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邂逅晚清:中美的对望与凝视
- 陈卿美
- 8961字
- 2024-04-24 15:41:18
二、中美“贸易战”
“中国皇后”号到了广州黄埔港,但无法进入广州,这是清政府严格禁止的。美国人只能雇佣舢板船将货物转运到位于广州“十三行”处潘启官的商行。由于货物太多,卸货成了大工程,持续了几个星期。
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的一个“杰作”。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规定,对外贸易只限广州一个口岸。“十三行”其实不止有13家商行,这里只是一个统称。
所有的广州人都没有注意到,中国与美国的贸易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1784年8月30日,山茂召等人跟随中国官船进入广州,一个英文名为Canton的城市。这一路,得以让美国人近距离观察中国。
没来广州前,美国人对广州的印象都来自中国瓷器和通草画上的形象,即美好的田园牧歌式广州。
江上的船只非常密集,大多漆成了火红色。船只互相打招呼,彼此用锣鼓或铙钹。美国人似乎第一次见这种乐器,中国官员向他们一一做了介绍。
沿途两岸上,除稻田外,分布着各类宝塔、庙宇及低矮、密集的单层屋舍。格林等人以为这就是广州城的模样,其实他们根本进不了城。
在广州城墙的西南角码头,山茂召等人被带到了一处大约12亩的沿江围场内。中国官员告诉格林,外国人只能居住在此,且只能住男人,不能住女人,所有人一概禁止进城。
山茂召等人似乎都没有理解,一边耸肩一边摊开双臂,向中国官员问道:“Why? Why?”中国官员一脸冷漠,没有再说话。
美国人无奈登上围场,四处转悠起来。围场呈狭长形,大多数是一字排开的两层白色小楼。各国国旗飘扬,多是欧式建筑,各式商行、货栈云集。最显眼的是位于正中央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大英帝国的国旗格外引人注目。
美国人看到的这块地方就是“十三行”, 美国人原以为能进入广州城内观光,没想到被隔离在了“十三行”。山茂召发现,“十三行”通往城内的各个街道均有人24小时把守,没有官方许可及汉语翻译陪同,休想进城。他后来感慨:“在这里住了十来年的欧洲人所见到的广州不会超过他们在第一个月里见到的广州。”
初来乍到的美国人选择暂时寄居在法国的公行里,这座小楼也是两层,一楼做仓库、会计室、金库,二楼做宿舍。法国房东找来了几名中国人为美国人服务。
作为“中国皇后”号的商务代理,行商潘启官是山茂召唯一需要对接的人。潘启官盛情邀请他到自己家做客,山茂召跨过珠江,来到对岸南沙岛的潘启官私邸。这里俨然是另一个世界,多位像潘启官一样的行商在这里营建了一处世外桃源。在美国人看来,完全是一派中国园林的景象,是融合了假山、瀑布、池塘、竹林的一幅美丽画卷。
说是潘启官的家,但山茂召并没有看到潘启官的家人。山茂召更想看看中国人的家庭生活,潘启官却只带着他与其他外国客人在园林里转。陪同翻译是个中国人,所说英文词语少、语法简单,只限于商业基本交流,一旦扩大到其他领域,时常让山茂召摸不着头脑。
在等待“中国皇后”号销售美国土特产的日子里,山茂召参加了各种宴请。奇怪的是,英国的宴会是欧洲菜,都是中国厨师一手烹饪而成。而潘启官的家宴却是大家自带酒菜与餐具,因为外国人根本吃不惯中餐。中餐里的葱姜蒜味道太重,甚至他们感觉,中国人的体臭也是这种油腻的味道。尤其是中国人用自己的筷子给客人夹菜的习惯,让他们难以接受。
