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缘堂与“缘缘堂随笔”

丰子恺在浙一师读书时,幸运地遇到了像夏丏尊、单不厂这样优秀的文学导师,师傅领进门,为他日后走上文学道路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后来,丰子恺到日本游学,学习美术、音乐、外语的同时,在文学方面也得到了意外的收获。在日本时,他的外语水平大有提高,可以轻松地阅读许多外国文学原著。他开始大量阅读日本文学作品,尤其喜爱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夏目漱石的作品,其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潇洒自如的写作风格、超脱尘世的思想境界等方面,对丰子恺后来的散文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就在这年冬,丰子恺在回国的轮船上,开始翻译英日对照本的屠格涅夫小说《初恋》。

丰子恺在春晖中学任教时,开始利用课余时间从事散文创作。1922年创作的《青年与自然》、1923年创作的《山水间的生活》等,便是他早期在白马湖畔“小杨柳屋”创作的散文佳作。

1923年,丰子恺加入了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1月,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茅盾)、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发起,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著名的《小说月报》就是该研究会创办的刊物,丰子恺后来在该刊物上发表过许多文学作品。

在立达时期,丰子恺十分忙碌。一方面,他忙于办学校和教学。而另一方面,他的漫画创作和散文创作也渐入佳境。在“子恺漫画”问世的同时,他的散文创作也崭露头角,“子恺随笔”渐为人知。

1926年到1930年,是丰子恺散文创作的起步阶段,产生了许多名篇佳作。这一时期,随着丰家的儿女们相继出生,孩子们的天真烂漫,给丰子恺的散文创作带来了灵感和素材。他在《一般》《小说月报》《文学周报》《申报·自由谈》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描写儿童生活的散文作品,如写于1926年12月25日的《给我的孩子们》,发表于1927年的《忆儿时》《华瞻的日记》《从孩子得到的启示》《晨梦》,发表于1928年的《儿女》等。

丰子恺翻译的《初恋》书影

其中《儿女》发表于《小说月报》1928年第19卷第10号,同时刊登的还有朱自清撰写的同题散文《儿女》。这是《小说月报》的编者叶圣陶特意做的安排。当年,丰子恺和朱自清都到了三十而立的年纪,是趣味相投的同龄作家,而且各有五个孩子,还曾同在白马湖共事过。两人所写的同题散文,都真切地写出了一个父亲对儿女们的感受,成为书写儿童生活的名篇佳作。丰子恺在文章的最后发出感叹,这群可爱的儿女,在他心中占据着与神明、星辰和艺术同等重要的位置。用丰子恺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儿童崇拜者”。

同时,这一时期的丰子恺散文作品中,还有崇尚自然、追求自由闲适生活的题材,如《闲居》《自然颂》《颜面》等;有写他喜欢的天文学方面的文章,如《天的文学》《秋的星座及其传说》;有反映现实生活、直透人性的题材,如《东京某晚的事》《楼板》《剪网》等;也有一些记人的散文,如1926年10月5日,丰子恺在《一般》“纪念白采栏”发表的《白采》一文,便是记录了他与立达同事白采的友谊。

这一时期,丰子恺创作了一系列以“子恺随笔”命名的散文,发表于杂志上,后收入《随笔二十篇》,由天马书店于1934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