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儒学核心范畴英译研究
- 李乐
- 3640字
- 2022-09-19 17:26:35
序
一个人·一本书·一个世界
一
认识李乐博士,源自她攻读博士学位时的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著名学者郑海凌教授。郑先生既是翻译家,其名译有高尔基的《童年》和《母亲》,果戈理的《死魂灵》等,也是翻译理论家,其《文学翻译学》《译理浅说》《老子思想的翻译与传播》《〈庄子〉的翻译与流传》等在学术界具有较大的影响,曾得到钱锺书先生、草婴先生、许渊冲先生等学者的高度评价。
2005年9月我到北京工作后,与同为河南同乡的郑先生相识。因为同在外语学界,郑先生常邀我参加他所带博士生的开题报告会、论文答辩以及博士后出站报告会。2008年参加这样的学术活动时,认识了当时还在读硕士的李乐同学。彼时,她来旁听,很认真地在旁听席上拿着小本和笔圈点勾画。我了解到她考进北师大时念的其实是教育技术专业,后来,源自对英文的无限热爱,于第二年通过转专业考试,转入外文学院英文系攻读,又以专业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而我再次见到她时,她已经是郑先生的博士生了。
工作记录显示:2012年1月7日,我在北师大后主楼1006会议室,参加了李乐同学和郑先生另外两名博士生的开题报告会。那天主持开题报告会的是北京大学辜正坤教授,参加者除了导师郑海凌教授外,还有北师大张政教授、对外经贸大学徐珺教授和我。前半场是三名博士生的读书报告会,我翻阅着李乐的书单,惊讶于她读书范围之广——她身为翻译学与中西文化比较方向的博士生,书单上却出现了不少哲学书目和文艺理论书目。我向她提问罗兰·巴特《文之悦》里相关的问题,她竟然都答出来了。在后半场的开题答辩中,她反应敏捷、回答问题逻辑清晰,表述甚是流畅。
博士阶段,因为她虚心请教我论文写作的事,也曾数次在清晨的北京赶着公交车穿过早高峰的街市,来我任教的学校里听我讲文学课,我对她有了更多的了解。我深深感动于她的求知热情,读书为学的热情,以及她对翻译的热情。偶然一次的交流,我得知李乐这些年在做研究的同时,还依然坚持着文学翻译实践,并有译作出版。为此,在2012年,当有出版社请我找人翻译一套儿童文学读物时,我想到并找到的其中一个人选就是李乐同学。她那时正处于博士论文的攻坚阶段,却欣然领受了这份翻译的差使,稿子交给我的时候还表达了感谢,说又在翻译里寻得了无限乐趣。2013年8月,那本《你好,匹克威克太太》,由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正式出版。
二
这本专著,植根于李乐的博士论文。郑海凌先生所带的博士生包括博士后,大都做的是与中国典籍英译有关的研究,李乐也不例外。
在博士开题阶段,她就将研究目标设定在先秦时期儒学的核心范畴英译问题。典籍翻译很难,时代越久远的典籍更是难上加难。她所选择的先秦时期的儒学,难度可想而知。对于研究者来说,首先要熟悉先秦时期的时代背景,儒学的核心概念与核心范畴;其次,要了解这些核心概念与核心范畴的真正内涵与意义;再次,要有很好的英文水平去辨析已有的英文翻译准确与否;最后,要对现有的英译作出研究性论断,对于误读误译还要有给出正确翻译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论题。
但它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正如李乐博士在论著中所说,典籍外译是中国文化向海外传播的重要途径,以文言文写成的古代典籍记载了先哲对宇宙及生命的综合体悟,代表了华夏民族早期体察世界的宏阔思路,并在世代流传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她所以选择儒学,是因为在中国并行的儒释道三派思想中,儒学可称主脉,先秦儒学则为主根,先秦儒学思想可称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而先秦儒学典籍在英译时自然也会呈现出更为强烈的异质性特征。在典籍被翻译成外文的过程中,那些承载着民族独特文化精神的语词总会面临对等词难寻的困境,即典籍文字所承载的异质文化期待着通过翻译得以传达,然而文化异质所带来的对等词难寻的困境却又对翻译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虽然困难重重,虽然极富挑战,但也恰恰说明了这一选题的宏大意义与学术价值。
李乐博士在卷帙浩繁的先秦儒学典籍中,努力抓住其思想发展主线,厘清其核心思想,提炼其核心范畴,明晰其意义特质,再经由对核心范畴的中英比较辨析描摹其英译现状,进而发现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这样一部看似高深的学术专著,其实具有相当的可读性,因为作者把研究的基本点放在了核心语词的翻译上,因此,有关先秦儒学的重要的核心词汇,比如“兴”“仁”“义”“礼”“智”“中”等的英译,都有详尽的研究与论述。读来很有趣味。
然而,李乐博士的研究并不仅限于此。事实上,她将思想史研究方法、哲学及可译性相关理论都纳入到了对问题的思索与解决中,试图探寻一种思想跨越语言边界获取理解的图景。正如她所说,该论著是要以先秦儒学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为线索,恰当而准确地把握其核心精神,对翻译的讨论是从可译性视角切入,旨在从语言-意义的关联层面探讨思想异质性产生的根源,并以此为基础探寻古汉语符号特性及其对先秦典籍所映射的独特思维方式的塑造,为后文对核心范畴在先秦语境中的意义追寻提供指导原则,并为文末提出可行性翻译方案提供理据。而在核心范畴的中英对比研究篇章中,她更是引入了中西哲学对比的视角,旨在从译词中洞悉英语世界认知先秦儒学思想的方式,并在比照中发掘先秦儒学思想可与西方哲学平等对话的特质。
