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儒敏讲现代文学名篇
- 温儒敏
- 2359字
- 2023-10-08 11:27:09
多重叙述产生的“反讽场”
其实,小说特别是经典小说的阅读,角度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像《狂人日记》这样格式特别的小说,我们应当格外关注其艺术结构。下面,我们就重点探讨一下《狂人日记》的结构艺术,以及它独一无二的反讽效果。我们试用细读的方法,去寻找小说中存在的矛盾,或者某些容易被忽略的“缝隙”。
先说说反讽。这个词现在很常见,到底什么是反讽?很难定义。大致而言,是指说反话,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可能与实际上要说明的事实相反,需要从整个语境分析才能了解其真实用意。这是很复杂的现代创作技巧,诗歌、小说或戏剧都有使用。就叙事性作品而言,叙述者和作者的观点不一致,而读者理解又和叙述者或作者有差异,都可能形成反讽。反讽容易造成不确定性和多义性。鲁迅写《狂人日记》时不一定明确“反讽”这个概念,但他的创作实践的确在体现反讽的艺术。如果我们发现这个技巧的奥秘,就能更好地领略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狂人日记》是白话小说,说它是现代小说的“开篇”,跟它率先使用现代汉语写作(当然同时又是现代体式的小说)有关。文学史历来都是从这方面给予高度的评价的。这就出现一个问题:这样一篇白话小说,为何正文用白话,而小说前面的那节“小序”,却仍然使用文言呢?
我们重新读一遍这个“小序”吧: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记中语误,一字不易;惟人名虽皆村人,不为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悉易去。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题,不复改也。七年四月二日识。
这是用文言文写的“小序”,一般读者可能不太在意,在阅读中可能跳过去,把它忽略了。其实“小序”是整个小说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小说的结构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序”提供这样一些信息,琢磨下去就会发现,它和“日记”之间是有矛盾的:12
一、“日记”是“迫害狂”的狂人所写的,不过是“荒唐之言”。
二、从前的“狂人”已经康复,并且候补做官去了。也就是说,“狂人”实际上有两个不同的身份,一个是“日记”中患病的“狂人”,一个是恢复到正常状态的人。
三、交代《狂人日记》这一书名是“狂人”康复之后所题,也就是暗示“日记”的叙写者和后来的命名者,实际上处于“对立”的精神状态。
所以“小序”不是简单地以故事套故事,它叙述了“日记”是怎样变成“狂人日记”的,它造成了“小序”与“日记”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一方面,作品的主体“日记”的叙述,也就是“狂人”的感受,他摆脱了习惯眼光,感觉敏锐,对中国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有惊人的发现。另一方面,“小序”的叙述说明“日记”的作者不过是一个“狂人”,他的话是疯言乱语,没有意义。
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狂人日记》其实并不简单,它包含着双重观点和双重叙述:一种是“日记”的叙述,“狂人”的感受;另一种是“小序”的叙述,对“日记”的否定。这两重叙述观点对立,连语言也分别采用文言与白话,表示彼此根本不同。显然,“小序”在颠覆和破坏读者进入日记正文时可能产生的认同和幻觉,它的叙述功能对“日记”形成强大的压力和否定,在扭转和消解“日记”。“小序”和“日记”的矛盾就造成了阅读上的反讽。整个《狂人日记》其实是一种反讽的结构。
《狂人日记》有多重叙述,包括“小序”的叙述,日记的叙述,还有隐含的作者的叙述,几种叙述的立场、观点甚至形式都不一样,这就产生一种多重叙述交织的“反讽场”。“日记”受到“小序”的语境压力。“日记”作者洞察历史,抨击社会普遍的思维惰性与麻木,但他的这些发现却被“小序”所代表的“正常”的——“康复”之后的看法所扭转和否定,被斥为荒唐之言。这暗示“狂人”自以为发现了历史和真理,可是实际上他就因为这些发现而被“正常”的社会视为疯狂。反过来,“小序”也受到“日记”的语境压力。“小序”的观点,连同它正经八百地使用的文言,在“日记”的激情和睿智的反衬下显得麻木不仁,顽固保守。“日记”新鲜强大的叙述冲力又颠覆了“小序”所谓“正常”的立场。这两重叙述造成反讽循环,形成了张力结构,使叙事效果变得无限丰富。
我们还会发现,《狂人日记》的作者的观点是游弋的,没有像普通小说中常见的那样有一个明确固定的视点。作者不是从一个焦点讲述故事,或者做出一种鲜明的判断。他有意要读者在两重叙述所形成的张力支配下“漂移”,你必须在反讽循环的催促下自己去选择,去判断。这样,作品阅读的空间就大大拓展了,小说的涵义就变得丰富甚至多义,读者不能不调动起自己的主动性,而且必须超脱出来,才能读懂作品,做出自己的整体思考。
这样,明智的读者就不会简单认同“小序”,当然也不会单纯如同“狂人”,而会努力做到超越一点,对“狂人”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做清醒的反思。
我们会看到“狂人”往往是所谓“正常”的社会扼杀异端的“命名”,其实“狂人”的内心充满激情,对历史和社会有独特的发现和中肯的批判,但是因为他的超越和批判,不仅不会被社会所理解接纳,而且有被宣布为“狂人”而被摒弃于社会之外的危险。
《狂人日记》的反讽结构产生了一般直接叙述所无法达到的奇特效果,使小说的主题深化,意蕴更加丰厚,在愤怒的宣泄和抨击背后有着悲剧性的无奈。
我们只有充分认识《狂人日记》的反讽结构,才能真正领会“铁屋子里的呐喊”的悲剧性意味,领会鲁迅作品的“忧愤深广”,同时也领会鲁迅思想的独特与深邃。
这样来读《狂人日记》,我们还学会了从寓意象征、叙事角度、反讽技巧等方面去分析,以后碰到意义丰厚而又比较有争议的作品,也许就有自己的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