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匈奴的初现及其与周代戎狄之关系
匈奴的初现
公元前四世纪的后半叶,华夏族极大地发展了势力,驱逐了此前一直占据华北一部的戎狄,将统治疆域扩张到今天内地与内蒙古接壤的地带。
具体来说,赵国驱逐了“林胡”和“楼烦”并夺得其地,沿着内蒙古察哈尔的蔚县附近一直到阴山山脉,在其西方的五原西北、狼山山脉中筑建了长城,保卫其南方之地;燕国则击破了“东胡”,从今天察哈尔怀来县附近通过热河南部,直到南满洲的辽阳,筑建起了长城,在其南部设置诸郡;秦国则击退了“义渠戎”,势力进而可以在鄂尔多斯南部进出了。
战国七雄之中,上述赵、燕、秦三国都在公元前四世纪的后半叶,将边境推伸至今天的长城地带。这时蒙古高原上除了林胡、楼烦、义渠戎诸族之外,还有龙(其龙)、隔昆、丁零、屈射等多种游牧民族居于其中。其中最有力量的,且保留了生活状态和兴亡记录的,则是东胡族与匈奴族。
“东胡”这个名字在历史上比匈奴出现得更早,《史记·匈奴传》记载春秋燕襄公(公元前657—前618)时,“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公元前280年,《史记·匈奴传》记载云:
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
公元前273年,《史记·赵世家》记载云:
赵取东胡、欧代地。
另一方面,“匈奴”这个名字最初在历史上的出现,是《史记·秦本纪》秦惠王更元七年,即公元前318年:
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秦使庶长疾与战脩鱼,虏其将申差,败赵公子谒、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
这一战的结果是五国联军惨败,和匈奴兵一起败走。在此战数年后的燕昭王即位元年(公元前311),《说苑》有记载云:
燕昭王问于郭隗曰:“寡人地狭人寡,齐人削取八城,匈奴驱驰楼烦之下。”
从这一事件可知,匈奴在山西省北部有相当的势力。在燕国击退东胡的公元前280年左右,《史记》记载匈奴已经是一个与燕、赵、秦三国接壤的巨大势力了。
汇集周朝诏敕文书的古典,被认为是孔子采录《尚书》之际残存的《逸周书·王会篇》中,记述周朝统一中国之初,在成周洛阳举行了华裔大会,“匈奴”列席并贡狡犬,“东胡”贡黄熊。在同篇篇末附载了《汤四方献令》(殷初,汤王规定外族来贡献的规则文书),其中规定匈奴、月氏、东胡等族一起向殷王朝贡献骆驼、良马、白玉、良弓。此外,被称为是制作于夏代的《山海经》中也可见匈奴的名字,如果相信此书记载的话,那么匈奴以及东胡在夏朝之初就被中国人所了解,并于殷商时代入朝贡献。但是,这些记载经过小川琢治的《北支那先秦蕃族考》(文载《内藤博士还历祝贺支那学论丛》)考证,是战国时代后期中国人根据当时的地理知识而附加上的伪作,很难正式看成是夏殷周的史料。
赵将李牧在雁门防守匈奴并击破之,是赵孝成王(公元前265—前245)时代的事情。《史记·李牧传》云:
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冯唐传》也有类似的记载。142从中可知匈奴在单于的统率之下,达到了可以动员十余万骑兵的程度。可谓是蒙古高原的大一统势力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