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一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第一,对突发事件舆情导控研究的视角具有一定独特性。重新审视当今社会的重大变迁,系统风险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常态,“多米诺骨牌”效应越发明显。有学者把有效的风险治理纳入善治的组成部分。风险防范整个体系坚不可摧,社会大众全方位安全有所保证,已经远远超出了国家安全战略目标的范畴,更是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理性回归。面对急剧变革且不排除有被颠覆可能的时代,面对各种各样风险交织的不确定态势,政府风险治理在政府公共职能的构成中就愈加不可或缺。突发事件舆情演化不光有着数量、规模与场域等“量化”特征,还蕴含着“质性”改变。在这样严峻的风险态势特征面前,选取风险治理的视域,使突发事件舆情导控不单单局限于应对和解决眼前的困境,而是要放到治理的框架下,总结出更多价值斐然的实践经验。

第二,在重构突发事件舆情导控风险治理基本程式的基础上,提出突发事件舆情导控模型,为突发事件舆情导控风险治理框架提供了可借鉴的构建方案。同时从信息演化的视角探索突发事件舆情导控风险治理能力演化的一般规律,构建了突发事件舆情导控风险治理能力生成模型。通过与军事谋略的相似比对,引入军事领域的信息演化原理,在重新划分突发事件舆情导控风险治理空间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分析舆情导控风险治理的信息运作过程,揭示了突发事件舆情导控风险治理跨域耦合的运行机理,进一步提出了舆情导控风险治理能力演化生成的内在机理。弥补了以往仅仅停留在讨论引导策略和方法等局部解决方案的短板,获得理论—理念—能力的系统性、整体性建构。

第三,将大数据舆情思维寓于突发事件舆情导控平台的设计之中。大数据带给人们的改变是颠覆性的,思维习惯、决策行为都因此获得了新的张力。无论是对于现实中的“黑天鹅”现象,还是“灰犀牛”现象,大数据都为风险治理的创新提供了全新范式。研究把基于数据深度挖掘的数据增值和基于增值数据的决策能力作为突发事件舆情导控平台建设的基础,围绕导控目标的实现,提出高度集成的突发事件舆情导控平台业务流程,大大缩短现有各类系统和平台的舆情处理时效,并在此基础上整理了适用的功能框架,将文字描述性的对策建议转化为可供实施的具体流程和功能框架,提升了可行性。

二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本研究基于风险治理的视角,从突发事件舆情演变的规律性特征出发,通过对舆情导控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分析构建了风险治理的理论模型,并提出与模型运行相适配的导控平台建设设想,具有逻辑上的严密性和合理性。但由于主客观等多方面因素限制,本研究亦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由突发事件所导致的风险往往是多种因素以“力的平行四边形式”综合作用的结果,舆情只是其中的风险构成因素之一。这一因素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如何,本研究未能给予充分关注。

第二,本研究所构建的突发事件舆情导控风险治理理论模型以及由之引申的共享舆情态势感知模型、决策行动协同模型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以往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演绎的结果,但其实践效力究竟如何,还需要借助实践来进一步进行检验和修正。

第三,本研究最后所提出的若干政策建议很大程度上偏重于原则性的指引,如何更好地实现与舆情导控实际工作的有效对接尚需进一步思考。


[1]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第31~43页。

[2] 紧急灾难数据库由世界卫生组织与比利时流行病灾害研究中心于1988年共同创建,主要记录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是全球应用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灾害数据库。全球恐怖主义数据库记录了从1970年以来世界各地的恐怖事件信息,截至2014年底,该数据库所收录的恐怖事件已经超过14万件。

[3] 张霞、薛耀文:《全球重大突发事件规律研究》,《灾害学》2015年第3期,第229~234页。

[4] 参见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906/c413700-29519422.html。

[5] 参见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906/c413700-29519421.html。

[6]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2015,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5/1030/c64094-27756155.html。

[7] Kennamer,J.D.,Public Opinion,the Press,and Public Policy (Westport,CO:Praeger,1994).

[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004/t20200428_70974.htm。

[9]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数据库,http://cpc.people.com.cn/n/2013/1112/c64094-23519137.html。

[10] 李诚:《我国转型期社会风险及其治理的理论思考》,《学术界》2011年第3期,第21~27页。

[11] 何珊君:《高风险社会的特征、表现及缘由——基于风险社会理论的中国视角》,《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第121~128页。

[12] 丁元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风险与规避》,《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7年第2期,第61~78页。

[13] 曾永泉:《转型期中国社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1,第37~43页。

[14] 张成福、陈占锋、谢一帆:《风险社会与风险治理》,《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5期,第5~11页。

[15] 朱正威、刘泽熙、张小明:《国际风险治理:理论、模态与趋势》,《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4期,第95~101页。

[16] 麻宝斌:《公共利益与政府职能》,《公共管理学报》2004年第1期,第86~92页。

[17] 谢迪斌:《风险治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6期,第10~14页。

[18] 赵华、陈淑伟:《论政府在社会风险治理中的价值追求与角色变革》,《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第51~54页。

[19] 李建国、周文翠:《社会风险治理创新机制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年第1期,第76~77页。

[20] 杨永伟:《风险社会的理论阐释——兼论风险治理》,《学习与探索》2016年第5期,第35~40页。

[21] 王郅强:《在传统中汲取风险治理智慧》,《人民日报》2017年3月23日,第5版。

[22] 张康之:《论风险社会中的治理变革》,《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49~56页。

