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变者:价值资源变现的IP之路
- 陈夫
- 1317字
- 2023-12-15 17:01:27
一道曙光:早期的“华谊经验”与成功的自身蝶变
如何才能获取文化产业所带来的两种“无碳”价值?除了终结国内文化产业化进程的萎靡现状,终结对产业生态充满破坏的虚假繁荣,致力文化产业化的跨越式升级发展,我们似乎并没有发现一条能够轻松抵达目标的捷径。但很显然,我们可能更需要一些将“农奴制”直接改写成现代文明社会的勇气与能力。
破除“农奴制”,跨入新时代,我们在今天同样到了必须正面对待并完成这一文化产业梦的历史性时刻。如何突破文化产业化自身建设的瓶颈,也由此成了一个首要问题。这一问题告诫我们,在产业的发展布局上,必须要从文艺作品的单一生产转变到“文化产品及其关联的上下游有效资源进行全产业链开发生产”的全面生产上来[1]。
发展文化产业,根本上依赖于内容的生产。内容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就一件文化产品而言,谁握有高质量的内容,谁便将赢得市场的竞争力。譬如,湖南三辰卡通集团(原为湖南三辰卡通公司)制作的动画产品《蓝猫淘气3000问》,优秀的内容帮助三辰成功实现从文化产品的单一生产,到艺术形象的商业开发,到有效资源(其他被孵化成功的价值资源,包括事先植入文化产品的和文化产品成功热播后催生的)IP化的商业开发的全产业链生产与收益。我们发现,经由“蓝猫”崛起的三辰,动漫节目制作量在2005年跃升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53%),截至2006年底,累计向16个国家和地区完成出口。湖南省因此有了一个更远的想法,决心通过卡通、动漫产业来擘画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产业新图景,以期构筑“文化产业大省”为新标签的新经济。
发展文化产业,资源加创意是产业化运作成功的根本保证。我们来看华谊兄弟公司早期的一些产品案例。截至2008年,在该公司所推出的30多部产品中,70%实现了盈利。其中《功夫》《天下无贼》两部产品都是当年票房的冠亚军,《功夫》更是创下了当年中国电影票房1.73亿元的收入;《夜宴》也是风靡亚洲,在它还未成品前,播放权便已售罄。华谊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早期的“华谊经验”对国内文化产业,特别是视觉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或弯道超车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一是生产上专注于大制作。成功借鉴以大投入、大制作、大产出为特征的好莱坞商业模式。二是推出分账片,实现海外分账模式。在中国电影界,华谊算得上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电影《大腕》是中国第一部实现全球票房的分账片,这种合作方式给华谊带来丰厚的收益。在2005年前后,华谊的发片市场占有率达到11%,占国产影片的33%,在全球电影市场上已经获得一席之地。
我们看到,要想使国内的文化产业真正突破产业化的自身瓶颈,实现蝶变,早期的“华谊经验”为之提供了一种可能。大制作、大投入、大产出的商业模式将给进退维谷的现有发展理念带来一次变革创新的机会,以至扭转国内表现平庸的文化产业跨越到了“文化产品及其关联的上下游有效资源进行全产业链开发生产”的全面生产和IP化上。而这种主动放弃过去单一生产文艺作品的拘谨局面,将为文化的产业化经济在获取资金支持上迎来一道曙光。
[1]在这里出现的“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理论上可以统称为“文化产品”,因为它们本质上确实是文化产品。但在两种生产中,由于它们在生产要求上的不同又决定了不能统称,譬如后者考虑并着重融入了市场的需求,而前者往往并不刻意追求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