初到中国,美国人遇到了一个最大的困扰,很多中国人常常认为他们是英国人,因为他们都说英语,都长着同一幅模样的面孔。
打交道多了,潘启官也不讳言。在一次日常聊天中,潘启官笑着说:“你刚来广州时,说着英语,我分辨不出你与英国人的区别。”
山茂召尴尬一笑说:“英国在欧洲,我们在北美洲,美国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但现在不是了,我们是美国,还有星条旗。”
“那只是地理与文化概念,但你们站在中国人面前,实在难以区分。”潘启官说,“不过,凭借我多年与英国人打交道的经验,还是发现了你们的区别。”
“我们与英国人有什么区别?”山茂召迫不及待地追问。
潘启官不紧不慢地说:“英国人大多傲慢无礼,甚至粗鲁,而你们比较谦卑有礼,这就是最大的区别。”
山茂召刚要感谢,潘启官又说:“不过你们的礼貌估计也不会太长久,再来广州两三次,就会和那些英国人没什么区别了,因为所有人刚来中国时都表现得很礼貌。”
山茂召尴尬地笑了笑,没有再回话。
美国人不知道,早在乾隆初年,中国的朝廷官员就编著了一本《皇清职贡图》。在这本书中,将中国以外的国家视为藩属国,把外国人到中国来的性质定为纳贡。书中对欧洲人有如下描述:皮肤白得晃眼,鼻梁高挺,头发呈红色,喜欢穿紧身衣,性情好斗,敬重女人胜过男人,而且一心只想着贸易。总之,中国人将欧洲人视为野蛮人。这本书对欧洲人的长相描述得很细,但却对欧洲各国的位置没有兴趣。英国在哪儿?法国在哪儿?这些根本说不清。以至于后来发生鸦片战争时,道光皇帝还不知道英国在哪里。
山茂召不关心这些,他更关心的是,“中国皇后”号的销售与采购情况。他根本无法确定以后还会不会到广州来,更不知道美国人会不会变成无礼的英国人。
夏季的广州,湿热难熬,四千里以外的北京,紫禁城内的乾隆同样难熬,甚至开始失眠。乾隆失眠显然不是因为暑热。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正月,乾隆第六次下江南,一路春游,遍览江南美景,阅尽江南美人。5月14日,乾隆返回北京。此次南巡的美好印象已经大不如从前,大清帝国似乎与皇帝一样,都有明显的衰老迹象。
一直勤奋的乾隆皇帝明显感觉已经力不从心、精力不济,“昨日之事,今日辄忘;早间所行,晚或不省”,“寅初已懒睡,寅正无不醒”,“年高少寐,每当丑寅之际,即垂衣待旦,是以为常”。乾隆真的老了。
每天面对堆积如山的奏折,乾隆倍感头疼。松懈、懒惰慢慢成了乾隆的习惯。乾隆的做事态度层层向下传导,整个国家的政务系统运作逐渐松弛,各种腐败开始慢慢滋生,民生凋败的现象大量出现。
老年的乾隆睡眠少了,但私欲越来越盛。无论是过寿还是南巡,抑或是平常过节,各地督抚都要向皇帝进贡珍贵贺礼。广州的贺礼中,大多是西洋玩意儿,如西洋钟表、八音匣等。“中国皇后”号刚刚抵达黄埔港时,税务官索要“进贡”物品便是这个原因。
仅仅六年后,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乾隆热烈庆祝自己八十大寿。内阁学士尹壮图来了个扫兴之举,他上奏说:“各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臣经过地方体察官史贤否,但见商民半皆蹙额兴叹,而各省风气大概都这样。”
乾隆大为不悦,认为这是给自己治下的盛世抹黑,他说:“若尹壮图所奏,则大小臣工等皆系虚词贡谀,面为欺罔,而朕五十余年以来,竟系被人蒙蔽,于外间一切情形,全无察觉,终于不知者。”
尽管乾隆不敢承认、不愿相信,但他仍然在尹壮图的奏折旁批注道:“竟似居今之世,民不堪命矣!”
