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茶香,茶聚,茶缘

董建萍

猴年的冬天,总冷不下来,但是雾多,霾多,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盼风,盼雨,盼寒流到来。2017年1月7日,中国社会学学会生活方式研究专业委员会茶生活论坛第四次茶友会活动在台州举办。我们一行四人,在茶生活论坛“坛主”王金玲老师的带领下,从杭州出发,穿过半个浙江直奔台州椒江。那天,一路上有雾,有雨,有风,但我们的心情很兴奋。

过了三个小时左右,我们望见了前方的椒江大桥,这意味着目的地快到了。迎接我们的红卫等候已久。红卫是茶生活论坛的“副坛主”及台州地区的负责人,心思细腻,办事干练,待人热情,是公认的“靠谱哥”。他将我们领到宾馆稍事歇息。

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起,城市中出现了一种文艺范儿十足的模式,就是将商业与文化结合在一起,打造某种“园区”或“社区”。如上海的“新天地”、北京的“七九八”、杭州的“丝联166”,聚合了一批设计机构、画廊、摄影社、创意小店等,与提升中的市民品位相匹配。现如今,这种风尚已经蔓延到二三线城市。这说明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创造财富和生活享受并重的新阶段。台州老粮坊文化创意产业园就是这样一个有文艺范儿的地方。我们的活动地点就在这里。

台州市椒江观圆茶文化中心(以下简称“观圆”)同创意园区的其他机构一样,是粮仓改建的。进入其中,首先是一座院子,灰砖和原木构成的立面清新俊朗,绿色植物生意盎然,很有点新四合院的韵味。茶室空间用了大量的玻璃,阳光可以毫无遮拦地照射进来。这里真是一个以茶会友的好地方。

这次我们去台州,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观圆授“茶生活论坛基地”牌。据我所知,这是在杭州之外的第一个茶生活论坛基地。

下午2点半,活动开始。来自杭州、衢州、广州和台州本地的茶友济济一堂。

今天的主题是乌龙茶。活动开头安排了一个讲座。受邀专家讲解了乌龙茶中之上品——安溪铁观音。安溪何以产乌龙茶?乌龙茶又如何从一片叶子变成香茗?其中大有学问,且听福建省安溪茶业职业技术学校的专家娓娓道来。

好客的主人为我们备下了各式的安溪铁观音。

每人面前都放置了两盏茶杯,以便大家品鉴手工制作和机器制作的不同,以及制作年份的不同。

年轻的茶艺师为我们表演十八式茶礼。每一个动作都有好听的名称:凤凰点头、行云流水、游山玩水、乌龙入水、龙凤呈祥、鲤鱼翻身……

乌龙茶的清香荡漾于唇齿之间。此茶非常经泡,十几泡下来,仍然汤色鲜亮。

三十年陈炭焙乌龙茶和十五年陈炭焙乌龙茶,汤色呈蜜糖色,人称玛瑙蜜。茶味清甜,真是绝品。

我看到主人别致的分茶器,觉得很可爱,玻璃壶上贴着纯银的小鱼、荷叶、长命锁。可见主人真是爱屋及乌,爱茶爱到每一样茶器都必须玲珑精致。哦,分茶器的柄上还有一个玉石小吊坠。

我还注意到,许多茶友自备的茶杯都堪称艺术品,散发着茶文化和茶人的温婉韵味。时间过得很快,晚餐时间到了。大家起身,到院子里来拍了张合照。

主人领我们品尝了台州有名的美食:食饼筒。食饼筒在当地几乎家家会做,是过去过年过节才可以享受的美食。食饼筒的包裹物各种各样,有荤有素,都要切成丝状或条状,要炒制得比较干燥。包裹物的式样和品种,考验着主妇的厨艺,甚至代表着家庭的素养。走亲戚的人们如果吃得开心,会大加褒扬,广为传播,令一家人都感觉很有面子。自从上了《舌尖上的中国》,台州食饼筒可谓名扬天下。

包裹食饼筒的面饼,很软很薄,制作的技术含量很高。大家根据自己的喜好用面饼裹上不同的食物,卷制成形,开吃。注意,食饼筒有一头是要封闭起来的,否则会拿不起来。佐食饼筒的,不是酒,不是饮料,而是茶、粥、素汤。

餐后,大家稍事休息,夜茶跟上。

夜茶的主题是岩茶,由论坛秘书长春华献技。春华因茶艺高超,被我戏称为“博导”。

晚上我们喝的都是在座茶友们慷慨贡献的“私房茶”。我没能一一记下茶叶的名字,这里只能挂一漏万了。

首道是金玲老师带来的老枞水仙,好神奇,这种茶的茶汤是有层次的,真香啊。

接下来是2000年前后制作的“千禧茶”,由春华提供,喝起来有一种很柔和、很温暖的感觉。

“独品”,这是波哥拿来的“私房茶”的名字。这名字听起来有点吓人,我觉得茶香和茶味有点猛,令人记忆犹新。

波哥还带来一种“私房茶”,我没记住名字。这种茶是秋茶,茶中加了白茶花的花蕾,所以闻起来有茶花香。

下午表演茶艺的小姑娘虚心好学,一直站在春华背后观摩,间或伸手讨茶细品。希望年轻的茶友快快成长。

广州茶友提供了正宗的牛栏坑茶叶,俗称“牛肉”,这种茶的茶汤很漂亮,香味也很纯正。

一晃四个钟头过去了,茶真是迷人,容得下我们千般追求、万般探寻。最重要的是,茶为我们带来了纯粹、包容、雅致、温暖的感受!