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受中信出版社之托,我非常荣幸利用“五一”长假先睹并细阅了米努什·沙菲克的新著《新社会契约》。平时,我有一个习惯,无论看书还是写作或干活,总愿意放着音乐。然而,当我开始阅读《新社会契约》一书时,其前言中“万物分崩离析;中心难以维系……一准是某种启示已近在眼前……”,一下子把我的注意力完全吸引住了,我不由自主地关掉音乐。直觉告诉我,这是一部好书,需要在静谧的环境下细心阅读,同时我开始思考一些长期萦绕心头的全球发展问题。

作者米努什·沙菲克长期致力于国际发展工作,曾是世界银行最年轻的副行长,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工作足迹遍布全球,亲眼见证“让贫困成为历史”运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善,曾出任英格兰银行副行长,现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校长。作者以其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围绕儿童抚养、教育体制、生病医疗、求职和养老等社会最关切的问题,使用大量专业资料,并以亲身经历的工作经验和成功案例,以深入浅出和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有社会契约已经失灵,尝试对适应 21 世纪的社会契约提出新见解,并为构建更完善、更公平公正的社会契约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探求一种新的社会契约模式。

尽管过去数十年全球化使人类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物质进步,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今天的世界用作者在前言中提及的“万物分崩离析;中心难以维系”来描述比以往任何时间都恰如其分。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动荡余波未消,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国际关系纷争迭起,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俄乌冲突战乱纷飞。世界面临发展赤字、治理赤字、和平赤字……,天灾人祸接二连三,无不令人痛心、忧虑甚至绝望。人类怎么了?

尤其是,新冠病魔像一面照妖镜,将过去数十年业已存在的社会不公平、不公正问题暴露无遗。疫情全球大流行、经济大衰退,以往依赖资本和劳动力全球流动而被掩盖的南北差距、两极分化、贫困人口、债务危机、受教育程度及个人财富积累等问题全面凸显,使发展中国家在过去十几年积累起来的发展成果毁于一旦。而发达国家在疫情冲击下自顾不暇,甚至明哲保身,逃避国际责任。面临疫苗鸿沟和债务危机,发展中国家深陷卫生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粮食危机等难以自拔。国际机构则面临资金不足、力不从心的处境。关键是,逆全球化盛行,保护主义泛滥,民粹主义蔓延,国家主义强化,全球治理虚化。世界往何处去?

核心问题在于社会责任缺失和公共产品缺位,包括公共卫生系统薄弱、社会保障欠缺、结构性不平等、环境气候危机等。特别是在全球治理中,应该承担更多义务和责任的富裕国家,不愿承担更多责任,不愿提供公共产品,甚至热衷于贸易战,政策严重内卷。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最严重的是穷国和穷人,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最不发达国家和弱势群体。疫情中,他们得不到疫苗;经济恢复中,他们得不到资金;未来发展中,他们看不到前途,深陷无助无救困境。“检验我们进步的标准,不是看我们是否为富裕者锦上添花,而是看我们是否使贫困者丰衣足食。”这是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名言,今天依然适用。儿童教育、年轻人就业、老人赡养、病人就医、穷人温饱、气候变化等问题正在被固化,且将长期存在,“全球发展议程”或将难以如期完成。

本人非常认同作者书中提出的“危机亦是新机”。历史发展、人类进步往往是从危机中吸取教训,通过危转机实现社会新的飞跃,让人类生活变得更美好。罗斯福新政于 20 世纪 30 代大萧条中应运而生,二战后建立起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是一场人类危机,但也为建立一个更加平等和可持续的世界提供了机遇。而化解此次危机以及危机前业已广泛存在的不满,必须基于能够为所有人带来公平机会、尊重所有人权利和自由的“新社会契约”和“全球新政”。

通过构建新的社会契约,我们能为每个人提供更好的保障机制和机会架构,为全球发展制定新的治理体系,设计行之有效的契约,即规章制度,着眼于未来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新社会契约将由政府、家庭、社团、企业、个人组成,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少一些‘我’,多一些‘我们’”。在疫情、战乱、衰退、失业、贫困、饥饿等挑战面前,我们只有相互依存、共同承担、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认为:“所有的生命都是相互关联的。所有人都处于无法逃避的相互依存关系中,被束缚在同一张命运之网里。任何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事情都会间接影响到所有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瞻性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最后我想用作者在书中的精辟文字来结束我的拙评:“我们正处在需要做出新选择的历史性时刻。塑造社会契约,为我们和后代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陈凤英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世界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