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落时代:个体主义在后现代社会的衰落
- (法)米歇尔·马费索利
- 2832字
- 2022-08-10 15:59:47
三、正式开始
以上是粗笔勾勒出的一般框架,随后各种各样的社会学思考将在其中进行。一个时代的氛围,必然会带来一种研究的氛围。这种氛围已经持续了好些年。在通常情况下,临时性的成果会在法国或许多国外大学里的同事或年轻学者的身上得到“证实”。这种氛围基于一个重要的悖论:
恒常的往复运动建立在不断增长的群众化和被我们称之为“部落”的微观群体的发展之间。
这是一种创始性的张力;在我看来,它是20世纪末社会本能的特点。一方面,群众,或民众,不同于无产阶级或其他阶级,他们并不基于同一性的逻辑;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们不是历史进程的主体。另一方面,至于部落的隐喻,它可以解释去个体化的过程、个体内在功能(fonction)的饱和,以及对每一张人格面具(persona)在这个部落中都必须扮演的角色(rôle)的强调。当然,正如大众永远处于攒动状态那样,如此结晶形成的部落也并不稳定,组成这些部落的人可以从一个部落转向另一个部落。
目前正在发生的转变及其形成的张力可以用下图来说明:
正是基于这种双重假设(转变和张力),并忠实于我自己的思考方式,我将引入在我看来是有助于这项讨论的各种理论文献和实证研究。(6)就像我所指出的那样,我们没有理由大搞歧视,除了社会学、哲学或人类学作品以外,小说、诗歌或日常生活中的奇闻异事也应占有一席之地。关键是要得出一些“形式”。它们或许是“不真实”的形式,但是可以让我们在术语最严格的意义上理解构成社会本能的大量情境、经验和有无逻辑的行动。
在所要分析的形式中,当然包含了部落主义的形式。这是本书的核心。在本书中,它位于创造了它的情感共同体、势力和社会本能等形式之后,位于它所创造的多元文化主义、邻近等形式之前。为了那些对此感兴趣的人,在本书末尾,我提出了一种理论“方法”来引导我们进入由部落主义所导致的丛林。当然,本书所涉及的主题具有一定的单调性和冗余性,这主要取决于所研究的对象。就像在任何文学、诗歌和电影作品中都可以看到的“萦回性意象”一样,每个时代都会以令人厌烦的方式围绕着一些著名主题出现大量重复的变体。因此,对所涉及的每一种形式,我们也都有着同样的担忧——担心只是发生了某种说法上的改变。由此,我希望能够描绘出社会整体多彩的方面。在一篇抵制因果机制的出色文章中,吉尔贝·迪朗谈到了“背诵理论”(théorie du récital),这将是转译神话叙事、其对偶结构及其所传播的变体的冗余的最合适方式。9这一理论非常适合我正在阐述的日常“认识”,它满足于识别和(重新)背诵活力论的兴盛及其反复出现的混杂;这种活力论通过循环往复地重复自身来对抗对死亡的焦虑。
然而,这种有些美学色彩的背诵理论并不是为那些相信阐明人类行动的可能性的人准备的,更不是为了那些混淆了学术和政治,并认为有可能采取行动的人准备的。相反,这是一种寂静主义的形式,它只是满足于简单地重新认识“是什么”“发生了什么”。这是一种“生存第一”(primum vivere)式的评估方式。正如我前面所说,这些书页注定是要留给那些快乐的少数人。重新认识到群众和部落的高贵是某些思想贵族的行为,但我想说的是,这样的思想并不是某个社会阶层或职业团体所特有的,更不是专家们所特有的。通过演讲、座谈和讨论,我发现这样的思想在相当数量的学生、社会工作者、决策者和记者中间是均匀分布的;当然,也别忘了那些可以被简单地视为有教养的人。我将与这些人对话,向他们指出,这本书是对深入“是什么”的简单入门。如果它是假想的,也就是说它走向某种逻辑的尽头,那么它只是“发明”已经存在的东西,并自然会阻止它在未来提出任何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通过尝试提出本质性的问题,它引发了一场辩论,这场辩论既不容许含糊不清的推辞,也不允许平庸的赞同,当然更不允许那些隐秘的沉默了。
这是一个在欢腾中生活的时代,需要一些鼓舞人心的鲁莽言行。我希望能够对此有所贡献。这也是一个乌托邦变得司空见惯且正在成为现实的时代,复苏的梦想在其中攒动。谁说在这些时刻就一定会梦想未来?或许梦想就应该较少地作为预测,而更多地作为由散乱的片段、未完成的构建、或多或少成功的尝试等所组成的假想。当然,我们必须给这样的日常梦想以新的解释。这就是这本书的野心。继续做梦吧,社会学!
