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从被袁绍叫来吃午饭的那一刻起,他就有种不好的预感。
尤其是他推脱自己吃过午饭,但仍被袁绍强行掳来,更加佐证他的想法。
最后,当他看到在会客厅一直等待着的何颙时,心里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死了。
袁绍的饭不是白吃的。
他第一次明白这个道理,还是在刚到濮阳的那段日子。
贾诩望着那双瞪得大大的、充满乞怜之色的眼睛,那是何颙正可怜巴巴地看着自己,他缓缓地开口说道:“我认为,现在是时候上奏请求解除党锢了。”
“啊?”
“啊!”
前者来自何颙,他一脸惊讶,直愣愣地看着贾诩,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时间竟忘了言语。
后者自然来自袁绍,他长大了嘴巴,欲言又止。
看着袁绍浮夸的演技,贾诩在心中翻了一个大大的白眼。
这个计划最先提出来的就是袁绍。
当袁绍在汝南的时候说出这个计划时,他的表情和何颙简直是一个模子中刻出来的,以至于那阵子他一度以为袁绍失了心疯。
直到袁绍开始慢慢为了这件事布局,他才知道袁绍这并非戏言。
袁绍自己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这个想法有多么大胆。
按照历史原来的轨迹,在熹平五年,也就是两年后,永昌太守曹鸾上书为“党人”鸣冤,要求解除禁锢。
灵帝不但没有听从,反而收捕并处死曹鸾。
接着,灵帝又下诏书,凡是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中任官的,一律罢免,禁锢终身,并牵连五族。
党锢的范围扩大,波及更多的无辜者。
两年之后尚且不可,更何况是如今呢?
所以依照常理来看,袁绍的这个计划是一个死局。
而这根本的缘由,在于汉灵帝本人。
若非有特殊原因,灵帝绝不会轻易推翻自己之前的命令,即便这些命令是在他年幼时被宦官蛊惑而下达的。
天子,是上天的儿子,君权神授。
他怎么会出错呢?
这样看起来,除非是黄巾起义这样的大规模战争爆发,皇权严重受到威胁,汉灵帝为了稳固统治,才会放弃从士族手里夺权,解除党锢。
但反过来说,为什么汉灵帝会反应如此之大?
归根结底还是士人有真正威胁到皇权的力量且汉灵帝自身底气不足。
那又为什么明明有影响皇权实力的清流党人的斗争最终会以失败告终呢?
袁绍深思后认为,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清流党人缺乏一个像他这样具有远见卓识和强大领导力的核心领导者。
在他看来,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仅能够为团队指明方向,还能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的决策,凝聚人心,带领众人共同前进。
此外,袁绍还指出,清流党人在斗争中并未能正确且充分地运用自己的优势。
他们或许在某些方面拥有独特的资源和能力,但在实际的斗争过程中,却未能将这些优势转化为实际的胜势。相反,可能因为策略不当、内部纷争或是外部环境的压力,使得他们的优势逐渐被削弱,甚至被对手所利用。
因此,袁绍认为清流党人的失败,既源于领导力的缺失,也源于斗争策略和优势运用的不当。
这两个方面的不足,共同导致了他们斗争的最终失败。
而袁绍自己组建的“奔走之友”完美弥补了这些缺点。
奔走之友,顾名思义,指彼此尽力相助的挚友。
历史上,奔走之友是由袁绍发起,旨在联谊和策划政治活动的秘密组织。
核心成员有张邈、许攸、伍孚、曹操、何颙等人。
袁绍沿用了历史上该组织的名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其规模超越了历史上的范畴,形成了一个以袁绍为领导核心的组织。
是的,这个组织不再是秘密组织了。
与历史还有不同的是,袁绍没有吸纳曹操加入到这个圈子来。
所以,而昨天的见面,是曹操第一次正式见到袁绍。
在此之前,他一直都是听着袁绍的传说长大的,对于那些未曾谋面的人,人们总是会不由自主地给他们戴上光环,曹操也是人,自然摆脱不了这个例外,这也是曹操如此钦佩袁绍的原因之一。
至于为何没有吸纳曹操进入“奔走之友”。
其原因繁杂,主要是因为袁绍不想养虎为患。
历史上,曹操通过一部分“奔走之友”积累的人脉在创业前期和中期得到了不少的帮助。
就连当初背叛袁绍、献计烧乌巢的许攸也是和曹操在“奔走之友”对上眼的。
袁绍不想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而“奔走之友”在袁绍的领导下,以另一种人畜无害的文学组织形式登上了台面。
袁绍美其名曰:互学互助小组。
表面上以经学的研讨、辩论为基础,实际上为士人提供了一个互相进步的场所。
为此,袁绍稍微改良了一下蔡侯纸,以至于可以生产出来性价比高的纸张当做报纸,上面记载最近大汉文坛发生的事情——例如,读黄老的大儒和冶公羊的大儒又吵起来了,差点动手;谁谁谁最近写了篇新的文章之类的。
这份报纸作为“奔走之友”的会报,流传于青年士人当中,广受好评。
而为了让这个明面上的文学组织得以幸存下去,袁绍将纸张的不少利益忍痛割爱送入宫中,这也是他之前与张让、赵忠打过几次交道的原因。
但背地里,这个组织却是仍然以营救党人、议论时政为核心业务。
当然,核心业务也只能核心成员接触。
每一个加入这个圈子的人都需要经过袁绍本人的严加筛选,不管是从家世、还是为人、以及袁绍脑中对此人在历史上的印象为考量标准,层层选拔,最后吸纳。
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经过袁绍长时间的运营,“奔走之友”这个非营利性为目的的组织即将要迎来他名震天下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