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我国是商标大国。随着我国对商标法的不断实践与探索,与商标有关的各类新问题层出不穷。这些新问题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也为丰富和完善商标法律制度提供了契机,为商标法律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在处理一些疑难复杂的商标法律纠纷过程中,法官裁判说理越来越透彻,当然还有诸多提升空间。我国商标法律理论研究迅速发展,但对很多问题尚未达成共识,甚至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讨论具体问题的范式,未能为司法裁判和立法完善提供足够丰富的营养,有时候难以为市场主体提供可预测的行为指引。

商标法教材是商标法律理论研究成果中最为重要的类型之一。一部高质量的教材通常是一个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它汇集了这个学科最具共识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多数法学院所接受,能够滋养一代代的入门者,能够为定分止争和完善制度提供权威的参考。我国不少商标法学者都在努力贡献高质量的商标法教材,本书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第一,体系性。本书涵盖了商标法的整个制度体系,几乎覆盖了我国《商标法》中所有重要的条文。本书通过案例的形式加以阐释其中的争点问题,这对帮助初学者真正理解我国商标法律制度和掌握商标法律体系很有裨益。第二,前沿性。本书在展现商标法律体系的过程中,将理论和实务上争议的一些前沿问题融入到了相关制度的理解中,因此兼具体系性和前沿性。本书紧跟我国商标法律司法实践,呈现了最具代表性和前沿性的商标法律案件和理论争议,对商标法律执业者也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第三,国际视野。我国商标法律制度多借鉴于国际上的规定,这些年则基于本土产生的诸多特色问题予以完善,商标法律制度背后的问题和解决思路多具有国际比较的意义。本书在阐释有关商标法律制度的过程中,提供和解读了不少欧美国家的对应制度和经典案件,对理解和掌握相关制度的含义及发展、剖析一些疑难复杂案件的解决思路具有启发意义。

本书三位作者多年从事知识产权法律理论研究或案件裁判,在商标法律领域具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经验,在撰写本书过程中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使本书兼具理论性和实务性,焕发本土和国际的气息,追求体系性的同时又不乏趣味性。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育和教科书的一个重要功能可能是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或读者研究。我相信三位作者在本书中采取的提问式撰写方式能够实现这个目的。当然,商标法律制度在不断发展,期待三位作者能持续性地将最新问题、理论、制度、政策和案件的研究和实践思考呈现在本书中,使本书成为一部经典的商标法教科书。

是为序。

孔祥俊

2020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