注释
1. 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阿尔弗雷德·舒茨、乔治·赫伯特·米德、欧文·戈夫曼等思想家所采用的方法。关于这个问题,我参考了U. Hannerz,Explorer la ville,Paris:Minuit,chap. VI,特别是第277页“往复运动”(le va-et-vient)的内容。我们也可以引用P. Berger & T. Luckmann,La Construction sociale de la réalité,Paris:Méridiens Klincksieck,1986。
2. C. Levi-Strauss,La Pensée sauvage,Paris:Plon,p.19 sq.
3. M. Scheler,Nature et formes de la sympathie,contribution à l’étude des lois de la vie émotionnelle,Paris:Payot,1928,p.117.
4. G. Scholem,La Mystique juive,Paris:Cerf,1985,p.59 sq.
5. 我专门针对此问题写过一本书:M. Maffesoli,La Connaissance ordinaire,Paris:Méridiens Klincksieck,1985。还可以参见我的另外一本书:M. Maffesoli,Éloge de la raison sensible,Paris:Grasset,1996。
6. R. Nisbet,La Tradition sociologique,Paris:PUF,1981,p.33.
7. 我指的是这样一个主题:“一个特定的观点共同体”(a certain community of outlook)。参见W. Outhwaite,Understanding social life,London:Allen and Unwin,1975。
8. U. Hannerz,op. cit.,p.263.
9. G. Durand,“La Beauté comme présence paraclétique:essai sur les résurgences d’un bassin sémantique”,in Eranos,1984,vol. 53,Insel Verlag,Frankfurt-Main,1986,p.128.关于上文提到的 “萦回性意象”的问题,请参见C. Mauron,Des métaphores obsédantes au mythe personnel,Paris:J. Corti,1962。
(1) 萨沃纳罗拉(1452—1498),意大利修士,于1494年到1498年间任佛罗伦萨的精神和世俗领袖。——译注
(2) “la socialité”与“le social”同指“社会性”,然而在米歇尔·马费索利那里,“le social”强调社会关系,指向现代性,“la socialité”强调社会本能,指向后现代性。为了明确区分,本书中的“la socialité”均译为“社会本能”,而“le social”均译为“社会关系”。——译注
(3) 《巴塔耶全集》(Oeuvres complètes),第八卷,第583页。
(4) 这是米歇尔·马费索利的新造词,与他的“形式”(forme)概念有关。马费索利的“形式”来自德语“gestalt”(完形、格式塔),后者被认为是产生一切规划后现代文化范畴的美学现象的母体。在马费索利看来,形式允许,且有时以矛盾的方式允许物质世界的各个分离元素的合取。他认为,形式可以产生某种秩序与合理性,它们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从内部产生的。由此,马费索利的“formisme”不再是一般艺术、文学或哲学上的重形式而非内容的“形式主义”(formalisme),而只是形式本身意义的延伸。在这个新的形式主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现实多样性的尊重,其中不乏人类特有的对思考和对理解的要求。它承认、感受并体验着多样性,且同时保持一切事物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它将所有的矛盾面连成一体,推崇体验的感觉而不是投射的感觉。在本书中,无特殊注明,“形式主义”均是“formisme”。——译注
(5) “compétence”(能力)的词源意思是“qui vient avec”(伴随……而来),“appétence”(欲求)的词源意思是“qui vient de l’intérieur”(自内而来)。此处句意即自内外而来,共同完成对事物的观察。——译注
(6) 本书既有“浅出”的方面,也有“深入”的方面。本书批判性的注释就是一种体现。为了避免正文过载,这些支持我观点的注释会被置于每一章节末。除了提供相应的说明,它们还鼓励任何一位读者进行自身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