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雨医路50载(第一辑)
- 魏玉香
- 1399字
- 2023-09-28 16:39:41
第二节 简陋的卫生所
赤脚医生任用书
1970年9月1日,我学习回来走进卫生所,试用期是3个月,到12月份,我正式填表转正为赤脚医生。从此,在药碾子的叮当响声中,一个药篓、一把䦆头、一个炮制药的铁锅陪伴我成长。老师教我们蹬药碾子、粉碎药、做艾条,老师还准备一把镰刀,叫我上八岐山采药。由于经常在山里采药,人们都称我是“拔艾草的小闺女”。
药碾子
卫生所里全部的设施有:2张二屉桌、1个脚踏的药碾子、1把切中药的刀、2个打水丸的竹匾、2个针盒、1把镊子、1把止血钳、1个铝锅(每天煮针用)、1个天平、1个算盘、1杆秤。此外,还有玻璃注射器,2mL、5mL的有10具,50mL的1具,都在一个纸盒里装着。注射针头20多个,静脉注射针头6个,体温计2支,手术剪1把,出诊箱1个,听诊器1个。
针管
卫生室的算盘
听诊器
针盒
最宝贵就是有两个几百年的药柜,能装几百味中药。中药柜是两位老医生的。有一个自制的木头药架,放着大概40多个品种的西药,如安乃近、复方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土霉素、四环素、长效磺胺、黄连素、阿托品、甘草片等,每个品种只有很少一点。还有消炎粉、纱布、胶布若干,以及自制的膏、丹、丸、散,都用玻璃瓶装着。还有几盒安痛定、冬眠灵、青霉素、链霉素(每个月只给一盒)、四环素、磺胺嘧啶、654-2、阿托品、肾上腺素、红药水、双氧水等。墙上还挂着手工做的数个登记本。此外,还有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两位老中医坐诊。他们都60多岁了,一位是张凤咏,出生于中药世家,祖父、父亲都是清朝末年的老中医;一位是家传三代儿科医生魏庆堂。他们有不少的绝技,引来许多患者。
药架
两年后,我们买了两具输液器。遇到感冒高峰期,有时一天十几个人输液。我们只能一输完,便用注射器抽些凉开水冲一下,再放锅里蒸十几分钟。橡皮管因为反复蒸都成了黑管子。那时候液体反应也很多。
那时我每天早晨5点钟起床,然后打扫卫生,背书,挑水。卫生所有一口缸,能盛两桶水。我每天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到井上挑水,全村没有带辘轳的井,只能用井绳提水。如果水起满了,我就拉着井绳,站在井口等着大人经过,求他们帮我提水。挑满水缸后,我又烧水煮针管。守护2700多口人健康的卫生所,只有十几个针头和几个针管。我们用一块纱布把针头、针管包起来,放在一个小铝锅里煮20多分钟就用,有时到下午,针头、针管用开水烫一下就用。我经常发现很多小孩的屁股上都有疤痕,都是打针感染造成的。有时候遇上流感,我们挨家挨户打针,一出去就是半天,我只能带着一个大点的针盒,冬天条件好的家庭生火炉子取暖,我把炉子的盖盖好,将针盒煮上几十分钟消毒用。
拔水
我一有空闲就在老师的指导下做散剂、丸药、膏药、药酒,我还随身带着针灸针为大家免费针灸。那时患者不少是从外村来的,在那缺医少药的广阔农村里,小儿麻痹肆虐。我们接诊了一个完全不能走路的患儿,老师给他药灸(有时在督脉,有时在各灸区),同时点穴。我每天晚上为他针灸。经过一年多的治疗,他能够走路了,他的家人非常感激我们。尽管走起路来仍是一瘸一拐的,但既解放了自己,又解放了家人。当时农村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痛、头痛、胃病、慢性支气管炎、妇科病、外伤、劳损等,一般的小病小痛我们运用药灸、针灸疗法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取得一定的疗效。这样的经历使我懂得了两点:一是中医的疗效,二是百姓的需求。所以我的医学之路受到了前辈老中医的言传身教,我在临床上实践了很多老师的宝贵经验。
药灸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