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的他者·

我们通过《题都城南庄》谈论了一些理解诗歌的基本话题。接下来我们就从《题都城南庄》出发,看一些类似的诗歌,看一看诗人们是如何表达物是人非的,看一看能否提炼出一些共通的模式。

我们先来看赵嘏的《江楼感旧》: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赵嘏的这首《江楼感旧》和《题都城南庄》的结构很像。区别在于,崔护是从回忆写起,由过去写到现在,赵嘏是从现在写回过去。

赵嘏是晚唐比较有名的诗人。他写过一首《长安晚秋》,里面有一句很好,“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杜牧很欣赏赵嘏的这首诗,于是称他是“赵倚楼”。

“独上江楼思渺然”,因为是“独上”,所以“思渺然”,思绪飘向远处,飘到回忆里去了。要是从前和我一起望月的人还在,思绪就不会飘远了。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独上高楼”,不愁也愁。所以辛弃疾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年纪小,没什么经历,“爱上层楼”,愁不请自来。可是慢慢有经历了,知道愁不是什么好事,吴文英说:“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唐多令·惜别》)

“月光如水水如天”,这句真好,一个纯净的没有杂质的世界。没办法翻译。怎么翻译呢?月光像江水,江水像夜空?月光,江水,夜空,三者没有界限,融合在一起。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张岱写的是被雪笼罩的世界,但意境和赵嘏的这句类似,赵嘏写的是月光下的世界,水天一色。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里有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拿来解释“月光如水”最好。“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唐珙《题龙阳县青草湖》),这一句可以拿来解释“水如天”的意境。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为什么是“风景依稀似去年”呢?风景是一样的,可是缺了人,所以说好像一样,但是好像又不一样。差别就在这里。月光,江水,高楼,这些都没有变,在所有的元素都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故人的缺席就显得格外明显了,因为他或者她成了唯一的变量。

我们不必追究是友人还是情人,总之这首诗传达了故人不在的一种落寞。

雍陶的《望月怀江上旧游》和赵嘏的《江楼感旧》异曲同工:

往岁曾随江客船,秋风明月洞庭边。

为看今夜天如水,忆得当时水似天。

唐诗的这种物是人非的写作模式,其实会影响到后代的诗歌。我举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比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元夜是正月十五,晚上灯火辉煌,像白天一样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非常美好的场景。可是“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月亮没有变,灯没有变,可是人不见了。“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像《题都城南庄》一样,这首词也用了很多相同的词语,造成一种回环的效果。

富寿荪在评价《题都城南庄》的时候说:“此诗不特有二‘今’字,‘人面桃花’四字亦复,而缘此益得前后呼应,循环往复之妙。”(《千首唐人绝句》)其实相同词语的反复出现,就好像营造了一个时间的迷宫。元夜、月、灯……这些同样的元素在重复,可是有的元素并没有重复,因此风景只能是“依稀”相似。

在时间的迷宫里,两个人走着走着,可能另外一个人就走丢了。

宋词是这样,现代诗里也有类似的写法。徐志摩飞机失事以后,林徽因写了一首怀念的诗,题目是《别丢掉》。有几句写得特别好:

……

一样是月明,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星星还是那个星星,但是你已经不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