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调整成为主要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在此背景下,本书结合全球范围内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形成服务化生产模式的现实,就制造业服务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系统性分析,探讨服务化生产模式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微观机制,并结合跨国数据、中国整体与省际数据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具体而言,本书首先对制造业服务化、产业结构升级理论进行梳理和回顾,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指标,探讨制造业服务化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路径。其次,对世界主要国家的制造业服务化、产业结构升级现状和特征进行简要分析。再次,利用跨国面板数据,就制造业服务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和作用路径进行经验分析;利用时间序列数据,以及中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就制造业服务化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经验分析。最后,总结本书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对中国的启示。根据以上思路,本书共分为七章,各章节主要研究内容和逻辑联系如下。

第一章是绪论。简要介绍本书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梳理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总结文章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是制造业服务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相关理论综述,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是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动因、经济影响研究的梳理和总结。二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界定、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的评估标准、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具体包括:①重新梳理基于结构优化视角的产业结构升级内涵,尽管产业结构升级研究不是新内容,但由于其内涵较为丰富,学界对其内涵的界定尚未达成一致,而且对其进行较为清晰和全面的界定是后续研究的基础。因此,在对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本书从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合理化、结构高级化视角重新界定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其中,产业结构合理化强调三次产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产业从由低形态向高形态攀升,优势产业比重逐步提高,产业整体结构的合理优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强调产业层次和结构由低附加值工业产业向高附加值服务产业的动态转变,即产业结构向着更高层次的价值梯度移动的过程。②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总结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评估标准。③分析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重点梳理了高端人力资本、技术能力、市场需求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第三章是制造业服务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分析。首先,通过对主要国家制造业总体、制造业分行业的服务化发展特征进行统计性分析,总结各国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关键特征,并且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现状。接着,从结构优化视角,优化现有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度量指标,通过对主要国家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统计性事实进行梳理和分析,更加全面地呈现主要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现状和未来动向。在此基础上,通过国际比较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现状进行较为清晰的识别和定位。

第四章是制造业服务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分析。本章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服务化生产模式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分别是:人力资本积累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和消费需求效应。一方面,在服务化生产模式下,生产性服务投入作为高级要素载体,引导要素投入结构优化,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同时,高级要素中与技术概念形成、理念设计、产品体验、客户需求相关的隐形知识和技能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因而服务化生产模式有助于技术创新。服务化生产模式通过人力资本积累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服务化通过强化客户关联、提升产品性能、满足差异化需求等途径促进消费需求服务化转变,通过服务消费需求效应促进服务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第五章是制造业服务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在已有产业结构升级相关研究基础上,加入制造业服务化变量,构建计量分析模型,以考察制造业服务化生产模式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并且,利用测算所得制造业服务化和产业结构升级数据,实证考察制造业服务化对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影响。本章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对模型中的变量和数据来源进行说明。第二,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决定采取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且利用滞后一期和工具变量法对模型内生性问题进行控制。第三,利用中介效应分析法考察服务化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渠道,以便更清晰地解释服务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因果关系之间的内在机制。第四,运用多种稳健性检验方法评估估计结果的可靠性,且通过扩展性研究得到更有现实意义的实证结论。本章主要结论有:①制造业服务化对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考虑模型内生性、替换关键指标、分样本估计、剔除异常值、更换计量模型后估计结果稳健。②制造业服务化通过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激发技术创新能力、刺激服务化消费需求等途径间接影响产业结构升级。③制造业服务化生产模型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其作用可以持续到服务化模式实施后的2~3年。由于服务投入异质性,不同类型服务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生活性服务要素引起的服务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略大于生产性服务要素,信息通信、专业科技、教育等高端服务投入引起的服务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大于运输仓储、金融等较低端服务投入引起的服务化。

第六章是制造业服务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对中国的经验分析。本章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和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从总体和地区两个层面对服务化生产模式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一是基于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协整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制造业服务化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长期关系。二是基于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对制造业服务化与中国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实证考察,利用多种稳健性检验方法对基准估计结论的可靠性进行分析,且从不同角度进行扩展性研究以深化本书研究内容。本章的主要结论有:①制造业服务化与中国整体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②制造业服务化对中国地区层面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发展有积极影响。③生产性服务化对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皆有促进作用,但生活性服务化对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不显著;信息服务投入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存在较强推动作用,运输仓储和金融服务投入有助于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但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不显著,商务服务投入不利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第七章是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对中国的启示。首先,总结归纳全书的主要研究结论。其次,基于本书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最后,在全书研究结论基础上得到对中国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启示。本书研究框架如图1-4所示。

图1-4 本书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为了使研究结论更加可靠,本书利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维度展开分析,具体研究方法归纳如下。

(1)规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相结合。本书在梳理和归纳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较为严密的逻辑推演对制造业服务化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规范化分析。在理论机制推导、构建计量模型、优化度量指标的基础上,利用跨国面板数据、中国整体时间序列数据,以及中国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对理论假说进行计量检验。运用多种计量分析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稳健性和扩展性研究,较为严谨深入地考察了制造业服务化生产模式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进而达到规范化分析和实证分析相互验证的目的。

(2)典型事实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经济现状分析是进行计量分析的现实基础和逻辑起点。本书通过统计性描述、关键指标测算、对比分析对世界主要国家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和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对比分析法对不同国家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特征、产业结构升级特征及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获得了对中国制造业服务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现状的清晰定位。

(3)多学科交叉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本书以产业经济学、企业组织和企业管理、国际经济学等学科相关理论为基础,综合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同时搜集并研究了制造业服务化、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较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系统性分析形成对相关理论较科学的认识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