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者第一

1

子曰:“《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管【1】三成为道德包籥【2】。”

【注释】

【1】管:统,总括。

【2】籥(yuè):要点,纲要。按:本句有版本作“管三成德,为道苞籥”。本则后原注“见先秦古书《易乾凿度》”。

【译文】

孔子说:“《周易》的‘易’,是简易的意思,是变易的意思,是不易的意思。它统领这三件事,所以能成为天下之道德要领。”

2

子曰:“《易》有太易【1】,有太初【2】,有太始【3】,有太素【4】。太易者,未见气;太初者,气之始;太始者,形之始;太素者,质之始。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5】。浑沦者,言万物浑沦而未相离。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6】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畔【7】。易变而为一【8】,一变而为七【9】,七变而为九【10】。九者,气变之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物有始、有壮、有究,故三画而成乾;乾坤相并俱生,物有阴阳,因而重之,故六画而成卦。”

【注释】

【1】太易:指原始混沌的状态。

【2】太初:指天地未分时的混沌元气。

【3】太始:指天地成形之始。

【4】太素:指形成天地的素质。

【5】浑沦:宇宙形成前万物形质混合不分明的状态。

【6】循:借为揗(xún),抚摩。

【7】形畔:有版本作形埒(liè),界域。

【8】按:本句原注“太初也”。

【9】按:本句原注“太始也”。

【10】按:本句原注“太素也”。

【译文】

孔子说:“《易》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个阶段。太易时,天地元气尚未形成;太初时,天地元气开始形成;太始时,天地开始成形;太素时,世间物质开始形成。气、形、质三者兼备而未分离,所以叫作浑沦。所谓浑沦,是说万物交融混合而未相分离。看又看不见,听又听不到,摸又摸不着,所以叫作易。易没有形状与边界。易变化而成为一,一变化而成为七,七变化而成为九。九是变化的终极,于是反过来又变化而成为一;一是形状变化的开始,清轻之气上浮成为天,浊重之气下沉成为地。物质有开始、强盛、终结三个阶段,所以三画而成为乾;乾、坤一并形成,每个物体都有阴、阳两面,所以重叠在一起,于是六画而成为卦。”

3

子曰:“上古【1】之时,人民无别,群物无殊,未有衣食器用之利。于是伏羲【2】乃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之宜,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故易者,所以继天地、理人伦【3】而明王道。是故,八卦以建,五气【4】以立,五常【5】以之行。象法乾坤,顺阴阳,以正君臣父子之义。度时制宜,作网罟【6】,以畋【7】以渔,以赡【8】人用。于是人民乃治,君亲以尊,臣子以顺,群生和洽【9】,各安其性。”

【注释】

【1】上古:远古时代。古人以书契时代以前为上古。

【2】伏羲: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三皇”之一。

【3】人伦:人类社会的伦常,人与人相处的常道。

【4】五气:天地五气,即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又化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

【5】五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种伦常道德。又谓仁、义、礼、智、信。

【6】网罟(gǔ):捕鱼及捕鸟兽的工具。

【7】畋(tián):打猎。

【8】赡(shàn):供给人财物。

【9】和洽:和睦融洽。

【译文】

孔子说:“远古时代,人与人之间没有尊卑的区分,物与物之间没有贵贱的差别,也没有衣服、食物、用具等便利。于是伏羲氏就抬头详观天上的现象,低头细察地上的法则,中间揣摩万物之所适宜的,开始创制八卦,来交接神明的意念,推理万物的情由。所以《易》是用来承接天地造化,调理人类伦常,从而彰明王道的。因此,八卦得以建立,五气得以确定,五常得以推行。卦象乃是效法天地、顺应阴阳,来匡正君臣、父子的关系。又根据时令制订适宜的制度,制作渔网、兽套,用来打猎、捕鱼,以满足人类的需求。于是人民才得以治理,君上、父母才显得尊贵,臣下、子女才能够顺服,天下黎民百姓才得以和谐融洽,各自安于自己的本分。”

4

子曰:“文王【1】因阴阳消息【2】,立乾坤,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乾坤安从生?”

【注释】

【1】文王:指周文王姬昌。其行仁政,天下诸侯多归从。子武王姬发有天下后,追尊为文王。

【2】消息:这里指寒温之气。

【译文】

孔子说:“周文王遵照阴阳之道与寒温之气,确立乾坤,统领天地。如果按照‘有形者生于无形’的说法,那么乾坤又怎么能够生发出来呢?”

