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蜀石窟:藏在乡野的中华文明
- 袁蓉荪
- 3812字
- 2024-11-04 13:03:44
宣汉浪洋寺
荔枝古道上的唐宋梵音
得到新发现荔枝古道上石窟的信息后,我就被浪洋寺曼妙的地名深深地吸引了,雕满唐宋造像的大石包耸立在金黄油菜花地的画面,更令我急切期待,迫切想早点感受石窟造像在乡土田野状态下的自然场景。
千百年来,晚唐诗人杜牧的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直在唤起人们对这条荔枝古道"驿使"的无尽猜想。南宋《舆地纪胜》引旧志云:"杨妃嗜生荔枝,诏驿自涪陵,由达州,取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色香俱未变。"每到荔枝成熟时,运送荔枝的驿使就会将新鲜荔枝放进新砍的大竹筒内保鲜,沿着由重庆涪陵妃子园起始的荔枝古道,经垫江、梁平、大竹进入达州的宣汉,再一路北上翻越大巴山,从万源、镇巴、洋县的洋巴道,接西乡县的子午道入长安。二十里一换人,六十里一换马,须确保竹筒内的鲜荔枝在几天之内送到京城。
荔枝古道上的重要驿站阆英驿,就是今天宣汉县西北的马渡关镇,清澈的沙溪河经年不停地从镇上鳞次栉比的吊脚楼旁缓缓流过。历史悠久的马渡关,传说得名于三国时代。张飞有一次溯长江而上往巴郡,夜至马渡关沙溪河,却无桥无舟,众人皆叹中,一向勇猛直前的张飞大喝一声后扬鞭策马,竟然一跃"飞渡"沙溪河。其后,乡民在此处立下刻有"张飞跃马飞渡"的石碑,天长日久,人们就称这里为"马渡"了,阆英驿也改名为马渡关。
布满马蹄印的荔枝古道(2013年4月)
后世因洋巴道贯通,马渡关地处官方驿道与进贡荔枝的贡道,常年舟车辐辏,人口滋盛,逐渐繁荣兴旺,以至于唐天宝年间,朝廷在此置县而治。马渡关就此更显繁华,南来北往的人们由洋巴道交汇于此,为保佑路途平安,给家人祈福消灾,中原一带盛行的开龛造像之风也就传播到这里。唐代贞观年间,在石窟造像处,唐太宗钦命修建起三重殿宇的丰饶寺,寺前巨大的中庭前,即有十九级条石台阶,这座辉煌的大寺庙,一时成为川东四大名寺之一。来往马渡关的商贾驿使等,在漫漫旅途中就有了精神寄托之处。丰饶寺毁于唐末宋初兵祸,宋雍熙四年(987年)重建后,更名为大慈寺,明弘治九年(1496年)改为浪洋寺。浪洋寺的庙宇毁于民国年间,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发动"宣达战役",徐向前任战役总指挥的红四方面军和川军刘存厚的23军在这里交战,当红军还在沙溪河对岸的平昌县境内时,川军因为担心红军偷袭,怕寺庙为红军提供掩护和隐蔽的所在,就把浪洋寺抢先烧了。浪洋寺就此成为废墟,仅留下石头围墙和大石包上的摩崖石窟造像。岁月沉浮,荔枝古道早已遗弃荒芜,浪洋寺石窟也就尘封在大巴山深处。
因四川省在2015年启动蜀道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省考古研究院和达州市组织来自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研究机构与高校的十多位考古学、建筑学等方面专家,对达州域内的宣汉县、万源市等地的古道进行考察。考察队跋山涉水,徒步勘察,在荔枝古道上发现多处唐宋石窟,除了在万源市杜家湾发现一窟题刻记年为唐开元三年(715年)的石窟外,马渡关浪洋寺这处隐藏深山的唐宋石窟造像,也悄然浮现在世人惊喜的目光下。