[23] 詹承豫:《转型期中国的风险特征及其有效治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第6期,第56~63页。

[24] 杨雪冬:《风险社会中的复合治理与和谐社会》,《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2期,第24~26页。

[25] 李建国、周文翠:《社会风险治理创新机制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年第1期,第76~80页。

[26] 朱正威、刘泽熙、张小明:《国际风险治理:理论、模态与趋势》,《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4期,第95~101页。

[27] 张成福、陈占锋、谢一帆:《风险社会与风险治理》,《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5期,第5~11页。

[28] 郭洪水:《当代风险治理的系统思维》,《系统科学学报》2016年第3期,第44~47页。

[29] 贺宝成:《大数据与国家治理》,《光明日报》2014年3月27日,第7版。

[30] 刘秦民:《大数据时代的社会风险治理研究》,《学术研究》2017年第8期,第23~28页。

[31] 季丹、谢耘耕:《中国网络舆情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反思——基于CNKI、CSSCI高被引论文观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48~56页。

[32] 高岩:《涉警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47~51页。

[33] 邢彦辉、丁咪:《群体性事件网络谣言形成、传播及控制》,《中国记者》2010年第9期,第62~63页。

[34] 康伟:《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的社会网络结构测度与分析》,《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7期,第169~178页。

[35] 唐庆鹏:《论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理性审视、现实困境及政策趋向》,《电子政务》2015年第2期,第46~53页。

[36] 刘杰:《后危机时代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理论学刊》2010年第5期,第49~52页。

[37] 陈力丹、林羽丰:《再论舆论的三种存在形态》,《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11期,第174~179页。

[38] 唐庆鹏:《论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理性审视、现实困境及政策趋向》,《电子政务》2015年第2期,第46~53页。

[39] 姜胜洪:《网络时代如何实现官民良性互动——地方党委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热点问题的经验和做法》,《社科纵横》2011年第6期,第28~30页。

[40] 张志安、晏齐宏:《网络舆论的概念认知、分析层次与引导策略》,《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5期,第20~29页。

[41] 刘彦君:《面向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的应急科普机制构建的路径选择——基于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视角的分析》,《情报杂志》2017年第3期,第74~78页。

[42] 孙瑞英、王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实证研究》,《现代情报》2016年第12期,第65~73页。

[43] 康伟:《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的社会网络结构测度与分析》,《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7期,第169~178页。

[44] Sheedy,E. & Griffin,B.Risk.,“Governance,Structures,Culture,and Behavior:A View from the Inside,” Corporate Governance:An International Review,Vol.26,No.1,2018,pp.4-22.

[45] Anju,A.,“Sustaining Satisfaction for Credit Risk Governance:Empirical Evidence from Indian Commercial Bank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Vol.5,2015,pp.1-16.

[46] Rocks,S.,Prpich,G.,Pollard,S.,Schubert,I.,Soane,E.,Black,E.,Muckle,R. & Petts,J.,“Engaging with Comparative Risk Appraisals:Public Views on Policy Priorities for Environmental Risk Governance,” Risk Analysi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Vol.37,No.9,2017,pp.1683-1693.

[47] Read,S.A.K.,Kass,G.S.,Sutcliffe,H.R. & Hankin,S.M.,“Foresight Study on the Risk Governance of New Technologies:The Case of Nanotechnology,” Risk Analysi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Vol.36,No.5,2016,pp.1006-1025.

[48] Asa,B.,Hervé,C. & Marianne,K.,“The Practice of Risk Governance:Lessons from the Field,”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Vol.15,No.1,2012,pp.1-20.

[49] Wong,M.L.,“The Mutable Nature of Risk and Acceptability:A Hybrid Risk Governance Framework,” Risk Analysi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Vol.35,No.11,2015,pp.1969-1983.

[50] Fischer,B.,Ialomiteanu,A.R.,Russell,C.,Rehm,J. & Mann,R.,“Public Opinion towards Cannabis Control in Ontario:Strong but Diversified Support for Reforming Control of Both Use and Supply,” Canadian Journal of Criminology and Criminal Justice,Vol.58,No.3,2016,pp.443-459.

[51] Maina,W.K.,Kitonyo,R. & Ogwell,A.E.,“Using Findings from a Public Opinion Poll to Build Political Support for Tobacco Control Policy in Kenya,” Tobacco Control,Vol.22,No.6,2018,pp.423-426.

[52] Kauder,N.B.,“One-Gun-A-Month:Measuring Public Opinion Concerning a Gun Control Initiative,” Behavioral Sciences and the Law,Vol.11,1993,pp.353-360.

[53] Walsh,R.A.,Paul,C.L.,Tzelepis,F.,Stojanovski,E. & Tang,A.,“Is Government Action Out-of-step with Public Opinion on Tobacco Control?Results of a New South Wales population Survey,”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Vol.32,No.5,2008,pp.482-488.

[54] 曾润喜:《网络舆情传播阶段与模型比较研究》,《情报杂志》2014年第5期,第119~124页。

[55] Keason,T.,Mythen,G. & Walklate,T.,“Making Sense of Emergency Advice:Public Perceptions of the Terrorist Risk,” Security Journal,Vol.20,No.2,2007,pp.7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