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士人失道

朱雄英嫌站着有些累,于是干脆盘腿坐到了小桌上。

“你说你在捍卫圣贤之道,现在我抛开你那些不可告人的阴谋不谈,你告诉我,大明有哪里失了圣贤之道?”朱雄英发问道。

他神情平静,好整以暇。他知道在抛出了这个问题后,自己就赢了,因为当下的大明还没有真正的踩到任何庶族士人的痛点。与此同时,郑博彦的哑然,甚至在场学子们的沉默,都证明了他判断的正确。

是啊,大明有什么地方不符合圣贤之道吗?

理学依然是主流,哪怕往更深一层去挖掘,读书人的特权也依然存在。不仅如此,当今陛下还恢复了汉制,恢复了汉人的冠礼和习俗,哪怕是当下这受人非议的科举也没有摒弃圣贤之道,只是多出了一些以往不受重视的科目而已。

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现在的大明朝廷可没有触动任何人的利益。相反,这位大儒好像在损害大家的利益。这种看似奇怪,但却好像又符合当下现实的想法,在一众学子们的脑中流转了起来,而且挥之不去。

郑博彦的脸色已经难看到了极点,因为他找不到支撑自己想法的论点了,他搜肠刮肚,绞尽脑汁,也没有抓到任何朝廷对读书人做的坏事,除非自己敢公开说,朝廷不准土地兼并是错的。

朱雄英见状,摊手一笑,继续说道:“当今陛下过去为什么会停办科举?现在恢复科举后,又为什么会增加考试科目?根源都是相同的,就是为了给朝廷选才。你们读书人有一句自我调侃的话,叫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这句话有些偏激了,但话里的内涵却表达了一个不可争辩的现实,那就是文人对皇帝最大的功效是辅佐,皇帝需要借助你们的才能,但在此之前,必然先要考核你们的才能。”

众人陷入了思考,而郑博彦却知道,这个小鬼话里的目的其实是在打压读书人的地位,于是他立刻反驳道:“你这说辞简直大谬,士人又不是贩夫走卒,商贾贱民!士人出现的使命在于匡正帝王,安定天下!”

“先生说的对!”有学子高呼了起来,“我们又不是秦淮河上的歌妓!”

朱雄英失笑,这价值上的,这道德制高点占的,不愧是大儒。

“原本士人这个群体是有资格讲匡正帝王,安定天下的。但后来,历史证明了士人这个群体只能以辅助者的角色站在政治舞台上,再向前一步,就会把天下搞得一地鸡毛。”

此话一出,算是把在场的所有读书人都得罪了,郑博彦也扬起了嘴角,心想道,你这小鬼还是太年轻,根本不知道这些读书人心中有多傲。

注意到此刻全场的低气压,周兴握紧了手中的刀柄。

“你说的历史是哪段历史?”

有人用问题打破了短暂的沉默,朱雄英看了看提问之人,是那位之前用好奇目光审视自己的朴素学子。

“就是你们刚刚听得津津有味的汉末历史。”朱雄英淡笑着回答道,“你们自诩学富五车,恐怕在听这段历史的时候,都在幻想自己是卧龙凤雏对吧。”

人群里响起了不太清晰的笑声,也有人挠头,还有人尴尬的清了清喉咙。一时间有些凝结的空气恢复了些许的活力。

“第一个事实,从汉末到隋朝统一天下这四百多年的时间里,掌控天下最高权力的群体便是士人群体,但结果这个天下是一个什么模样?五胡乱华,衣冠南渡!”

