨老早就修筑好防御工事,广积粮草,训练士兵,将城外百姓尽数迁回内城,摆出一副老子在这儿、不服来战的姿态。

黄巢集结重兵把陈州围了个水泄不通,又在城外挖了五层堑壕,这是告诉陈州城内守军,你们出不去了,想要活命,赶紧投降。

面对这等恫吓阵势,赵犨丝毫不买账:有能耐就围下去,老子一点不怕你!

赵犨很硬气,可仅代表个人意愿,陈州守军私下里却颇有怨言:

“您老人家和黄巢有仇,投降也免不了一死,别拉我们垫背呀!我们可是上有老下有小,这年头混口饭吃容易吗?”

赵犨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他及时召集部下,说了一段很提士气的话。

“忠武素著义勇,陈州号为劲兵,况吾家久食陈禄,誓与此州存亡。男子当求生于死中,且殉国而死,不愈于臣贼而生乎!有异议者斩!”(《资治通鉴·唐纪七十一》)

赵犨这番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显示出语言鼓舞人心的强大力量。此外,他又多次带兵出城迎战黄巢,取得了不错的战绩。这下部下们没什么好说的了,主将都这么拼,还是老老实实玩命守城吧。

没想到这一守,足足守了一年。

起义军一年来费尽心力,连陈州城墙砖都没啃下几块。久围不下,黄巢只能分兵劫掠邻近州县,抢夺粮草,以供围城之需。

陈州拿不下,以后的日子也不过了!

由于在陈州城外耽误了太多时间,黄巢完全忘记了游击战的最强奥义(敌进我退、敌退我追,要的就是一个灵活),甚至也忘了自己本来是在逃命。如若不然,目前至少也该退回南方,重整旗鼓了吧。

胜利能冲昏头脑,失败一样可以。黄巢浪费了扭转败局、重振雄风的最后机会。

中和四年(884年)春,黄巢一干人马还在陈州城下啃着砖头,而远在晋阳的李克用,应周岌、时溥、朱温等人相请,再次南下平叛。

这一次,李克用带来了五万精兵。

“独眼龙又来啦!鸦军(沙陀骑兵外号)又来啦!”黄巢再一次体会到了奔跑的感觉。

“随风奔跑自由是方向,追逐雷和闪电的力量,把浩瀚的海洋装进我胸膛,即使再小的帆也能远航。”跑是一直在跑,自由的感觉却丝毫体会不到。

于是,西华一败,中牟二败,封丘、冤句,三败、四败、五败……

南下之路已被切断,黄巢只能一路向东,奔向自己的山东老家。

一路跑,一路追,可恶的沙陀人一点活路也不给。东山再起是不可能了,黄巢只想找到一个安身之处。可在李克用看来,是时候给黄巢找个葬身之地了。

令人意外的是,送黄巢最后一程的并非李克用。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为什么不能?沿途各镇均不愿向沙陀军供粮,李克用粮草不济,人困马乏,再无力向前追赶。

道理很好明白,好处大家共享,功劳休想独吞!你已经够出风头了,如今到了收尾阶段,也该让我们这些人分一杯羹了吧!

六月十五日,退无可退的黄巢来到泰山狼虎谷的襄王村。在这里黄巢的结局有了三个版本,有主动求死说、背后遭捅说、落发出家说。

我们首先就可以排除出家这种可能,实在不靠谱,你当朝廷平叛大军都瞎呀!至于究竟是主动求死,还是被其外甥林言所杀,在这里也不过于考证,反正黄巢是与这个让他欢喜让他忧的世界说拜拜了。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随着宝剑在半空中画出一条美妙的弧线,黄巢人头落地。那一刻,黄巢仿佛看到长安城的菊花迎风狂舞,悲泣,落一地绚烂。

这是黄巢起义最后的结局,算不上悲惨。历史选择了黄巢,又在他完成使命之后无情地抛弃了他。努力过,抗争过,也许他可以做得更好,可最终还是没能更进一步。无论后人如何评价,黄巢都是中国古代农民阶级反抗专制暴政的领袖,也是他,加速了唐王朝走向灭亡的步伐。

他仅仅是破坏者,不是掘墓人。

让我们记住这个日子,唐僖宗中和四年六月十五日,黄巢兵败牺牲,终年六十四岁。轰轰烈烈的唐末农民起义就此基本画上句号。

七百年后,一本脍炙人口的章回小说开始风靡,黄巢这个名字,也被录在其中,为人所知。话说那日浔阳楼上,“及时雨”宋公明为抒胸臆,愤然在酒楼墙壁上题写“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这等豪言壮语。

宋押司的诗文采上并不比黄巢水平高多少,但作为一个敢于在志向上藐视黄巢的在押罪囚,抓他杀头也不过分。

可能有人会问,我们的男一号朱温同志哪儿去了?

确实,这段时期,老朱处在一种打酱油的状态,除了差点被黄巢端了老窝汴梁外,基本上不太露脸。可不露脸,不代表不折腾,此时的朱温,正在集中精力谋发展,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因为还有更大的困难等待着他。

那些朱温人生道路上的劲敌们,也将一个个粉墨登场,走到历史的前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