大清帝国发生的这些变化,在广州的外国人很难观察到。但美国人清楚,自己的国家已经在起草《宪法公约》,《宪法公约》是政府执政的基本准则,是约束政府、约束总统的国家根本大法。
巨大的无聊感每天包围着在广州的美国人,他们还不是很习惯这种圈禁的生活,犹如苍蝇落进了油缸。每天见到的人都是一种面孔,连给家人写信都没有什么可说的。
有英国游客认为,或许圈禁有种好处,那就是让外国人更专注做业务,做完业务后迅速离开广州。
山茂召开始想念家人,他也想早点回国。没想到,他在广州一待就是三个多月。
“中国皇后”号的美国土特产销售不错,每磅人参卖出了30美元的高价,且30吨人参被一抢而空。这完全出乎美国人的意料,巨大的喜悦冲淡了他们的无聊。
卖货的同时,中国的货物又源源不断装满了“中国皇后”号。其中,有2460担中国红茶、562担绿茶、864匹棉布、962担瓷器、490匹丝织品,21担肉桂。包括武夷茶、熙春茶在内的茶叶自然是重头戏,达到92.10%。
来中国之前,美国人是没底的,这次回去,美国人则信心满满,他们知道,中国货物一定能够在美国大卖。在美国人看来,“中国皇后”号已成功开启了美中贸易。
1784年12月28日,经过中国海关许可,“中国皇后”号从黄埔港起锚返航,踏上了返回美国的漫漫航程。美国人心情非常放松,海上飞翔的信天翁仿佛都听到了他们快乐的歌声。
还没等格林、山茂召等人回国将好消息告诉美国人,敏锐且极富冒险精神的美国商人已经纷纷开始行动,多艘满载货物的商船正行驶在赴中国的途中。就在“中国皇后”号抵达中国的时候,美国国会已经制定了一个扩大出口的目标,计划与其他国家签署贸易协定,打开美国商船和货物进入外国市场的通道。中国被列为远东重点市场。
1785年5月10日,“中国皇后”号返回纽约。早已等待在港口的货物代理商异常兴奋,因为这是中国货物第一次直达美国,以前都是从英国等地转口。
正如美国人预料的那样,中国货物在美国非常畅销。莫里斯等人经过计算后发现,此次贸易之旅,共获得纯利润30 727美元,占投资额的25%。莫里斯等人大赚了一笔。
“中国皇后”号的首航成功在美国东海岸引起了轰动。纽约的报纸对此次中美贸易之旅专门做了长期报道,《独立日报》赞扬山茂召的中国之行:“是具有远见卓识的行动,取得了巨大成功。”纽约媒体甚至希望在纽约全城的教堂一起敲钟,向上帝感恩。
“中国梦”点燃了每一个美国商人,到中国去发财,成为最流行的话题。从纽约到费城,再到新英格兰的城镇,就连沿海的一些小村落也在热议如何出海去中国。
美国人激动是有原因的。长期遭受英国殖民统治且又被贸易封锁的美国,终于打开了远东市场,成功开启了对外贸易。这对刚刚独立不久且财政状况糟糕的美国来说,无疑是救命之举。
美国人不会想到,三个月后的8月30日,中国福建侯官诞生了一个婴儿,他就是林则徐。
同一年,联邦众议员、后来的美国总统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ison)还在抱怨:“革命让我们失去了同西印度群岛的贸易,那是我们唯一有盈余的贸易往来,而没有开辟其他任何能补偿的渠道……从各种角度看,这个国家的贸易都处于凄惨的状态。”
山茂召没有忘记自己担任的外交使命,立即向美国国会提交了报告。美国国会在复函中称赞道:“中国贸易可能开辟一条美国财富的巨大发展道路。”
“中国皇后”号被戴上了无限的光环,但山茂召想发大财,他抛弃了“中国皇后”号,另寻了一条更大的船——“马萨诸塞”号。
或许是嫌“中国皇后”号吨位太小,1785年,莫里斯等投资人以6250美元将其卖给了其他商人。第二年,“中国皇后”号带着梦想继续驶向中国,船长依然是格林。1787年,当美国商人期待她第三次起航时,这艘饱经风霜的改装帆船再也经不住风浪的拍打,至此,“中国皇后”号再也没能踏入中国。曾经风光一时的“中国皇后”号几经转手后,迅速衰败,成了一条破船。
1791年2月22日,因意外事故,“中国皇后”号在爱尔兰都柏林的外海沉没。这一天正是她纽约首航的七周年纪念日。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种天意。
“中国皇后”号并不算惨,毕竟还享受过无上的荣誉。相比之下,最“悲催”的是“哈里特”号。在“中国皇后”号首航前三个月,波士顿商人投资的“哈里特”号满载着人参已经启航驶向中国。按说,“哈里特”号才是开启美中贸易的第一艘商船。
