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掌舵人,不要把孩子当成工具人

前面我们讲到孩子“先天条件”的重要性,现在我们来讲讲后天的努力。可以说,现在的孩子是“最努力”的孩子,他们从幼儿园就开始竞争,甚至还有的在妈妈肚子里就开始接受“胎教”了。我们不用担心孩子不够努力,我们应该担心他们在“过于努力”的枷锁下无法活出自己。这其中很大一部分责任来自父母。

当今的父母拥有高于父辈的知识水平和眼界,经济条件也远胜从前,对孩子的培养更有目的性,也更有掌控力。但他们的育儿方式,常常事与愿违,可以说力气使错了地方。作为孩子的掌舵人,父母应该警惕自己成为以下三种类型的父母。

一、弥补自身遗憾的父母

有些家长没有机会和条件学习钢琴,在舞台上演奏钢琴是他们童年的梦想。他们把自己童年的缺失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希望通过让孩子学钢琴满足自己。许许多多的家长,一边希望孩子成为下一个郎朗,一边用孩子实现自己的童年梦想。

与郎朗成长的20世纪80年代不同,如今学钢琴已经不再是蓝海,从最具代表性的持续多年的钢琴热就可以看出它的普及度。据统计,中国目前超过4000万的孩子在学钢琴,琴童以每年约10万人的速度在递增。学钢琴,如果不是出于孩子自身的热爱,并不是一个投资回报比高的兴趣项目。

我之前在直播上连线一位杭州的家长,她家的小孩从3岁开始学画画,周末班加上寒暑假班,连续学了4年。然而,孩子的画画水平还是一般。

这位家长很苦恼地说:“每次上课都要威逼利诱孩子,而且一看就知道,他没有用心画,只是为了应付我才去上课的,他天天想着跑出去打羽毛球。”

我问她:“那为什么坚持让孩子学画画呢?”

她支支吾吾地回答:“我觉得学画画挺好的,我从小就想学画画,奈何当年没有条件学,现在有条件了,我必须让他坚持下去。”

“其实,并不是他喜欢,而是你喜欢。”我说完,这位家长沉默了。

我继续说:“如果你喜欢,我建议你去学画画,人生的热爱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如果孩子喜欢打羽毛球,何不为孩子报个羽毛球班好好学?”

我很喜欢诗人纪伯伦的一首诗,它很好地说明了亲子关系的本质: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孩子借由你而来,却不属于你,他们将拥有自己的人生。很多父母做出的决定,都是根据自己的直觉行事,盲目坚持,只会不断增加放弃这个项目的“沉没成本”,甚至有些父母会将错就错,觉得都已经学了几年,放弃很可惜。父母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或者特长时,一定要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放下自己的童年遗憾。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如果你的小孩学习成绩不好,却从小掌握了一项技能,或许会成为他未来逆转命运的钥匙(至于如何逆转命运,我会在后面的章节具体讲)。如果父母一开始把“钥匙的模具”弄错了,真是一种不可弥补的遗憾。

二、全方位“鸡娃”的父母

从事教育行业以后,我接触到许许多多的家长,他们为了孩子真的倾尽了全力。其中最让孩子喘不过气的模式就是全方位“鸡娃”。

如今的“鸡娃”已经有了白热化的态势,在中产阶层群体中风气最盛。这些孩子不仅要学文化课的升级版,比如口语、奥数和国学,还要琴棋书画样样皆精,而且还在上马术、花样滑冰、曲棍球、橄榄球、网球等小众兴趣班。

有的孩子除了日常上课,还要额外上七八个兴趣班,连晚饭都只能吃盒饭,比工薪族还要辛苦。有的孩子,不仅学奥数,而且一报就报五家不同的奥数班,每天苦不堪言。还有些“鸡娃”小区,父母自动组织纠察小队,看见在外面玩耍的孩子后都撵回家里去学习。

明明是最天真烂漫的年龄,却过得比成年人还累。疯狂“鸡娃”的父母,成功地把自身的不安全感和焦虑通过这样的“铁血训练模式”传递给孩子,这无疑是压抑孩子天性的育儿方式。

如果要排序的话,我认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孩子的身体健康,最后才是孩子的学习成绩。

孩子乐观、开朗,具有同理心,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是最重要的,我们见过很多因心理问题而轻生的青少年案例,都让人扼腕叹息,心疼不已。

孩子的身体健康决定了他的学习能力天花板。他的饮食均衡吗?睡眠好不好?体格发育是否正常?只有健康的体魄才能保证孩子有活力,有灵活的思维,有足够的能量完成每天的挑战。

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孩子才能好好地学习,其中包括文化学习和素质学习。因此,盲目地全方位“鸡娃”,只能是家长的“自我狂欢”,以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代价的教育,没办法养育出全方位发展的小孩。

因此,我比较建议孩子长期专注在一个项目上,如果有多余的精力也可以选两三个项目长期发展。

有很多同类型的项目是不能同时学习的,比如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是不能一起练习的,乒乓球是用手腕发力的,羽毛球是用手臂发力的,网球是用手腕和腰部发力的。如果同时学习同类型但发力点不同的球类,孩子很难掌握好。又如,有的孩子上午练了钢笔,下午练了毛笔,然后再练铅笔,这也是很难练好的,至于具体的原因,会在后面的章节里详细展开说明。

三、“放养”型的父母

另一种极端是部分放养型的父母,他们多是双职工家庭,把孩子交给家里的老人带,或者请一个保姆照顾孩子。他们是真的完全放手不管,在这样的家庭里,为了孩子“听话”,他们会完全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玩手机,看电视,吃零食,不做任何家庭劳动。另外,隔代教育的弊端也慢慢显现。

在完全放养的家庭中长大的小孩,常常会过早近视,体形过于肥胖,缺乏自控力,且脾气不好。父母只是机械地履行自己的养育责任,却没有用心做到父母的本职工作,甚至会因为缺乏照顾和培养,埋没了孩子的才华和天赋。除非个别天赋异禀的小孩,天然地喜欢研究和自我探索,且刚好这种探索和思考在家里可以完成,不然孩子可以说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在以上的三种类型中,父母都把孩子变成了一个工具人:要么是为了满足父母自己童年的梦想;要么是为了让孩子身怀十八般武艺,比任何人都要强;要么是只想让孩子少添麻烦,不吵不闹地长大。

孩子不是一个机器,孩子有他的童年,有他的童真。他喜欢玩,喜欢探索,喜欢跟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玩。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家长可以是掌舵人,但真正的航海图在孩子身上,孩子的天性和热爱会指引他们走向自己的人生和舞台。

从经济层面来说,大多数都是普通老百姓家庭,都还没有达到报班自由的程度。现在很多的兴趣班、培训班都是私人机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我们要学会去辨别好的教育机构,不要盲目图小利,也要多看看目前的教育政策,不要随意给孩子进行学科类培训。

同时,家长也要明辨机构和老师的资质,不少挂羊头卖狗肉的机构,会让一些名校来挂牌,但这些机构大多跟那些名校没有直接关系,并不是名校的老师进行授课。

作为家长的我们,要武装自己的头脑。父母都很伟大,一切以孩子为先,但是伟大归伟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家长需要脚踏实地评估,如果为了孩子的兴趣班牺牲全家的生活质量,孩子可能会生活在一个畸形的环境中,也注定不会快乐,甚至带着一种“父母为我牺牲”的负罪感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