2013年,李乐同学博士毕业。那一年,我在哈佛大学英文系做高级研究学者,因此,很遗憾当时未能参加她的博士论文答辩。但在当年的4月,她还曾写邮件给我,征询我对论文的意见。
我查询到4月10日给她的回复中,曾提出了三条建议。其中一条是,对论文当时的题目“先秦儒学核心范畴英译问题研究”,我觉得有点过于普通,也不能让人看出论文的中心思想,因此,建议可以拟定一个凝聚了论文思想的词汇或是简短的一句话来作为题目,然后把现在的题目当作副标题。
其实,是否寻找一个带有主旨意义的标题并不重要。作为一部学术专著,现有的题目已经说明了一切,已经很好了。
三
在博士毕业时,像很多人一样,李乐博士也曾在留京与否的问题上犹豫和彷徨过,但她最终还是毅然选择了南下,而且是到了杭州——这人间天堂。
在这9年间,她在杭州安家落户。生活中,她成了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家庭幸福。工作中,她勤勤恳恳,努力不懈,曾经担任过翻译系的系主任,还曾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访学深造。
李乐博士是个愿意表达、善于表达的人。她的微信朋友圈的内容丰富多彩,五彩缤纷,几乎记录着她详细的人生经历。任何一个看过她朋友圈的人都不难看出,她总是自由自在,积极向上,开心地走在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上,始终面向自己所神往的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
她醉心于教学,执着于教书育人,乐于与学生进行思想与学术交流和对话,愿意为学院和学校的学科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我想这是她能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前提。作为在北师大连续读了10年书的博学之人,她有一种激情,总是愿意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所学所思教给学生、分享给他人。这,是她获得学校师德标兵、老师爱学生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的原因,自然也是她深受学生爱戴的原因之一。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她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李乐博士一直对西方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些年来坚持以哲学为友。如果我没有记错,她对我国著名的西方哲学大家陈嘉映先生及其著述极其热爱,是陈先生的超级粉丝,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她努力拜读他的大作,常常赶到陈先生在杭州讲学的现场,抢前面的位置坐下来。除此之外,她还用哲学思维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我曾在她的个人公众号里看到过一篇很有哲学意趣的文章:《我和大牙君的一场哲学对谈》,讲述的是自己有一次牙痛,于是就和自己的大牙君来了一场发人深省的对谈,在对牙痛原因探讨中,触碰了哲学里的主体性问题,并回顾了从古希腊到现代西方哲学里重要的主体性相关的哲思,读起来忍俊不禁,又觉得颇为深刻。我想,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哲学已经与她的生活融为一体。
作为高校教师,她专注于翻译教学。她在学院里教授过多门翻译课:文学翻译、典籍翻译、实用文体翻译、英汉翻译等。近些年,她又在学院里开设起了西方文明史课,把自己读的书变换成课堂上鲜活生动的展示和引领。她把以教授历史事件、背景、意义为主的传统历史类课程,转换成了一门以解读神话、哲学、科学、思想、艺术等文明表征为主要内容的人文通识课,给予学生深深启蒙。而在此过程中,她亦不断拓展着自己的读书面,哺育自己的研究,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深耕细作,最终写成了这本专著。
而我相信这本专著,仅是李乐博士以哲学视角探索文化与翻译的起始。她日后定能在哲学的指引下,生出更多的真知灼见。我很欣赏她曾经写在《致以翻译为业的你们》之中的一句话:“生活就是广义的翻译,我们用广义的语言,恣意翻译着内心对‘美’、‘岁月’甚或是‘日常’的理解。”她在自己的新世界里用心为学,深刻思考,坚持启蒙,为学生未来的人生道路照亮一个个崭新的世界。
郭英剑
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外语学科评议组成员
教育部高校英语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2022年5月7日凌晨0: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