“你把九五之尊放哪去了?”有人发问道。

“九五之尊?说王与马共天下都是我给司马家脸上贴金!”朱雄英嗤笑道。

“你是想说,汉末之后的天下大乱是读书人造成的?”那位穿着朴素的学子,继续问道。

“汉末大乱的问题很复杂,这里我不展开讲。我只告诉你们历史给出的回答,以司马家为首的门阀士族掌控皇权之后,我们这个民族就堕入了长达四百余年的至暗时刻。”

众人从来都没有站在这个视角去看过历史。

“接下来是第二个事实,司马家带来的烂摊子,最终因为府兵制的成熟才被彻底平息。”朱雄英继续说道。

众人又是一愣,怎么又扯到府兵制上去。

此时栖霞寺大门前的场面其实很怪异,一群基本成年的学子坐在地上,仰头望着一个坐在桌上的小孩,听着他的讲解历史。而另一头,那位白发苍苍大儒却似乎被人遗忘了一般,不知所措地站在一边,插不上嘴,说不上话。

“我之前说过,汉末的门阀依靠庄园经济,甚至可以私养部曲过万。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皇帝并不能全面的掌握兵权。但府兵制的推广,意味着皇帝将兵权从门阀士族的手中剥离了出来。也就是说,府兵制是对门阀手中权力的一次拆分。”

此话一出,人群里居然有人义愤填膺了起来,好像自己真被人抢走了什么重要的东西一般。

看见这种情况,朱雄英也是不屑的一笑,“别觉得委屈,门阀的军权被抢走完全是门阀自己造成的,他们要是没有搞出一个四百年的黑暗乱来,华夏历史就不是现在你们看到的这样了,而这段历史就是读书人丢弃掉自己匡正天下资格的开始,用你们的话说,就是失道,是士人的失道。”

面对这样的解读,众人想反驳,但似乎又一时找不到反驳切入点在哪里。

“你之前说,我等不是门阀士子,那门阀失道,与我们有什么关系?”依然是那位穿着朴素的学子在发问。

朱雄英拍手鼓掌,“你很好,能清醒地认知到自己和汉末门阀的区别了,不像有些人,还真以为自己能养上万的部曲了。”

人群里有学子尴尬的垂下了脑袋。

“府兵制的演化,必然带来文武分流,也许有人能出将入相,但从制度层面上来说,行政权力和军事权力已经分离。这种分离到了宋代又演变成了以文御武,也就是说,文人又一次摸到了军权,可结果呢?”

众人又一次怔住了,那个结果他们知道。

“经过黄巢和朱温的努力,门阀士族消失了,寒门庶族崛起了。可寒门庶族交出来了一份什么样的历史答卷!我们就按照你们的思维去想,不谈河西,不谈辽东,甚至不谈大理这种你们认知里的贫瘠之地,我们就谈燕云这个赤裸裸的国朝大门,竟然终宋一朝都没有拿回来!谁家建房子的时候,不想着建大门的?”

众人无言。

“赵宋的历史,就是第二次士人失道的历史,就这样你们有什么资格去谈匡正?”朱雄英毫不客气地说道,“历史给了你们读书人两次机会,你们都搞砸了,现在历史释放出了第三次机会,也许也是最后的机会,难道你们还想沿着原本已经错了的道路继续走下去吗?所谓以史为鉴,在你们的脑海里只是一句空话吗?”

“那何为正确的道路?”

朱雄英从桌面上站了起来,“不久前,太子巡视山东后的讲话已经刊登在了报纸上,他希望大明的学子们认识到大明的特殊性,认识到这个国家是在崩塌的汉文明废墟里实现复兴的国家,她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前朝经验的失效,这是大明未来发展必然要面对的现实,你们这些读书人应该要从更深层的角度,去思考这个现实。”

那位衣着朴素的青年学子点了点头,陷入了沉思。

“我知道,你们很多人不服,不服这段话,也不服我刚刚说的那些话,但无所谓。路怎么走,你们自己挑。”说着,朱雄英看向了在一旁沉默了很久的郑博彦,“你想继续煽动就煽动吧,我这个好人好事也就只能做到这了,真要有人愿意把自己卖了也要跟着你闹,那也直接说明了这个人的愚蠢,朝廷不需要这种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