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儒敏讲现代文学名篇
- 温儒敏
- 1197字
- 2023-10-08 11:27:08
第1讲 读出《狂人日记》的“忧愤深广”
不止“狂”中有“醒”,还弥漫寂寞与悲哀
就当它是一篇寓言或者诗歌来读
多重叙述产生的“反讽场”
中学语文最怕什么?“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不是学生的错,是教学出了问题,败坏了阅读鲁迅的胃口。鲁迅还是值得终生阅读和珍惜的。近百年来的知识分子中,对中国文化有最深入理解的,鲁迅是第一人。鲁迅的眼光很“毒”,他重新发现“中国与中国人”,特别是许多传统的积弊,至今仍大量存在。鲁迅并没有过时。鲁迅对中国文化的论说不是书斋里隔岸观火的空论,而是带着痛切的感受,从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今天我们强调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毫无疑问,这是“主心骨”,是精神支柱,也是“软实力”。但传统文化不能照搬,它是在古代那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精华,也有糟粕,有不适合现代社会的落后的部分。我们要继承的是精华,是优秀的部分。鲁迅他们那一代人是从传统社会的“旧垒”中突破出来的,当时他们比较偏重于对传统的批判。现在回头看“五四”那一代先驱者,包括鲁迅,他们对传统文化其实也不完全是批判,也有挑选和建设,读鲁迅可以带给我们对于自身所处文化的真切的体验,克服在文化问题上“民粹式”的粗糙思维。
鲁迅对人性的了解也是最深的,他很敏锐,很尖刻,有时说的话因为批判性太强,很难听,但读鲁迅能够知人论世,能够了解国情,了解国民性,了解人情世故。鲁迅是现代文学的重要遗产,作为“新传统”的一部分,已经弥漫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必须非常珍惜。在电子网络时代,过量的信息冲刷可能会让思维碎片化、平面化,而鲁迅那种批判性的思考方式,对于我们思想力的培养将有很大帮助。学习鲁迅,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深邃,精神得到升华,意识更加清醒。而要学会写文章,特别是学习文字运用的灵活、深刻、幽默,鲁迅也提供了范本。所以这个“现代文学名篇”的课,特别安排了鲁迅的五讲。先讲《狂人日记》。
1918年夏天,鲁迅借住在北京宣武门外的绍兴会馆,痛苦而寂寞,只好每日隐居在屋里抄古碑,以麻醉自己。读《呐喊·自序》就知道,鲁迅年轻时候也曾激烈,认为只要改变国民精神,反抗传统束缚,就有希望。后来看到辛亥革命没有带来根本的变动,是很灰心的。他当时在北洋政府任教育部佥事,负责管理文物、图书和社会教育等方面的工作,目睹官场与社会的黑暗,心态比一般在学校的师生要老成许多。鲁迅不是理想主义者,他有很多怀疑,甚至虚无悲观,觉得社会太肮脏了,一切都得重新来,这又是不可能的。当一帮年轻人为争取个性解放奔走呼号的时候,鲁迅比较喜欢冷静思考。写小说也是一种痛苦的思考。那时有《新青年》杂志的编辑钱玄同,偶尔来看鲁迅,约鲁迅写点东西。当时这个刊物所引起反对或赞同的声音并不多,也是有点寂寞的。鲁迅起初不想写,但终于拗不过钱玄同的说服,便带着“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动笔写了《狂人日记》。此后又一发不可收,写了十余篇,结集为《呐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