当“哈里特”号行驶至好望角时,正好遇到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英国人听说美国人要去中国做生意,便以各种理由忽悠美国人,说什么中国人比较野蛮,没有经验肯定会受骗云云。经英国人一吓唬,美国人犹豫了。英国人愿意用自己的两磅新茶来换美国人的一磅人参,美国人乐着答应了。英国人暗自坏笑,载着人参乘风破浪开往中国。当错失历史机遇的“哈里特”号返回美国时,“中国皇后”号义无反顾地驶向了中国。
“哈里特”号没有赶上第一波美中贸易,似乎后来再也没有出现过这艘船的身影。1785年,在“中国皇后”号第二次开往中国时,同年,美国各地先后有多艘商船加入两国贸易中。“实验”号和“希望”号从纽约港扬帆启航,“广州”号从费城出发,“土耳其皇帝”号从马萨诸塞的塞勒姆踏上征程。
山茂召的“马萨诸塞”号计划也在加紧筹备中。“马萨诸塞”号是一艘新型巨轮,在昆西造船厂打造。该艘商船的设计来自山茂召在广州看见的一艘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马萨诸塞”号吨位达820吨,是“中国皇后”号的两倍多。如此吨位的商船在美国尚属首屈一指,超大的载货量就意味超多的利润。
山茂召抱定决心,要干就干大的,要让超级巨轮震慑住一切贸易竞争者。美国邦联政府(1878年转为联邦制)也看中了他,聘他为美国驻广州第一任领事。
经过四年的精心打造,1789年底,“马萨诸塞”号终于成功下水。当山茂召登上这艘巨轮时,瞬间就点燃了他的雄心。
“马萨诸塞”号的贸易计划引来了大批求职者,众多年轻人都想参与这次伟大的航行,亲身见证历史。一个擅长占卜术的女人不知出于何种目的,竟然预言“马萨诸塞”号会有大灾难。消息一出,吓退了很多求职的年轻人。但这些困难都没有难住山茂召。
1790年3月,在丝丝春风的沐浴下,“马萨诸塞”号顺利启航,欢送的队伍挤满了港口。山茂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心理满足,这样的荣誉在“中国皇后”号首航时已经体验过一次,但那时他是打工者,这次是老板,感受明显不同。
谁知,“马萨诸塞”号驶入大洋后,各种质量问题彻底暴露。海水通过劣质的木材渗透进底舱,木材开始逐渐腐烂。勉强行驶到广州时,货舱里长了半英寸的绿毛,大量货物被毁。外表华丽无比的“马萨诸塞”号竟然是一艘劣质船。在外界的一片嘲笑声中,山茂召将这艘引以为傲的巨轮低价转给了丹麦亚洲公司。
生意虽然赔了,但山茂召抵达广州后,便正式出任美国驻广州第一任领事,成为美国政府的一名官员,美中贸易正是他负责的主要内容。
美国人都想着到中国发财,似乎没有想过,美国产品在中国过剩而导致价格暴跌的问题。
1786年,“实验”号抵达广州,人参价格竟然狂跌至每磅1美元,押运员彻底崩溃。由于通讯不发达,很多装载人参的商船已经在途中,正源源不断向中国驶来。
1788年2月,满载着黄油、朗姆酒、鲸油蜡烛、鳕鱼、铁条和人参的“阿斯特里亚”号再次驶向中国,波士顿商人托马斯·珀金斯(Thomas Perkins)担任押运员。珀金斯不顾家人劝阻,放弃了到哈佛大学读书的机会,毅然要去中国发财。
9月,“阿斯特里亚”号抵达广州。满心欢喜的珀金斯被兜头浇了一盆冷水,人参根本卖不动,“中国皇后”号的人参还没有卖完。更恐怖的是,在港口还停泊着11艘美国商船,其中3艘竟然与珀金斯的“阿斯特里亚”号同属一个老板,可见老板发财心切。美国人参在中国市场供大于求,大幅贬值,成了不值钱的货。至1790年,人参价格跌到谷底,每磅只有32美分。
相反,由于美国采购中国茶叶的需求暴增,茶叶价格反而大涨。
为了防止中国茶叶大量涌入美国后贬值,珀金斯联手其他三艘商船押运员商议,将另外两条船卖掉,四艘船的60万磅茶叶集中到两条船上。返回美国塞勒姆后,珀金斯建议老板,为了不引发市场波动,茶叶只能逐步投放且每次投放必须是小批量,其余茶叶先存储起来。此营销手法果然拯救了老板,但也给很多梦想去中国的老板提了醒,到中国赚钱并不容易。
不甘于给别人打工的珀金斯自然有着更大的野心。1792年,他与哥哥共同成立了珀金斯兄弟公司,组建了自己的船队,并让自己的外甥约翰·珀金斯·库欣(John Perkins Cushing)常驻广州。珀金斯的目标与早期莱迪亚德的设想差不多,在西印度群岛地区、美洲西北部地区和广州之间来回贸易,皮货则是重要商品。