得到新发现荔枝古道上石窟的信息后,我就被浪洋寺曼妙的地名深深地吸引了,雕满唐宋造像的大石包耸立在金黄油菜花地的画面,更令我急切期待,迫切想早点感受石窟造像在乡土田野状态下的自然场景。
从成都驱车去宣汉县马渡关有500余公里,我一早出发马不停蹄,下午就赶到当时的马渡乡政府,接上宣汉朋友提前为我联系的文化专职干部后,迫不及待就前往浪洋寺。记得那天刚到浪洋寺,就像要为我洗尘一样,天上突然就下起了瓢泼大雨,四周都冲刷得干干净净。浪洋寺早已不存,仅存原来大殿的石板地面和一层层磨得圆润的石阶,漫漫雨帘中隐约可见的大石包,被围在一排银光闪闪的不锈钢栅栏里,栅栏顶上的白色玻纤瓦,让雨水打得噼里啪啦地震天作响。我打着伞,在寺庙遗址的石台阶上,从密集的栅栏缝隙里默默看着笼中古老的造像,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或许不久的将来,为防止日晒雨淋,更为了防止文物被盗,野外的石窟造像都会像这样被保护起来。
雕有唐宋造像的大石包被"关"在不锈钢笼子里(2017年5月)
真希望有更合理有效的办法,而不是这样简单粗暴的手段。后来,我在拍摄的过程中,旁敲侧击地给陪同的文化专职干部王成陆他们说起,请他们向上面反映,有条件时,尽可能改变一下佛像被关在笼子里的情形。听王成陆讲,其实乡里也很用心,考察发现文物急需保护的情况上报后,引起各方面重视,乡上马上着手实施保护,安排人加班赶工焊接不锈钢的栅栏。在做栅栏的过程中,乡政府指派王成陆和几个村民在现场日夜守护,他们只能在野外打地铺,睡在文物造像前的石板院坝里。天当被、地当床,还没有任何报酬,好在那时是夏天,几个晚上之后,只剩下王成陆一个人继续坚守了。好在住在石窟附近的生产队长潘光明不时来帮着看守,他们熬了二十多天,围着这个巨石包的不锈钢栅栏和雨篷终于建好了。
被保护起来的精美唐宋摩崖造像,开凿在一块长10米,宽、高各有4米的大石包上,红砂石的岩面四周,密集分布着大大小小24窟145尊造像,另有14通造像题记。现存题记中唐代年号有四个,北宋、南宋年号各一个,最早为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最晚是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经千年风霜雨雪的洗礼,浪洋寺造像如今损毁严重,但从残存的部分龛像不难看出,其造型生动饱满,衣纹服饰雕刻精美,极具唐风宋韵。
我认为这里最有代表性的是1号窟和11号窟,通过考证龛像的风格特征及题记可知,两窟都为唐代作品。1号窟为方形双层龛,内龛进深0.91米,外龛深0.42米,高1.43米,内檐雕饰精致的垂帐纹等图案。造像为唐代盛行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主尊释迦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背后有双层头光。两侧二弟子立于单层莲座,身着僧衣,线条流畅;二菩萨分别赤脚立于二弟子旁的莲座上,菩萨都一手提宝瓶,一手执莲花或杨柳枝;菩萨两侧站立护法神,穿盔甲披战袍,或手挽袍带,或手托宝塔,呈威武之气;诸像身后有浮雕天龙八部;内龛外左右分别凿一刚劲力士。外龛左右两壁还各凿一正方形小龛,里面浮雕人物都为同一家庭出资开凿的供养人,虔诚供养朝拜。左龛雕五人,为一男二妇的成年人与一男一女童子像,上方题有"丰饶寺"字样;右龛雕三人,为一半跪妇人像与一男一女童子立像。
1号窟以及两侧供养人龛造像,最右图为左侧供养人龛,上方题有"丰饶寺"字样(2021年10月)
