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越弗洛伊德:从个体到社会的精神分析(弗洛姆作品系列)
- (美)艾里希·弗洛姆
- 15字
- 2023-12-06 18:41:56
第一章
人的冲动结构及其与文化的关系
1.精神分析和对社会现象的理解
弗洛伊德的两个解释原则
社会心理学有两个方向。一方面,它涉及个人的人格结构在多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因素决定的;另一方面是心理因素本身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社会进程。问题的两个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认为人格结构影响社会进程,而同时人格结构本身也是社会进程的产物。不论我们观察的是人格结构还是社会进程,问题只在于哪一方面是当时关注的中心。
考虑到社会和心理结构之间互相作用,社会心理学和个体心理学在原则上没有区别。本质上,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都要接受心理检查。个人的生活方式是由社会决定的。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尽管弗洛伊德把兴趣集中在个人身上,但他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心理学和个体心理学之间只存在表面上的差异。
他说[S.弗洛伊德,1921c,S.E.,XVIII,第69页],尽管个体心理学研究个体,并且关注个体所选择的满足本能的路径。但除非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否则我们不会忽视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的关系。在个人的内在生活中,另一个人经常作为榜样、对象、帮助者和反对者出现。因此从一开始,个体心理学也就是社会心理学,这样的理解正当且合理。(1)
这个概念与弗洛伊德解释个体心理结构的基本方法是一致的。弗洛伊德总是从根本上考虑体质因素的影响。他在分析个体时的指导原则是通过个体在与外界的碰撞中所遭受的经历——特别是幼年经历——来解释冲动和性格结构的发展。简而言之,分析方法的原则是通过生活经验,即影响个体的外部因素,来解释冲动结构的。
然而,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个公式过于笼统。它实际上包含了两种不同的解释原则,而它们在精神分析解释中常常被混淆使用。这里所讨论的原则如下:个体在满足其需求,特别是性需求的压力驱使下,必须与外部世界妥协。这是个体寻求满足的手段,也是获得满足的障碍。在这个适应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会产生某些冲动和恐惧,会对外部世界持有友好和敌对的态度。换句话说,会产生某种类型的客体关系——俄狄浦斯情结就是这一解释原则的例证之一。
这里弗洛伊德从一个观点开始:孩子(为了简单起见,一个小男孩)对他的母亲有性欲。在试图满足与欲望相对应的冲动时,他遇到了父亲。父亲禁止他满足这些欲望,并威胁要惩罚他。这种被父亲禁止的经历在男孩身上产生了明确的心理反应,一种与父亲的明确关系:仇恨和敌意。针对父亲的敌对冲动结合胜负心,在男孩身上造成恐惧,迫使他压抑这些冲动:他反而顺从父亲或者认同父亲。敌意、顺从、认同是男孩在性欲的驱使下,与外在世界的确切秩序相冲突的产物。即使撇开俄狄浦斯情结的普遍有效性问题和弗洛伊德关于俄狄浦斯情结是一种遗传性习得的假设,事实仍然是:弗洛伊德将个体俄狄浦斯情结的发展强度与特质归因于其生命经历中的特殊性。
弗洛伊德在解释生活经验和驱动力结构之间的联系时,所运用的方法与这一解释原则完全不同。在第二个原则中,他假设外部世界以一种明显的方式影响和改变性行为,某些心理冲动是既定形式性行为的直接产物。这个解释原则呈现了弗洛伊德的性欲理论。在这个理论中,我们假设性行为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口腔、肛门、阴茎和生殖器的发育阶段在不同时期都围绕着某个性区域,或者或多或少地与这些性区域联系在一起。进一步说,某些部分的性驱动力是明显的,比如虐待狂和受虐狂、偷窥狂和暴露狂。个体由于既定的生物学事实经历了所有这些阶段,这个过程完全独立于外界强加的条件,直到成熟的生殖器性欲成为主导本能。然而,只要外部世界——部分通过否认,部分通过过度放纵——影响到性的各个阶段,它们就会以不同的形式固定下来(尽管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这种固定也可以通过体质对某些性区域的强化和削弱来确定)。因此,与正常的发展相比,它们保留了不寻常的力量,并成为重要精神冲动发展的源泉——无论是通过升华还是通过反应生成。弗洛伊德用这种方式解释了贪婪、吝啬、野心、秩序等重要驱动力或性格特征的存在。
上述根据这一原则所作的分析性解释,也同样解释了某些态度和某些与他人的关系。因此,吝啬和贪婪被理解为抑制排便冲动的升华。对人的轻蔑态度可以解释为这样一个事实:这些人代表个体无意识中的粪便,而个体[感觉到]的厌恶会转移到这些人身上。一个人深信他根本不需要为实现所有的雄心壮志而努力,他所有的愿望都会突然实现——这种态度被解释为长期排便被阻滞后升华成突如其来的便意。
这两种解释原则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在一种情况下,心理现象被理解为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外部世界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满足个体需求的行为。在另一种情况下,心理现象被直接归因于性:它不是对外界的反应,而是被外界修正的性的表达。
下图可以进一步表达清楚上述内容。弗洛伊德把属于“I”类的反应理解为性行为的直接衍生,而性行为又会因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而改变。“II”类的反应是客体关系,不是性行为的直接产物,而是在产生冲动的过程中对外界的反应。
下图是手绘德文草图的重建图:
这两种解释原则在精神分析文献中被混淆了,人们没有注意到其中的区别。[客体关系和生殖器性欲的升华与反应生成之间的区别,弗洛姆在Die psychoanalytische Charakterologie und ihre Bedeutung für die Sozialpsychologie(《精神分析特征学及其与社会心理学的相关性》)1932b中提出,巴林特对此有进一步阐释。]这导致分析理论不够清晰,变得费解。弗洛伊德构想的,后来又被其他人,特别是亚伯拉罕(Abraham)和琼斯(Jones)沿用并发展的肛门型性格,就是两种解释原则混淆的典型例子。弗洛伊德发现,一种由三种性格特征,即秩序、吝啬和固执,组成的频繁重复的综合症状,与一定的排便经历和如厕习惯有关。固执或任性被理解为对外界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通过敌意和严格来安抚婴儿的生理需求。这里的解释原则就是我们上面概述的俄狄浦斯情结。肛门功能只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强制执行的]与外界的某种联系。而吝啬则被认为是肛门性欲的直接产物,更确切地说,是排便阻滞的快感。这种快感如此强烈,只能借由外界的影响来解释。
在这里,我们只是描述了这两种解释原则。在开始对它们进行批判性的讨论之前,我们希望提出另一个与弗洛伊德理论不同的观点,这对社会心理学的问题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