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共价键的性质

共价键的性质主要取决于成键原子的性质和结合方式。通常用键长、键角、键能等物理量来表征共价键的性质。由这些物理量的数值,可以归纳出一些定性或半定量的规律,能在一定程度上用来说明分子的某些特性。

(一)键能(bond energy)

键能是指以共价键结合的化合物分子(气态)断裂变成原子状态(气态)时所吸收的能量,其单位为kJ/mol。

对于双原子分子而言,其键能就是该键的离解能(bond dissociation energy,BDE);或译作“解离能”。1mol的氢分子离解成2mol的氢原子所需的热量为435.3kJ,此离解能就是该键的键能。

对于多原子分子而言,其键能则是断裂分子中相同类型共价键所需能量的均值。例如1mol甲烷分子分解成4mol氢原子和1mol碳原子(气态,用“g”表示)时所需吸收的热量为1662.1kJ,故C—H键的键能为1662.1/4=415.5kJ/mol,但当甲烷中的四个C—H共价键依次断裂时,所需的能量却并不相同,分别为:

img

C—H键的键能是上述离解能的平均值(其中D表示离解能)。

键能数值越大,断裂它们所需要的能量越高,表明所形成的键越牢固,表2-1列出了一些常见共价键的键能。

表2-1 常见共价键的键能(单位:kJ/mol)

img

(二)键长(bond length)

以共价键结合的两个原子的核间距离称为键长。当两个原子以共价键相结合时,原子之间既存在相互吸引,又存在相互排斥。当原子核间距离达到一定值时,吸引作用和排斥作用处于平衡,此时的核间距离即为键长。

在一般情况下,相同共价键的键长大致是不变的。但不同的化合物中,由于化学结构的不同,分子中原子间相互影响不同,也存在一些差异。两个原子核之间的键长越短,表示两个原子结合得越牢固;键长越长,则越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表2-2列出了一些常见共价键的键长。

表2-2 常见共价键的键长(单位:pm)

img

(三)键角(bond angle)

化合物分子中,键与键之间的夹角称为键角。例如甲烷分子中四个C—H键间的键角均为109°28′,乙烯分子中H—C—H键间的键角为116.6°,H—C==C间的键角为121.7°,乙炔分子中img键间的键角为180°(图2-16)。

img

图2-16 甲烷、乙烯、乙炔的键角示意图

键角是反映分子空间构型的重要参数之一,根据键长和键角的数据,可以确定分子的几何形状,还可推测成键原子的杂化状态。

(四)共价键的极性和极化

1.键的极性(polarity)与分子的极性

根据成键原子电负性的不同,可以将共价键分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两类。

共价键中共用电子对在两原子之间的位置(或电子云在两原子之间的分布),一般有两种情况。当同种元素的两个原子形成共价键时,由于电负性相同,共用的电子对将均匀地绕两原子核运动,电子云密度最大的区域正好在两个原子核之间,其电荷分布是对称的,原子核的正电荷中心和电子云的负电荷中心正好相重叠,这种共价键没有极性,称为非极性共价键。例如:H2、Cl2等双原子分子中的共价键。

当两个不同原子形成共价键时,由于成键原子电负性不同,会使共用电子对有所偏移,造成正负电荷中心不相重合,这种键具有极性,称为极性共价键。

例如:在H—Cl和CH3—Cl分子中,由于电负性较大的氯吸引电子的能力较强,使氯氢键电子、碳氯键电子更多地靠近氯,导致其带部分负电荷,用δ-表示(δ表示部分电荷),键另一端原子周围的电子云密度较小,带部分正电荷,用δ+表示。从而使相应的共价键产生极性。

img

共价键极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成键原子电负性差值,差值越大,所形成键的极性越强,表2-3列出了一些常见原子的电负性。

表2-3 常见原子的电负性

img

共价键极性的大小可定量地用键矩μ来衡量。即正电中心或负电中心上的电荷值q与两个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d的乘积。

μ=q·d

键矩是矢量,用img表示,其方向是从正极到负极,箭头指向负的一端。单位为D(德拜)或C·m(库仑·米),二者的换算关系为1D=3.336×10-30C·m。μ值越大,表示键的极性越强。

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关系密切。对于双原子分子,键的极性就是分子的极性。例如:

img

而对多原子分子来说,分子极性不仅与键的极性有关,还与分子的空间构型有关。分子的极性可用偶极矩μ来衡量(其单位仍为D或C·m),它是分子中各极性共价键键矩的矢量和。像乙炔、二氧化碳这样的线性分子,虽然有极性共价键存在,但其键矩方向相反,极性相等,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能够重叠,故分子的偶极距为零。

img

若分子的结构不对称,分子中各极性共价键的极性不能相互抵消,则分子的偶极矩不为零,整个分子具有极性,如氯甲烷、氨气;若分子的结构对称,则分子中各极性共价键的极性能相互完全抵消,则分子的偶极矩为零,整个分子不具有极性,如四氯化碳。

img

表2-4列出了一些常见化合物的偶极距。

表2-4 部分化合物的偶极距

img
2.键的极化(polarization)

非极性共价键或极性共价键在外界电场(试剂、溶剂、极性容器等)的影响下,键的极性会发生改变,产生极性或使极性增加,这种现象称为键的极化。由于共价键极化而形成的键矩称为诱导键矩。例如,在正常情况下,由于键的正负电荷中心重叠,Cl—Cl键无极性,μ=0,但当外电场E+接近它时,因为E+的诱导作用,会引起氯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分离,产生键矩μ

img

不同共价键的极化有难有易,其难易程度通常用极化度(polarizability,也称可极化性)来衡量。共价键的极化度越大,表明其越容易受外界电场的影响而发生极化。键的极化度与成键电子的流动性有关,亦即与成键原子的电负性及原子半径有关。一般来说,成键原子的电负性越大,原子半径越小,则原子核对外层电子束缚力越大,电子流动性越小,共价键的极化度就越小,反之,极化度就越大。

键的极化度对分子的反应性能有着重要影响。例如:对于C—X键,其部分特性为:

C—X键的极性:C—F>C—Cl>C—Br>C—I

卤原子价电子的流动性:I>Br>Cl>F

C—X键的极化度:C—I>C—Br>C—Cl>C—F

C—X键的化学活性:C—I>C—Br>C—Cl>C—F

这是因为I的原子半径最大,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力最差,电子流动性最大,极化度大,所以C—I最易解离。

键的极化是在外界电场的影响下产生的,是一种暂时现象,当外界电场消失时,键的极化现象也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