11号窟全貌以及造像,最右图为浪洋寺唯一雕刻的飞天(2021年10月)
11号窟为重檐龛,龛楣饰以悬帐图案,龛柱饰方格莲花、团花与卷草纹。外龛进深1.08米,宽1.9米,通高1.81米,龛内正壁华盖下主尊为释迦佛,施说法印盘坐于双层莲台之上,衣纹流畅自然。左右二弟子,背饰圆形光头,着袈裟立于莲座;侧壁二菩萨像丰满圆润,束高髻、戴宝冠,璎珞长裙;菩萨两侧各立一护法神,菩萨像后为浮雕天龙八部众神头像。内龛外壁各凿一力士,勇猛逼人。窟顶飞天长裙飘飘,舞动飞扬,翩翩飘舞于菩提树间的朵朵祥云之中,为浪洋寺唯一雕刻的飞天。整窟层次分明,雕刻华严瑰丽。
浪洋寺造像如今却大多没有了头和手,个别造像头部即便侥幸尚存,其眉眼五官也被破坏,包括这里一尊国内少有的唐代男观音站立像。听王成陆他们说,佛像是在"破四旧"的时候被马渡公社安排人砸的。佛像敲坏后,公社又安排生产队拆掉浪洋寺的院墙屋基,为生产队增加土地。浪洋寺虽然早就没有了屋顶、门窗,但是遗址的面积还是非常大的,围墙用40厘米宽的大石头砌得很高。围墙拆除下来的石头,由生产队卖给社员,住在旁边的潘光明也买了35元钱的石头抬回去,山下供销社的墙,全部是用浪洋寺围墙的石头建成的。石狮子有的被人抬走,有的就被埋入地下。
即便如此,这处荔枝古道上残存的唐宋窟龛造像依然珍贵难得,后来被定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又正在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我诟病的不锈钢栅栏终于拆除,宣汉县文物管理所为浪洋寺石窟修建的一座仿古建筑已完工验收,这是浪洋寺摩崖造像保护工程的一部分,文管所为此投入了总共130万元的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金。
2021年,我趁去巴中平昌县考察荒野石窟的机会,又驱车来到河对面的宣汉县浪洋寺。如今这里发生了很大变化,曾经的浪洋村已经改名为石林社区,浪洋村一带包括浪洋寺造像都成为新开发的3A级的马渡关石林景区。尽心尽力保护浪洋寺摩崖造像的王成陆,已成为石林景区管委会主任,延续他与浪洋寺造像的缘分。
监控室就在潘光明的家里(2021年10月)
王成陆和潘光明在检查浪洋寺石窟造像(2021年10月)
曾经的浪洋寺石窟锁在不锈钢栅栏里,顶上用白色玻纤瓦遮风挡雨,远处可见大巴山(2017年5月)
如今栅栏已经拆除,专门建起一座仿古建筑来保护文物,我特意在相同位置拍摄了照片(2021年10月)
县文管所还聘请专职文管员来守护,69岁的退休生产队长潘光明,就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起来。潘光明几代人都住在浪洋寺旁边,他从小和伙伴们就在寺庙的石条院墙上翻来翻去玩耍,熟悉浪洋寺的每一块石头、每一尊造像。这些年他守护文物,相关部门也提供一定的报酬,文管所和镇政府每月分别给他120元,还为浪洋寺的照明和监控设备提供一年400元电费。文管所已在造像石的四周安装了17个监控设施,监控室就设在潘光明的家里,他不管白天黑夜,随时都能够看见。
今天的马渡关石林景区绿树成荫,景区道路也建到了浪洋寺,潘光明家门外就是很大的停车场,老潘说,建设停车场的土地,有一半还是他无偿提供的自留地。他和村民们都有一个心愿,让浪洋寺的宝贵造像,能在这个古色古香的庙堂里,安安稳稳地延续又一个千年,继续陪伴他们的子孙后代。
附近的孩子们喜欢在浪洋寺石窟玩耍(202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