珀金斯的计划迅速引发其他贸易商跟风,大量的皮货需求导致美洲西北部的努特卡湾捕猎海獭严重,甚至一度资源枯竭。当地部落首长一怒之下,劫掠商船,屠杀船员。尽管如此,珀金斯还是大赚了一笔。
珀金斯的贸易帝国逐渐崛起,从波士顿到广州的航线上,总能看到珀金斯兄弟公司商船的身影。不仅如此,珀金斯还从世界各地调运货物,源源不断驶往中国。
1793年夏,英国第一个外交使团——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北京。马戛尔尼的表面目的是给乾隆皇帝祝寿,实则希望中国开放通商口岸,不再局限于广州一处。因为礼仪问题,马戛尔尼坚持不下跪,双方闹了很多不愉快。最终,马戛尔尼无功而返。
为此,乾隆特别致信英国女王,称天朝物产丰富,无需他国物产,故不需要开放。
无论是中国还是英国,似乎都没有注意到珀金斯兄弟公司的壮大。1803年,波及欧洲、北美、北非、大西洋、印度洋的拿破仑战争爆发,美国宣布保持中立,这为美国贸易商提供了绝佳的机会,珀金斯的商船可以任意进出欧洲各大港口,珀金斯大发其财。此次战争持续了12年,珀金斯甚至不希望战争结束。
拿破仑战争时期,珀金斯兄弟公司奠定了其在对华贸易中称霸的基础,成为美国对华贸易最赚钱的公司。同时,美国与中国的贸易也获得迅猛发展,美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对华贸易伙伴。
美国对华贸易的频繁自然出现在了中国的官方记录中,据《粤海关志》记载:“米利坚国,俗称‘花旗’……近年来舶甚多,几与英吉利相埒。其舶较他国差小,随时可至,非如他国必八九月始能抵口,所以来舶较多。”
美国人做生意明显不同于英国人。英国人奉行集体主义,东印度公司以实体开路,有强大的皇家海军护航。美国人奉行个人主义,喜欢单打独斗。有人建议美国人学习英国模式,成立美国版的东印度公司,但美国个人主义至上,喜欢竞争冒险。美国人的优势是,推行实用主义,灵活变通,效率更高。
1803年,在珀金斯兄弟公司一跃成为对华贸易龙头企业的同时,作为对华贸易第二大伙伴,美国对华贸易总值成功超过欧洲大陆各国对华贸易额的总和。美国贸易大国地位初显。此时,距离“中国皇后”号首航刚刚过去九年,距离美国GDP领先世界还有不到一百年的时间。
此时,中美贸易的商品主要是各自国家的土特产,中国的是茶叶、丝绸、棉布、瓷器,美国的是人参、毛皮、檀香木。据统计,在“中国皇后”号首航后的十年时间内,中国每年向美国输入茶叶1.7万余担。中国布物美价廉,经久耐用,如黄色的南京土布。瓷器更不用说,历史更为悠久,早已在欧美人的心中扎根。
在中美贸易初启的年代,英国旅行家克劳德·罗宾曾在美国发现,“没有一个人喝茶不用中国的茶杯与茶碟”。由于英国“柳树图案瓷”仿制品的大量出现,迫使中国瓷器制造商不得不创新生产方法,以降低生产成本。受益的则是美国底层百姓,让他们也能用上廉价、美观的瓷器。
喝茶同样渗入美国每一个家庭。曾担任驻广州押运员的罗伯特·沃恩观察到,美国人将茶叶与面包等同,无论多么寒酸的家庭,都喜欢这种提神饮料。
为了避免贸易逆差,美国人也是拼了全力,拼命寻找有竞争力的商品。
中国人喜欢人参,但只有富裕人家才有消费能力,市场并没有想象得大。美国人瞄上了毛皮,如海獭皮、海豹皮。他们或是用物品与印第安人交换毛皮,或是自己捕猎。据统计,从1793年至1807年,从马卡罗夫岛运往广州的海豹皮就高达350万张。美国人疯狂的举动,导致了当地海豹的绝迹,也让广州市场的毛皮价格暴跌至无利可图。
与毛皮贸易遭遇类似的还有檀香木。1791年,“希望”号途径夏威夷时发现檀香木,运到广州后大受欢迎。美国人故伎重演,用各种廉价商品与朴实的当地人交换檀香木,并以高于夏威夷14倍的价格在广州出售。疯狂的逐利行为导致竭泽而渔,檀香木被砍伐殆尽。
聪明的美国人又迅速寻找到两样中国人喜爱的商品,海参与燕窝。中国人认为,海参、燕窝与人参一样具有滋补功效。美国商船在途经汤加、萨摩亚、斐济等地时,便用枪支、弹药、短斧等商品与当地人交换海参。海参经剔除内脏并烟熏干燥后,装箱运往广州。一箱重125磅的上等海参可卖到115块西班牙银元。
燕窝的产地同样在印度至东南亚的热带海岸,美国人雇佣当地人举着火把,爬上高高的洞穴寻找燕窝。燕窝比海参还贵重,一箱重136磅的上等燕窝在广州可以卖到3500块西班牙银元。
