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镇化进程中的贫困治理
- 何春
- 12字
- 2022-07-27 17:02:18
第一部分 城镇化与农村贫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贫困作为困扰世界的经济发展难题,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人们普遍面临着贫困和饥饿。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产工具的更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贫困的范围也在不断缩小。同时,为消除贫困,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联合国在成立时就把消除贫困写进《联合国宪章》。1980年世界银行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定义贫困为:家庭或个人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得社会公认的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求的食物、生活条件和参加某些社会活动的机会。1990年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丰富了贫困的概念,将能力贫困因素纳入贫困概念中,同时按人均年收入370美元和275美元的两条贫困线的标准对世界贫困状况进行了估计,1985年按人均年收入370美元的贫困标准,发展中国家将近1/3的人口处于贫困之中;按人均年收入275美元的贫困标准,发展中国家约18%的人口处于赤贫状态。进入新世纪后,世界银行进一步扩展了贫困的概念,在原来概念的基础上增加了脆弱性和无助性因素,深化了贫困标准。同年,联合国又提出了《千年发展目标》,规定到2015年将全世界12亿的极度贫困人口减少一半。
经过各国的共同努力,世界减贫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据《发展与全球化:事实与数据》(1)报告显示,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减贫效果最为突出,极端贫困人口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超过80%降为8%以下,南亚地区的贫困人口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的59%降为现在的19%左右,中国和印度为世界减贫人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据联合国发布的千年发展目标最终报告《千年发展目标2015年报告》(2)显示,全球基本实现极端贫困人口减半,小学教育性别均等,将无法获取改善的饮用水源的人口减半等目标。但仍有部分目标没有实现。贫困问题并没有消除,目前仍有8.36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状态中,约7.95亿人营养不良,世界范围内的贫困问题仍然十分严重,而且社会分化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之间正在加剧,贫富差距逐渐扩大,据《2016年全球财富报告》(3)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最富有的1%的人口掌握了全球一半以上的财富,巨大的贫富差距严重威胁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成为社会矛盾的根源问题。
中国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长期以来,我国始终把扶贫工作当作工作重点。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按照最新农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贫困标准(4),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7.7亿减少到2018年的1386万,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和程度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受到历史问题、现实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农村贫困问题仍然很严峻,反贫困任务依然很艰巨,主要体现在:①贫困人口基数大。2018年我国仍有1386万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当中,贫困发生率高达1.7%,一半以上的农村贫困人口集中在西部地区,贫困发生率高达10%以上。②反贫困的难度加大。目前我国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这些地区生态生产环境恶劣,而且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差,摆脱贫困的能力和条件比较薄弱。③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利于农村贫困的减缓。2018年,全国就业人员为77586万人,比上年增加54万人,增长了0.7%,相对于7.08%的GDP增速,中国呈现出“高经济增长—低就业增长”的状态,不利于农村贫困人口的就业。贫困问题的严重性及长期性严重制约着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减贫问题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学者们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减贫的因素,多数学者从经济增长、财政支出、收入分配等宏观视角进行研究,也有部分学者从人力资本、基础教育等微观视角进行研究。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时期,城镇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那么城镇化对农村贫困的影响是怎样的呢?采用哪种城镇化发展模式更有利于减缓农村贫困?以上问题,本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本书从发展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视角梳理了贫困发展的相关理论,并对罗丹的大推进理论、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对贫困的内涵、类型、贫困线的测定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合理、可行的贫困线标准和贫困测量方法,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贫困理论体系。此外,本书还从宏观视角分析了城镇化影响农村贫困的作用机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城镇减缓农村贫困的理论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研究。
(二)现实意义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世界反贫困治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有关如何促进农业的发展,缓解农村贫困问题成为参会代表讨论的重点话题。十九大报告对我国脱贫攻坚的成就进行了全面总结,并提出了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5),可见中国农村的脱贫、缓贫问题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问题。本书以农村贫困为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为政府制定扶贫政策提供依据。长期以来,学者们一直关注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减贫作用,忽视了城镇化对农村贫困的减缓作用,通过对城镇化的农村减贫效应研究,可以为政府制定农村扶贫政策提供更好的依据。另一方面,有助于探索减缓农村贫困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本书不仅研究了城镇化与农村贫困之间的关系,而且对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减贫效应进行了研究,为政府建立有利于减缓农村贫困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提供了政策建议,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