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造业服务化与产业结构升级
- 夏秋
- 3042字
- 2025-02-18 00:49:40
序
20世纪90年代,信息通信、现代金融、专业科技等现代服务业取得飞速发展,全球服务贸易不断增长,服务经济快速发展,服务生产网络逐步形成。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服务业的融入导致制造业生产模式发生了影响深远的巨大变革,具体表现为:制造业各生产环节中服务要素投入比重加大,服务产出占制造业总产出的比重提高,形成了全球范围内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普遍现象。随着制造业服务化的程度不断加深,这种大范围的产业共生融合现象所带来的经济影响已经不仅局限于实施服务化生产模式的制造业企业本身,或者制造业产业之内,而是扩散到一个国家(地区)的宏观经济层面,对产业发展乃至世界经济格局演变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术界于20世纪末开始关注制造业服务化的现象,继而展开探索性分析。但已有研究文献主要关注服务化生产模式下制造商转型、企业创新产品设计、客户关系管理、企业竞争力及企业绩效等方面,而且已有研究多基于具体案例,分析服务化生产模式变革对特定制造业企业某些方面的影响,对服务化现象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显然不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步入增速放缓的新常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已然成为各国重要的战略部署,以美国、德国为代表的主要工业化国家相继推出旨在振兴制造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全球生产模式正处于重大变革之中。制造业服务化本质上是制造商通过流程设计和能力创新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互补性融合、协同发展的产业融合现象,这种以产业互补性融合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变革极有可能成为各国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结构优化的新方向。然而,从制造业生产端服务化变革角度分析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还非常缺乏,但在当前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这一视角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鉴于此,本书就制造业服务化生产模式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进行系统性分析。全书总共分为七章,各章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是绪论。该部分简要介绍本书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创新点和研究不足之处,并对本书的整体框架进行介绍与说明。
第二章是制造业服务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相关理论综述。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与分类、动因分析和主要经济影响的梳理与综述。二是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界定、指标构建和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从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出发,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进行准确界定,分析、总结了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评估标准,重点梳理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影响因素,分别是高端人力资本、技术能力和市场需求。
第三章是制造业服务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分析。该部分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分析主要国家制造业服务化的统计性事实,简要总结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关键特征。二是通过比较分析和指标测算,准确识别中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层面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特征,并且进行原因分析。三是利用优化的产业结构升级指标,测算和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发展的特征事实,以全面呈现这些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四是通过国际比较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现状进行较为清晰的识别。
第四章是制造业服务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分析。在简要分析制造业服务化生产模式对产业融合、产业集聚和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后,通过较为严谨的逻辑推演,分析了制造业服务化生产模式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微观机制,分别考察了制造业服务化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和服务消费需求效应。
第五章是制造业服务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本章将制造业服务化的生产现象引入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研究中,构建计量分析模型,利用所得的制造业服务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数据,实证考察制造业服务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关系。实证分析按照以下逻辑展开:一是利用Hausman检验结果决定采取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模型,考察制造业服务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方向、显著性和作用强度。通过将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滞后一期解决解释变量与残差项可能相关导致的内生性,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法解决反向因果关系导致的模型内生性问题,以降低模型内生性对估计结果可能造成的偏误。二是利用中介效应分析法,重点考察制造业服务化生产模式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三是利用替换指标、分样本估计、剔除离群值、考虑重大事件影响、更换检验模型等多种稳健性检验法,进行稳健性分析,以得到更可靠的实证结论。四是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扩展性分析,以得到更有现实意义的研究结论。
第六章是制造业服务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对中国的经验分析。首先,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对制造业服务化与中国总体层面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证实服务化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然后,基于2002—2016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平衡面板数据,构建计量分析模型,实证考察制造业服务化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实证分析步骤为:一是考察制造业服务化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程度,通过将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滞后一期或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法解决模型的内生性问题。二是通过使用交互项的方法,考察服务化生产模式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三是运用多种稳健性检验方法考察实证结论的可靠性。四是从不同角度进行扩展性研究。
第七章是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对中国的启示。一是对全书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二是在本书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快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强化高端人力资本积累,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品供给机制等产业结构升级途径。三是总结了本书研究对中国全面开展服务化转型、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启示。
基于本书所建计量分析模型、所使用实证数据和实证分析方法得到的主要结论有:一是制造业服务化对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考虑模型内生性、替换关键指标、分样本估计、剔除异常值、替换计量模型后估计结果稳健。二是制造业服务化对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不仅存在直接效应,还通过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激发技术创新、刺激服务化消费需求间接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三是通过扩展性分析发现,制造业服务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服务化生产模式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能够持续至实施服务化战略之后的2~3年;生产性服务化和生活性服务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强度存在差异性;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强度存在差异性。总的来看,信息通信服务化、专业科技服务化、教育服务化等高端生产性服务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强度大于运输仓储、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要素引起的服务化。四是通过对中国的时间序列分析发现,制造业服务化与中国整体层面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通过对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服务化对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推动作用,且服务化生产模式对较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三次产业之间结构布局合理化发展的作用和效果比较明显,对主导产业由工业向服务业转变的产业形态高级化发展的作用和效果相对有限,而对产业布局结构本身较为合理优化的东部地区,服务化生产模式对产业形态高级化发展的作用和效果更加显著。此外,生活性服务化对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积极影响,但对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不显著,生产性服务化对中国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皆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融入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方向与作用强度也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