人参贸易大概只维持了十年左右,到1830年代,毛皮、檀香木的贸易又基本停止。美国商品大多是初加工的农产品,而中国商品除茶叶外,都是手工业品,这种贸易注定不会持续,也不会对等。美国对华贸易一直以巨大的逆差形式存在,据统计,1805年,中国出口美国商品额为512万元,而美国出口中国商品额仅115万元。中国的王牌商品是茶叶,仅仅茶叶一项,就可打败所有美国商品。
美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美国很尴尬,对中国各种羡慕嫉妒恨。
1799年,在18世纪最后一年,中国与美国各发生了一件大事:乾隆驾崩,华盛顿去世。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中国的乾隆与美国的华盛顿根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貌似一个生活在遥远的古代,一个生活在不远的近代。巧合的是,这两位影响中西方的巨人,却生活在同一时空下。在两种不同文明的照耀下,给我们提供了错觉。
乾隆生于1711年9月,华盛顿生于1732年2月,乾隆的年龄比华盛顿大21岁。在华盛顿3岁时,24岁的乾隆正式登基。从此,乾隆实际统治中国长达63年零4个月。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81岁的乾隆撰写《十全记》,高度评价了自己一生中的“十全武功”。所谓“十全武功”,就是十大军事战役,分别为:1747年、1749年平定大小金川之战(为两大军事战役),1755年平定准噶尔达瓦齐部之战,1755年至1757年平定准噶尔阿穆尔撒纳之战,1758年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乱,1765年至1769年清缅战争,1771至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1786年至1788年平定台湾林爽文叛乱,1788年至1789年安南之役,1790年至1792年两次平定廓尔喀(即今尼泊尔)。晚年的乾隆有点飘,陶醉在自己的“十全武功”中不能自拔。
乾隆治下的中国,疆域面积达到1453万平方千米(1759年),人口达到2.97亿(1795年),年财政收入达到8000万两(1790年)。据《大国的兴衰》一书统计,当时中国的GDP达到世界三分之一,中国制造业总额是英国的八倍、是俄国的六倍、是日本的九倍。
相比乾隆对自己国家的影响,华盛顿也不逊色。1775年,43岁的华盛顿担任美国独立战争殖民地军总司令。1789年,67岁的华盛顿全票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被美国人尊为“美国国父”。
乾隆志得意满,不能容忍民间妄议朝廷,屡兴文字狱。华盛顿却告诉全体国民:“在每个国家,知识都是公共幸福的最可靠的基础。”乾隆大力查禁民间书籍,华盛顿让知识武装国民头脑。
1787年,美国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颁布《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明确立法、行政、司法互不干预且互相制约,即奉行三权分立原则。此时的乾隆,仍沉迷在天朝上国的幻境中。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纽约24名证券交易商在华尔街的一颗梧桐树下签订协议,纽约证券交易所成立。当乾隆致信英国女王,说天朝上国不需要对外开放时,美国工业化革命已经开始露头。
1796年,老态龙钟的乾隆不得不将皇位传给嘉庆。同一年,华盛顿总统任满两期,为了民主制度的顺利传承,不顾美国人民的挽留,毅然辞任。乾隆虽然过上了太上皇生活,但仍操控着权力。华盛顿则是回到老家,成为一个真正的平民。两种道路选择,代表了两种文明的价值取向。
乾隆与华盛顿死去后,美国工业化革命正式开始,嘉庆统治下的大清帝国已经露出各种衰败迹象,国力也开始迅速下滑。
鸦片,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悄然登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