5

子曰:“八卦之序成立,则五气变形。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

【译文】

孔子说:“八卦的秩序建立之后,五行就相生相克,从而改变形态。所以人们生来就与八卦本身相呼应,得到五行之气并演化为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了。”

6

子曰:“阳三阴四【1】,位之正也。夫易卦六十四,分而上下,象阴阳也。阳道【2】纯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阳也;阴道【3】不纯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阴也。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故为上篇始而尊之也。离为日,坎为月,日月之道,阴阳之经,所以始终万物,故以坎、离为上篇。终咸者,男女之始,夫妇之道也。人道之兴,必由夫妇,所以奉承祖宗,为天地生,故为下篇始而贵之也。既济、未济为最终者,所以明戒谨而全王道【4】也。”【5】

【注释】

【1】阳三阴四:《易经》上篇分为三段,下篇分为四段。

【2】阳道:乾道。为主,居上之道。

【3】阴道:坤道。为辅,从属之道。

【4】王道:古时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思想。

【5】按:本则后原注“以上并见《易乾凿度》”。

【译文】

孔子说:“阳三阴四,是正位。《易经》六十四卦,分为上、下篇,是象征阴阳的。阳道纯粹而为奇数,所以上篇卦数为三十,是用来象征阳道的;阴道不纯粹而为偶数,所以下篇卦数为三十四,是用来效法阴道的。乾卦和坤卦,是阴道和阳道的根本,世间万物的始祖,所以作为上篇的开始,从而加以尊崇。离卦为日,坎卦为月,日、月运行的规则,是阴阳的常道,以其与万物相始终,故而以坎卦、离卦为上篇。以咸卦为结尾,是因为作为男人、女人的开始,是夫妇相处的原则。人类社会的兴起,必然通过夫妇,故而尊崇并继承祖宗,为天地生养,所以作为下篇的开始,并加以珍视。既济、未济这两个卦象作为最终,是用以明确务必小心谨慎从而保全王道的。”

7

子曰:“昔纣有臣曰王子须,务为谄,使其君乐。须臾【1】之乐,而忘终身【2】之忧。”

【注释】

【1】须臾:片刻,暂时。

【2】终身:一生,一辈子。

【译文】

孔子说:“以前商纣王有个臣子名叫王子须,专门巴结奉承,使他的君主感到很快乐。一意追求短暂的快乐,从而忘记了毕生相关的忧患。”

8

子曰:“商【1】,汝知君【2】之为君乎?”子夏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

【注释】

【1】商: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末年晋国人。比孔子小四十四岁。在孔门“十哲”中以文学著名。

【2】君:君主。也泛指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

【译文】

孔子问:“商,你知道君主凭什么当好君主的道理吗?”子夏答:“鱼如果失去水,就会死;水即便失去鱼,也还是水。”

9

子曰:“恶人者,人恶之。知得之己者,亦知得之人。所谓不出环堵之室【1】而知天下者,知反之己者也。”【2】

【注释】

【1】环堵之室:四周围绕着土墙的房屋。

【2】按:本则后原注“并见《尸子》”。

【译文】

孔子说:“不善待别人的人,人家也不会善待他。知道从自己身上明白什么道理的人,也会知道从别人身上明白什么道理。人们所说的不出家门半步却知道全天下之事的人,是懂得反省自己的人。”

10

子张【1】见鲁哀公【2】,七日不见礼。托仆夫而去,曰:“臣闻君好士【3】,百舍重趼【4】来见君,七日而不礼。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叶公子高好龙,居室雕文以象龙。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今臣闻君好士,不远千里而见君,七日不礼。君非好士也!”子张以告夫子【5】,子曰:“彼好夫士而非士者也。”

【注释】

【1】子张:孔子弟子,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末年鲁国人。比孔子小四十八岁。

【2】鲁哀公:名姬将,春秋末年鲁国君主。

【3】士:古代社会阶层的等级之一,为贵族中等级最低者。

【4】百舍重趼(jiǎn):比喻长途跋涉,十分辛苦。舍,宿一夜为一舍。趼,脚掌因走远路而生的硬皮。

【5】夫子:古时称呼学者或老师。

【译文】

子张拜见鲁哀公,过了七天鲁哀公都没有安排以礼接见他。于是,托其属下告别而离开,说:“我听说您重视人才,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来拜见您,等了七天都没有受到接见。所谓的您重视人才,很像叶公子高喜欢龙的做法。叶公子高喜欢龙,就是把自己的居室到处按龙的样子进行雕刻、纹饰。天上的真龙听说了这个事,就降落到他家,龙头从窗户往里面探视,龙尾远远地拖到大堂之中。叶公见到了天龙,舍弃一切返身逃走,直吓得魂飞魄散。这说明叶公不是真的喜欢龙,只是喜欢像龙而不是龙的东西。而今我听说您重视人才,不远千里来拜见您,恭候了七天都没有受到您的接见。您并非真的重视人才呀!”子张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他是喜欢像人才而非真正人才的人。”

11

子曰:“某【1】少而好学,晚而闻道,此以博矣。”【2】

【注释】

【1】某:自称。

【2】按:本则后原注“并《申子》”。

【译文】

孔子说:“我年少时喜欢学习,到老明白了很多道理,因此比一般人知道得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